“霍金奔向萝莉岛”,是真是假或许并不重要_风闻
乌鸦校尉-乌鸦校尉官方账号-5分钟前
大家好,我是乌鸦。
爱泼斯坦,一个早在四年前就在监狱里离奇死亡,可疑程度堪比只存在于段子中的“背后身中八枪自杀身亡”的风云人物,最近再次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原因无他,四年前他的“自杀”事件如同第一只落在地板上的靴子,因为那时大家就都知道这位富豪的“萝莉岛”丑闻以及牵涉的一系列重要政商人物名单,只是,究竟有哪些人,这个答案的“靴子”尚未落地,而今四年后这第二只靴子终于听到响了,大家的目光自然也就聚集了过来。
**根据纽约曼哈顿联邦法官普瑞斯卡发布的法庭令,一大批涉及爱泼斯坦的文件被公布。**其中最劲爆的,当属乘坐爱泼斯坦专机前往萝莉岛的一众政商名流,例如美国前总统、曾因裤链松紧度不合格及之后的伪证差点被弹劾的克林顿,以及尽管放浪不羁已是常态,但还是逼得英国王室出面表态的安德鲁王子。
当然,最出乎意料也最扑朔迷离的,或许还是已故著名物理学家、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史蒂芬·霍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霍金的大名位列其中,在新闻效应上完全“喧宾夺主”了,让其他一众更重要、实际影响更大的人物黯然失色。一时间“霍金”与“萝莉岛”的关联,极大激发了世界各地沙雕网友的创作热情。
不过关于霍金这事,咱们一码归一码,“牢霍也干了”的可能性固然不能排除,但是必须得说,现在被经常拿出来作为“足以证明霍金行为”的一些“证据”,可能还真就算不上什么有力的证据。
乌鸦翻了法院公布的那份文件,一共900多页还是纯英文,确实没有时间逐字逐句地读完,但简便一点,通过检索关键词“Hawking”,不难发现霍金只在文中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被提及是在一封邮件中,爱泼斯坦表示愿意通过悬赏搜集证据证明霍金的清白,第二次是指控人弗吉尼亚被要求提供有关霍金的资料。
可以说,霍金不是这份解密文件的什么主要人物,而关于“参与未成年性交易派对”的指控,对他有利和不利的有效证据,目前还都不足,真要将霍金“定罪”还有待更多证据的出现。
实际上,欧美学界数得着的头面人物牵涉爱泼斯坦一案的,也远不只霍金,有很多人由这份文件揭露的“实锤”可能性高得多,比如西方法学领军人物、全球法律人偶像艾伦·德肖维茨,在文件中出现超过130次,受到的关注却远远不如霍金。
“指控”霍金的另一“力证”,是流传甚广的那张照片。但这张被不少人认为是所谓银趴的场景里,两位穿着清凉的女性,可并不是性工作者。
图中左边那位女士没露正脸看不出是谁,右边那位正是物理学家,哈佛大学兰道尔教授。
考虑到二人的同行关系,这张照片展示的,可能确实只是一场学术圈的工作聚会,虽然这聚会的地点确实因爱泼斯坦丑闻事发而显得格外敏感,但也确实没必要按图索骥,看啥都是实锤。最后的结果到底是“牢霍”还是“霍老”,乌鸦将继续追踪,如果能寻找到更多资料也会更新说明。
虽然“霍金奔向萝莉岛”的段子中外都很流行,但流行的起因可能有所不同。欧美这次调侃霍金的人构成可能比较复杂,有阴谋论者,有笃信宗教者,也有些人是因科学偶像形象破灭的反噬;但在我国,应该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霍金敬酒”段子的回旋镖效应。
不过似乎还是中国沙雕网友在变态程度上更胜一筹(doge)
甚至在2023年还在用这个段子讽刺“中国官场文化”的人们,恐怕想不到2024一开年老美就给捅出这么个篓子,所谓当年黑得爽,今天就得受得起打脸,霍金这次更多是为逢中必反的黑子们扛下了所有。
被霍金的新闻效应掩护的,是萝莉岛信息真正的劲爆之处——在上面服侍美国及其盟友国家大人物的,多为未成年少女。
根据已经披露的信息,其中很多是被爱泼斯坦通过高薪利诱去的,已经在利益面前将自身的性权利物化为了一件商品。
这无疑触及到了西方世界的一大禁忌,那就是恋童癖,它能让法国教会走下神坛,让迈克尔·杰克逊即使只有一些传闻都事业受阻。然而就在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的今天,突然有人告诉你,那些你想都不敢想的场景居然是平日里电视上最光鲜亮丽的一群人的日常,这冲击力不可谓不大。
“萝莉岛”上曝光的丑恶一幕
恋童癖无疑是被文明社会普遍厌恶的心理疾病,相比于普通的性犯罪者,它之所以更让人厌恶,主要是因为儿童一般比成年人更加脆弱和无辜,被视为最纯洁的象征。
虽然从生物学本能的角度,年轻意味着生育能力强,从而使进化倒向了“喜食嫩草”的一边。但如果这种对年轻异性的偏好过了度,以至于延伸到性成熟之前的孩子,恐怕不用说在文明社会了**,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是病态的。在今日社会,我们一般将其归为病理性性偏好范畴。**
当然,这一普遍的社会共识或许也将遭到挑战。众所周知,欧美在性少数问题上的版本更新已经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了,从最初确实符合科学的LGBTQ逐步演化到那一百多种群魔乱舞的性别也就是两三年的事。
然而就在去年,一则苏格兰警方的通告正式用“Minor-attracted people”(直译为被小孩吸引的人)替代了用于指代恋童癖的Pedophiles,眼看着就奔将其去病理化的、加入性别全家桶的道路就去了。虽然最后警方为此专门发文澄清,但结合最近曝光的萝莉岛内部,人们甚至有理由怀疑那就是一次舆论试水,实在是让人惊呼你们欧美变态真会玩。
不过如果我们回归医学,看看恋童癖患者的一般共性的话,我们会发现如下几个特征:社交能力不足、性功能异常、单身,会觉得它和上萝莉岛的那群人格格不入。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商名流,哪个不是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哪个不是自带几张画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然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少子化与单身社会问题,但在上层人士那里则基本不存在。
毕竟人家是真有值得继承的有形与无形资产,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又不算很高,早结婚并且多多益善地生才是最理性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理由相信上萝莉岛的那群人会从心理学意义上比别人更变态,那又是什么催生出了这出闹剧呢,或许还是权力。对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甚至没有基本反抗能力的未成年人下手,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权力感,正所谓“我可以随意支配你”。那些名流个人那方面的能力或许早就不行了,然而作为权力动物,对掌控感的需求永不过时。尤其考虑到克林顿等人已经在政治上离开了台前,就更要通过这种方式代偿。
而且很多时候,挑战禁忌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快感。这个感觉甚至不用成为大人物就能体验,相信你们一定对小时候上课看课外书或玩手机的感觉记忆犹新吧。很多类似的禁忌挑战行为,也逐渐变成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的仪式。
很多国家黑帮的入会程序都包括杀人或其他恶性犯罪,就是因为只有一起脏了手才能相互信任。萝莉岛的生态位也是如此,去那的人都听说过彼此,但并不相互了解,很多在明面上还是对手关系。
**想要迅速培养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挑战西方社会的大禁忌,互相留个把柄在手里,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坦诚相见了。**从这个角度上说,西方国家对恋童癖的严防死守,同时代表着恋童癖在那里更加普遍,听起来也挺讽刺的。
名单一批批地公布着,其中许多让人直呼开了眼。但无论是在哪一份中,都附上了法院声明:“A name’s inclusion in the documents does not indicate the person has committed or has been accused of any wrongdoing” (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文件中,并不表明这个人犯过或被指控有任何不当行为)。
不知各位怎么想,但乌鸦看到这条声明时,总有一种敲诈未遂的感觉。但凡是要敲诈勒索的,都不会把实锤证据抛出来,否则将覆水难收。相反,ta们会做的,就是释放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这样既能利用舆论打击潜在敲诈对象的威风,又能留有谈判的余地和筹码。
结合时间线分析,或许能品出更多:爱泼斯坦早在2005年就遭到性犯罪指控,但据说是因为掌握了大量权贵的把柄,那件事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着“Me too”运动在美国社会的风行,萝莉岛不为人知的秘密才从2015年起陆续被曝光出来,最终导致爱泼斯坦本人于2019年入狱。
表面上看,这是一起草根斗倒大亨,无数受害者通过奔走呼号,并与社会舆论联动伸张正义的进步案例。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爱泼斯坦在舍友被调离、监控证据缺失的情况下以舌骨骨折的方式离奇死亡,引起广泛质疑是在2019年,为什么早没进展晚没进展,偏偏要等到将近五年之后才开始放猛料呢。
再看看其中涉及的人物,虽然两党都有,但处于风口浪尖的明显是克林顿家族,以及大量好莱坞大亨,而后者是玩弄民主党那一套身份政治的大本营。即使特朗普也疑似位列其中,就其行为的恶劣程度而言也很难和那些恋童癖同日而语。虽然客观来说,保守派在性的问题上确实没有自由派那么开放,但要假设共和党高层在道德水平上天然民主党高层一级也不是非常可信。
因此一种合理的解释,恐怕就是有人利用美国激烈党争的环境,故意引战,试图在大选年制造事端。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绝密劲爆信息,可能早已是国会山那个小俱乐部里的常识了。
这事恐怕要比“霍金”重要多了。
尾声
知乎上这两天出现了一个问题:爱泼斯坦的名单对美国不利,为什么美国还要把它放出来。
暂且不论将美国想象为一台有能力对信息保持绝对掌控的机器是否合理,这种提问方式的谬误就在于默认了美国还是铁板一块,两党都以国家利益为重。
但党争向来是你死我活的,如果有一种办法长期来看对国家极为不利,但在短期内有助于打击政敌哪怕一点点,已经深陷狂热的党争者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东林党和阉党在大明朝廷上打得不可开交之时,难道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朝廷陷入内耗,从而有损抵抗外部敌人的能力吗。拜托,这些人个个人中龙凤,怎么可能不清楚,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因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放对方一马,就只会被更没底线的人劣币驱逐良币。
如今的美国也是如此,两党矛盾一直存在,过去处于可控区间是因为美国国运兴盛,而当社会在高度撕裂中失去了基本共识,政府又没有能力像原来那样转嫁内部矛盾时,存量搏杀背景下的党争就愈发不可收拾了。
美国欧亚集团在1月8日发布的年度报告中表示,无论谁获胜,将于今年11月5日进行的美国大选都将是今年全球最大的风险事件之一。而如今爱泼斯坦的名单,或许只是这场大戏的序曲。
从特朗普被起诉到拜登全家被调查,再到如今最高法院受理科罗拉多州剥夺特朗普初选资格的案件,我们看到原有的政治默契一次次被打破,看到美国所谓的世界灯塔逐步展现出自己功能性失调的一面。
选票政治的一大优越性,就是可以用和平的方式模拟内战结果,降低政府交替的成本。但它的良好运行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输的一方得认账,而这需要社会有基本共识,明白即使自己支持的人失败天也没塌。
然而从国会山事件不难看出,基本共识对撕裂的美国已经是个奢望。或许对冲进佩洛西办公室的牛头人而言,拜登当选真的比小行星撞地球还要糟糕。今天很多民主党精英将其归为特朗普的煽动,但如果当时输的是拜登,会不会出现自由派版的国会山事件呢?
考虑到拜登民调仍落后于特朗普,而且民主党政府对以色列不计代价的盲目支持也在让他们流失基本盘,或许我们今年就能见证答案,拭目以待吧!
参考资料:
Guardian: Unsealed Jeffrey Epstein court papers
Samantha Delouya, Jeff Winter and Lauren del Valle, CNN In third batch of Epstein documents, a call from Harvey Weinstein, more famous men and disquieting details
Britannica pedophilia
John Parrington Are Pedophiles Born or Made?
Andrew Mark Miller Fox News Scotland police blasted for report describing pedophiles as ‘minor-attracted people’: ‘Baloney’
Agence France-Presse US election top risk to world no matter who wins: Consult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