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有烦恼:翻不过的山与难上的市_风闻
鹿鸣财经-鹿鸣财经官方账号-财经新媒体1小时前
作者:金德路
如果你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又喜欢逛街,你大概率会留意到一家精品店,它门店面积大,明黄色店招、店内商品繁多,名为KKV。KKV的背后,站着的是一家名为KK集团的企业,企业成立于2015年,除了KKV外,还运作出了THE COLORIST调色师、X11、KK馆这三个品牌。
这家企业成立时间不长,本想通过催熟品牌、加盟扩张、盘活市场、快速上市这一套流程,在资本市场讲一个完美的故事。
然而,事与愿违,眼下这个故事,怕是要演砸了。
催化品牌,急于筑起高墙
一家精品店要想“火”,产品选择、门店装修、用户体验、售后服务,这里面都藏着学问。
80后吴悦宁对此有了一些灵感,于2015年在东莞开了一家进口商品集合店KK馆,大火之后,次年就拿下深创投的种子轮融资。
有了钱后吴悦宁继续开店,2018年门店数来到了80家。
2019年,吴悦宁的思路有了一些转变,KK集团开始实行品牌矩阵并带来了门店爆发。
当年5月,KK集团推出生活潮流零售品牌“KKV”;10月推出美妆品牌“THE COLORIST”;次面1月又推出潮玩文化零售品牌“X11”。
其中,KKV和THE COLORIST这两个品牌刚出道便大火,特别是在社交平台上,有大量的用户分享相关内容。
品牌能火也不意外,一方面KK集团有钱砸营销,另一方面企业也有一套独特的运营理念。
比如不管是门店空间布置、色彩搭配、还是产品陈列,KK集团门店都十分讲究,“网红店”也很快诞生。
来源:小红书
品牌火了,企业得迅速拉拢加盟商,实现品牌扩张。
2019年KK集团门店由80家增长到了211家,其中加盟门店有164家,自营门店仅有47家。
2020年门店数增长到556家,其中加盟门店达424家,自营门店为132家;通过加盟商,kk集团一举成为中国三大潮流零售商之一,且在前十大潮流零售商中增速排名第一。
有意思的是,为了吸引加盟商加入,KK集团曾向加盟商提供无担保并计息的贷款。
也就是说,KK集团有钱不自己开店,而是把钱借给加盟商开店。
这样一来,KK集团既可以轻资产实现门店扩张,又能获得来自加盟商的门店收入以及利息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KK集团提供给加盟商的贷款分别为零、0.35亿元、2.72亿元、2.58亿元。直到2021年6月30日起,KK集团才停止了对加盟商的这个“扶持”计划。
但问题也来了,根据《贷款通则》第21条及第61条,仅有持牌金融机构可合法从事放贷业务,非金融机构的公司之间的贷款则被禁止。
显然,KK集团这个操作,可能涉嫌“金融违法”。
后续KK集团也在招股书中写到,自己可能因为贷款事件受到相应的处罚。
因此,回顾KK集团上半段成长轨迹,可以概括为小有成就、拿到融资、催化品牌、拓展加盟,彼时这一些看似还又顺又快。
根基不稳,忙于掩饰美化
根基不稳,让刚刚兴起的KK集团,很快便迎来分水岭。
对于KK集团而言,加盟商是自己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品牌抢占市场的根基、是提高估值的手段,但对于加盟商来说,自己关心的只有能不能赚钱。
不赚钱,加盟商肯定是要撤的,于是从2021年开始,KK集团的加盟商们开始大幅撤离。
招股书显示,KK集团的加盟店由2020年的424家下降至2021年的357家,2022年则骤降至114家,2023年3月底已减少至95家。
有意思的是,KK集团与加盟商的合作期限一般是3-12年,也就是说几乎是在合同期到期之时,加盟商便选择赶紧撤离。
此前也有加盟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每多开一天就多亏损一天”。因此加盟商选择及时止损也是情理之中。
来源:招股书
不过,亏了钱的加盟商可以不玩了,但KK集团这边还得继续。
于是面对加盟商撤离,KK集团只能出资收购加盟店,以此来维系企业的门店规模。
2022年10月,KK集团与10名独立第三方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交易完成后,这11家公司变成了KK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44家店变成了直营店,206家非全资门店,变成了全资直营店。以上交易,KK集团支付了约2.2亿元对价。
但另一方面,加盟商走了后,KK集团也由加盟轻资产模式变成了自营重资产模式,这下所有的“苦”都得企业自己扛了。
而在经营层面,巨亏仍是KK集团面临的大问题。2020年-2022年,KK集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46亿元、35.24亿元、35.51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20.17亿元、-56.81亿元、0.62亿元。
三年时间整体亏损超75亿元,虽然2022年企业罕见出现“盈利”,但这主要得益于企业对财报的美化,说白了是“技术性盈利”。
招股书显示,KK集团2022年净利润转正,是通过调节“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负债变动”一项实现的。
若去除这部分影响,2020年-2022年,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1.71亿元、-3.04亿元、-4.12亿元。
进入2023年,KK集团的经营情况似乎更糟糕了。
整合公开资料,2023年2月,有媒体报道广州北京路旗舰店传出因为欠租被拉闸关门;随后,成都春熙路X11全国首家旗舰店被拍到在营业时间闭门,原因是KKV门店和X11门店已经累计欠租过千万;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淮海路X11也闭门关店等等。
只能说,KK集团短期内靠催熟品牌迅速开店,却似乎忘了自身在品牌建设上的短板,一昧地追求速度,最终被品牌反噬。
亟待输血,难见最后曙光
巨额亏损、加盟商出走,接下来的KK集团应何去何从?
首要现实问题是,如今的KK集团运营模式由轻变重,需要承担高昂的门店租金、人力成本、营销等费用,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事实上也是如此,KK集团正背负着不小的债务压力。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2年,KK集团的负债总额分别为58.24亿元、138.31亿元、137.62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末,负债总额仍高达135.51亿元。
与此同时,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KK集团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分别为1.68亿元、4.66亿元、2.48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增加到5.67亿元,但这些钱显然也维持不了多久。
接下来,KK集团恐怕难以依靠正常的经营维系财报健康,企业只能通过融资等途径继续输血。
但棘手的是,目前KK集团一共经历过7轮融资,折合人民币约46亿元。最后一次融资是2021年7月,投资方为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如今距离最后一轮融资已经过去两年多,这样下去KK集团后续面临的经营压力仍大。
与此同时,近年来KK集团也一直在谋求上市,寻求二级市场帮助,不过其上市之路则更为艰难。
公开资料现实,KK集团分别于2021年11月和2023年1月向港交所递交过招股书,但均显示失效。
2023年7月31日,KK集团再次更新招股书,这是企业第三次推进港股主板上市进程,但目前依旧没有等来上市曙光。
只能说,赴港上市,对于KK集团与其说是为了进一步扩张,不如说是已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一次“豪赌”。
不过,即便KK集团能够成功登陆港交所,也只能救企业一时;说白了业务模式本质没有改变,自然很难改变其根本困境。
KK集团还是太快了,企业把重点放在吸引年轻人关注这件事上,却忽略了自有品牌建设、加盟商管理、供应链体系、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
如今在被贴上“网红”标签后,谈前景也变成了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