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喊了上百年的“按劳分配”,从来就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真按劳分配”_风闻
guan_17027930921415-1小时前
【本文来自《聊聊平等和共产主义》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您好,您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有误区。我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按需分配。
1.按需分配的本质是什么。
我的理解按需分配的本质就是“不需分配”,就是“谁有需要就随用随取,不需要与任何分配行为挂钩。例如我们现在对空气就是按需分配的,没有任何人以任何名义组织大家以任何方式去分配空气。为什么没人去分配空气呢?因为任何分配空气的行为,其成本都比随用随取(即按需分配)高。
2.按需分配合乎逻辑吗?任何分配方式都有成本,总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分配物的价值,这个好理解。二是分配行为活动产生的成本,例如按劳分配,要量化劳动、制定分配原则、标准,要协商要博弈,要形成具体方案,最后把分配物发到大家手里,还不要忘记监督。所有这些都属于“分配行为”成本。我们可以考察一下所有的分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按拳头分配、按血统分配等等等等,会发现,按需分配的分配行为成本最低,约等于零。那么从逻辑上就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分配物的价值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降低的,当分配物本身的价值低于除按需分配之外的所有其他分配方式的分配行为成本时,按需分配的总成本就会低于所有其他分配方式的总成本,这时社会就会自动选择按需分配,而不需要用制度、法律、道德去推动和保障。
3.按需分配在物质上是可行的吗?这其实是个自然科学问题,关于资源和环境,如果您对“熵”这个物理概念有一定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资源和环境本质上就是个“熵增”的问题,只要输入能量,就能做到熵减。因此,只有能源是真命题,只要有了无限能源(即能源成本约等于零)那么资源和环境就是两个伪命题。当然,我个人的物理学知识只够我能够想象“物质和能量”的按需分配是合乎逻辑的,我还无法想象“时间和空间”会以什么方式实现按需分配。但这只是个生产力的问题。只是我们想象不出未来生产力“高度发达”到什么程度罢了。逻辑上和物质能量一样,任何可供分配的东西都遵循上述成本逻辑。
二,按劳分配的问题。
1.先说逻辑:1)不同分工的劳动无法做到数学意义上的精确的量化比较。2)量化越精确,量化所需的成本越高(但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数学意义精确,而且成本的增加幅度远高于精确度的增加幅度),量化越粗略,量化的成本越低。3)生产力对精确度的影响:好消息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量化手段随生产力也进步),可以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量化精度,或者说也可以在精确度不变的前提下降低量化成本,一个意思。坏消息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分工会越来越复杂,足以抵消甚至超幅抵消上述好消息带来的效果。
2.结论一:自打分工出现后,数学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历史上从未存在过,现在也没有存在,未来也永远不可能实现。
3.真实情况:在给定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在精确度和成本之间做出取舍。比如,如果经理的工资是工人的两倍,经理肯定不干。如果是一千倍,那工人肯定不干。在十到一百倍之间,似乎都可以接受。两倍和一千倍就属于“太粗略”了。十到一百倍就属于“大致精确”了,如果还想进一步精确,那么就要详细掰扯两者的贡献比较了,这个对分工差异巨大的两个岗位来说成本就会无限提高(不是不能比较,而是越精确成本越高),最后的办法肯定是牺牲一定精确度,以降低成本。比如经理说三十倍,你爱干不干,工人权衡后同意。但虽然这个三十倍肯定不代表工人的贡献就是经理的三十分之一,只能说从分配的成本考虑,双方接受了“不精确的按劳分配”
4.结论二,从马克思发明“按劳分配”这个名词起,我们喊了上百年的“按劳分配”,从来就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真按劳分配”,只是出于成本考虑下,降低了不同分工劳动的量化精度下的“伪按劳分配”。或者说,是一种结合了部分“按权分配”因素的“大致按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