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事业的先行者! | 科学史_风闻
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学院官方账号-1小时前
编者按
1955年的今天,一次重要会议在中南海召开。会上,毛泽东主席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这次会议,成为我国核事业的起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探寻这次“硬核”会议。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遥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核讹诈、核威胁,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谋求和平与自强,成为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严峻问题。
目光超前 谋划长远
早在建院初期,中国科学院就把**发展原子能相关科技工作提上了日程****。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近代物理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原子核物理、宇宙线和放射化学等,为原子能的应用做了前期理论与技术准备。1953年春,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苏期间,团长钱三强在原定日程外,争取到前往苏联几个核科技领域保密研究机构的机会,并询问了苏联专家协助中国建设原子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的可能,归国时甚至带回了一些珍贵的放射源****。**归国后,钱三强向中央领导建议建设“一堆一器”。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还为发展核科技做了相应的人才储备,邀请了许多专家来近代物理所工作或授课,其中包括日后赫赫有名的吴有训、彭桓武、王淦昌等人,他们共同为新中国培养了几代核事业人才。
“硬核”会议 一锤定音
时间来到1955年1月15日,这是我国核事业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讨论并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
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要做几项工作,包括要求近代物理所帮助北京大学创办技术物理系、帮助清华大学创办工程物理系,让中国科学院从国家派到苏联和东欧的理工科留学生中挑选300余名学生转学与原子能有关的专业,以及成立原子能通俗讲座组织委员会宣讲原子能事业的重要性等。
▲1955年1月14日,周恩来台历上的待办事项(图片来源: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中央作出决定后,中国科学院基于前期理论、技术与人才的准备,迅速做出响应,不仅完成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还对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部署****。
积极部署 全力攻关
1956年初,中国科学院编制出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提出的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原子能、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系统、火箭、新材料等国防科研和尖端技术领域。其中大部分任务都被吸纳进同年8月编制完成的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纲要》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同时还提出了12个科学研究重点,其中就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无线电电子学中的新技术、喷气技术等。
为更好完成相关工作,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又提出了“四大紧急措施”,聚焦发展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技术这四个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新学科领域,使其在短时期内改变现状、接近国际水平。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建时期的办公地址——西苑大旅社3号(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六十年》)
中国科学院扛下重任,迅速集中科技力量,1956年7月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以及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华罗庚、钱伟长、李强分别任三个筹委会的主任。同时,在应用物理研究所建立半导体物理研究小组,由王守武负责。
经过几年规范化、建制化发展,中国科学院不负众望,为我国原子能事业从人才、技术到设备、燃料等多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协同作战 成就伟业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累计投入40多个单位、17000余人参加相关工作**。**他们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协同作战、艰苦拼搏,克服种种困难,开拓了原子弹、氢弹事业,参与了导弹运载火箭事业,奠定了人造卫星事业,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作出重要贡献。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7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有21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也成为我们保卫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坚实有力的****保障!
▲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以“号外”形式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中国科学院对怀柔火箭基地原址进行改造,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旨在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彰显中国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