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榜第四,芜湖凭什么起飞?_风闻
正解局-正解局官方账号-洞察产业/城市/企业,正解中国成长的力量。3小时前
最近,《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新鲜出炉。
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芜湖创新治理力得分居全国第4,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南京。
芜湖的创新治理能力凭什么比一线城市还强?
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
自2019年起,国家科技部每年对国家创新型城市进行评价排名,并推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报告构建了包含5个维度、30个具体指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可以视为国家对各个城市创新能力的官方评定。
与往年不同,今年首次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纳入评比,城市总数由97个增加至101个。
这意味着,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正解局注意到,榜单中,除了一线城市和南京、杭州、武汉这样的强二线城市排名靠前外,有一个城市的表现非常突出。
这就是安徽省芜湖市。
芜湖是安徽省的第二大城市,2022年GDP为4502亿元,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63名,处于中游位置。
2022年GDP百强城市 制图:时代数据 来源:各地统计局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与GDP相比,芜湖在创新上的排名就很靠前了。
整体来看,在2023年度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中,芜湖创新能力指数为58.43,位列第29位。
如果剔除今年新增的直辖市,芜湖位列第26位,比上一年还要再进一位。
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含非创新型城市)中,芜湖位列第30位,比上一年再进一位。
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含非创新型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新治理力细分指标中,芜湖得分75.87,高居全国第4。
创新治理力得分及排名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排名比一线城市广州、深圳还高。
芜湖凭什么?
排名,比拼的是创新“硬指标”。
这些“硬指标”,主要包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是创新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安徽省内,芜湖创新资源集聚度,仅次于省会合肥——
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0余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532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2000家、3000家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占全省21%
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全省25%
获批高水平新型研发、产业创新研究院数量分别占全省36%、22%
安徽百强高企和“研发双百强”企业均占全省20%
芜湖鸠兹广场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指某一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当期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当地政府对科学和创新的重视程度,也是国际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标。
这一指标,芜湖十分突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8%,高居全省第1。
海量的投入,为芜湖带来丰硕的创新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芜湖有效发明专利总量24350件、注册商标有效总量141858件,位居全省第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更是连续12年居全省第1。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引育。
面对一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芜湖也做足了功夫。
2020年全年,在芜湖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6万人,而2023年前11个月,这一数字已经突破8.5万人。
经过几年的努力,芜湖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正解局注意到,在创新治理力评价中,有一项指标为“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正在建设的芜湖江北新区湾谷科技园
在生态构建上,芜湖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方案,建设科技大市场,开展常态化体系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十百千”行动,高起点建设湾谷科技园、梦溪科创走廊等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的创新园区,建立、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扶持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落地生根、成长壮大注入“源头活水”。
去年以来,芜湖实施300个市级科技项目,建成80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在孵企业2000余家。
在我国城市版图中,芜湖在创新上的“存在感”比GDP强太多了。
城市孕育产业,产业驱动城市。
作为产业财经自媒体,正解局认为,科技创新需要通过产业落地。
基于这个逻辑,城市的创新要素,依然需要通过赋能产业来驱动城市发展。
事实上,芜湖走的就是“产业+科创”的发展道路。
去年11月29日,芜湖市召开了打造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明确着力实施八大工程,践行四大保障措施,努力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产业创新中心,正是围绕“产业+科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与科技的双重提升。
这与安徽省《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推动安徽创新中心建设运营”是一致的。
两大中心的定位,都是通过提供全方位、全要素的精准服务,推动优秀人才“落地生根”,促进创新项目“开花结果”,做大做强创新产业。
位于芜湖国家高新区的安徽创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芜湖并没有将自己的发展局限在省内,而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成为必然要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启动,并被写进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包括G60国家高速公路和沪苏湖、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的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等9个市(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3.0版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图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旨在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这为芜湖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借助G60科创走廊的串联,芜湖能够对接全球科创中心——上海,享受国家金融、贸易、航运、经济中心潜藏的巨大辐射带动效应。
为此,芜湖于2020年启动运营(上海)产业创新中心,这是首个安徽省内城市在沪建设的“科创飞地”。
去年11月8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二期项目在上海松江开工,预计1年左右建成投用。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二期效果图
该项目将致力于打造“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前台在上海,后台在芜湖”的两地协同创新模式。
今年,沪苏湖高铁预计年底建成运营。
芜湖到上海将拥有第二条高铁大通道,行程也将由现在的3个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
空间拉近,两地在产学研上的合作将更加密切。
如果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比作一条河流,那么,自由流动的创新要素能“滋养”沿岸的城市,却也会“卷走”城市的创新要素。
在长三角科创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合作是主旋律,竞争也无法避免。
芜湖面临的挑战是:
一是经济体量不大。
在除上海外的8个城市中,芜湖GDP仅高于宣城、湖州,远低于苏州、杭州、合肥。
虽然大并不等于强,但是,经济体量大,意味着能为创新元素提供更丰厚的“土壤”,对创新元素更具吸引力。
二是产业重合度高。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9个市(区),产业相似度较高,大多围绕着智能制造、电子电器、汽车等产业方向布局。
产业布局趋同,导致各城市之间可能存在产业“拼抢”、直接竞争的现象。
在正解局看来,芜湖应该发挥优势、做强特色。
优势如汽车产业,这是芜湖的首位产业。
2022年,芜湖整车产量达111.1万辆,汽车销售总量居全省第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虽然省内合肥的追赶势头很猛,但与杭州、苏州等其他城市相比,芜湖的汽车产业优势明显。
长三角是我国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之一。
作为汽车制造区域高地,芜湖可以借助长三角产业链完善汽车发展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特色如数据中心产业,这是芜湖的新兴产业。
2022年,芜湖成功入选“东数西算”国家工程8个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之一。
承接“国家任务”,这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
芜湖数据中心集群是长三角枢纽两大集群之一、中部六省唯一的数据集群,芜湖已经获得联通、电信、移动、铁塔等“国家队”的支持,也吸引了华为、中科曙光等一批头部企业投资。
芜湖数据中心集群首个百亿级项目——芜湖星载液冷大数据中心一期
目前,芜湖集群现已签约数据中心项目12个,总投资约2551亿元。
新时代的算力,就像农耕文明时代的水力、工业文明时代的电力一样,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
数据中心集群,或将成为推动芜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红利、最大风口、最大增量。
长江明珠,创新名城。
明清时期,芜湖浆染业远近闻名,与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铅山造纸业和景德镇制瓷业齐名。
改革开放时期,芜湖年广久敢为人先,创办“傻子瓜子”,成为全国个体私营经济的第一张名片。
新千年,芜湖奇瑞汽车走出国门,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早已融入芜湖的城市血脉。
近年来,一句“WUHOO起飞”的谐音梗,成为互联网热词。
芜湖,正以创新、实干,回应大众对“芜湖起飞”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