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车“彗星撞地球”式威胁西方?《经济学人》当标题党_风闻
贾明冬-观察者网编辑-1小时前
《经济学人》这杂志什么调性熟悉的朋友想必都明白,中国人吃个肉好像他们的编辑部会就地爆炸一样。但凡涉及中国的那是一三五经济崩溃,二四六军事威胁,星期天不环保毁灭地球。跟中国相关的基本没一句好话,正宗的对外政治宣传读物。
1.1月11日《经济学人》封面,中国电动车变成了彗星,撞向地球。配的封面字是“中国电车的猛攻”。
-Onslaught算不上什么好词,一般是用来形容暴力、血腥的袭击动作。
-封面图对应的文章的标题:《中国汽车的大量涌入让西方感到恐惧》。
-文章的副标题很有意思:但西方应该保持市场对廉价、清洁汽车的开放。
2.《经济学人》文章的起手式好像要鼓吹中国电车威胁论,然而实际上却少见的为中国电车讲了两句好话
-文章声称“中国汽车制造商正享受着惊人的增长。这引发了人们对另一场毁灭性冲击的担忧。事实上,中国汽车的成功应该庆祝,而不是害怕。”
-文章列举的数据:“5年前,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还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500万辆,超过了日本汽车出口总量。
-《经济学人》原话:“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去年第四季度销售了50万辆电动汽车,令特斯拉望尘莫及(leaving Tesla in the dust)。”
-“中国电动车时髦且便宜。”
-“比亚迪在中国销售的最便宜的电动汽车售价约为1.2万美元,而美国最便宜的特斯拉售价为3.9万美元。”
-“中国电动车智能化做的很好。”
-“丹麦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却没有一家汽车制造商值得一提。”
-文章称,将中国电车拒之门外将是一个错误,廉价新能源汽车的现货供应会给西方带来更大的潜在收益。
-不用担心被电动车监控,“国家领导人坐西方产的电动车就够了,没必要管消费者是否使驾驶中国电车,把隐私问题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决定”。
-文章还称,中国电动车可以激发全球市场竞争,如果中国政府原意补贴全球电动车消费者,从而加快全球能源转型,那么应该对此表示欢迎。
3.《经济学人》文章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以及踩中国的言论
-文章第一段写道“中国是否即将对发达国家掀起另一波非工业化?”
-这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什么时候我们让西方国家去工业化了?
-《经济学人》复读了特朗普的逻辑:中国偷走了美国的制造业岗位。
-美国自己选择拥抱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放弃基础制造业,靠货币剥削全世界,这跟中国无关。
(西方是如今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受益者,你们凭什么不满?中国等一众发展中国家承担了生产工业品的密集劳动和污染,但却仍然没有得到平等的贸易条件,我们才是真不满。)
-“尽管汽车充满了中国的装配线,但中国经济仍然步履蹒跚,部分原因是补贴和国家控制严重扭曲了中国经济。”
(这么说信奉经济绝对自由的英国经济一定很好喽,然而英国2023年9-11月GDP萎缩0.2%,地方城市接连破产,甚至不如打着仗的俄罗斯。另外,都2024年了还说中国补贴不公平呢,西方国家的产业补贴少吗?这都是对等的。)
4.《经济学人》文章总体评价
-罕见的,在夹杂了一堆日常黑中国言论的前提下,对中国的电动车说了几句好话。
-封面和标题想把节奏往“中国威胁论”方向带,但文章内容却不太一致,所以才说《经济学人》这篇是标题党。
-作为一家英国媒体,《经济学人》踩特斯拉捧比亚迪很让人绷不住,毕竟在国内互联网上时常是反过来。
-西方媒体对马斯克和特斯拉非常不友好,主要原因是马斯克的政治观点冲击西方政治正确非常危险。
-相比之下,马斯克攻击中国的言论很少,也使得中国舆论对他更加友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特斯拉在华的公关。
5.其他,中美汽车产业对比
-互联网上很热的话题,中美汽车工人工资对比。
-美国底特律车企一线工人平均年薪5万美元左右(数据来源:2023年10月《金融时报》后来UAW工人罢工后,各家还有一波不同程度的上涨)。
-按照购买力平价来算,粗略计算相当于年薪20万元人民币。不用汇率,因为在美国没法直接花人民币。
-国内只有头部十多家造车企业的一线工人的平均薪资可以达到或接近这个水平。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汇率差上,中美工人实际薪资购买力差别小于汇率差。
-单就出口来讲,汇率差造就的人力成本优势,确实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