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何以为「茅台」?|对话吴晓波_风闻
深响-深响官方账号-全球视野,价值视角。1小时前
©️深响原创 · 作者|吴鸿键
“你为什么要写《茅台传》?”这是吴晓波这几年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吴晓波今年55岁,著有《大败局》《激荡三十年》《腾讯传》等畅销财经作品。这些书涉及的企业要么跟随民营经济发展浪潮一起成长,要么有着深刻的“创新迭代”基因。而茅台似乎是一家传统的、近乎“不变”的公司,在气质上和吴晓波此前的写作对象大相径庭。
对于茅台,公众有着不同的印象——它是用原价很难抢到的“飞天”、A股的“股王”、基金的压舱石,也是重要的中式文化符号,以及各种带有历史传奇色彩的故事。有人认为茅台的成功不过是“老天爷赏酒”吃,也有人把茅台捧上神坛。
为什么茅台能达到今天的高度?国货品牌可以从茅台身上学到什么?在今天的行业环境里,茅台作为一个“价值标杆”,它能给行业多少启示意义?究竟哪一面才是真实的茅台?借助《茅台传》,吴晓波想还原茅台的面貌、解答关于茅台的核心问题。带着种种问题,「深响」和吴晓波进行了一场讨论。
值得“动刀”的茅台
吴晓波告诉「深响」,接到茅台的邀请是2020年年底,那时他刚做完年终秀。到底要不要接受邀请,他考虑了好一段时间。
为企业立传往往要历时数年,“时间”是最宝贵的投入。吴晓波向「深响」提起了一段往事,在刚写完《激荡三十年》的时候,他即将40岁,当时经济学家张五常告诉他,四十岁左右的年纪,是体力、知识结构、经验值最好的时候,“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次要的事情上”。这些话激励着吴晓波勤奋写作,也让他在选择“写作标的”时更加谨慎。
走访两次茅台镇后,吴晓波觉得茅台是那个值得“动刀”的标的。
茅台有种迷人的“对立感”——明明只用了高粱、小麦、水三种简单原料,却酿出了口味极为复杂、定价高档的白酒;地处贵州高原,却成长出了A股市值第一的企业;作为一个根基于传统的企业,茅台没有陷入很多传统品牌的“老化”困境,反而越来越闪耀。
好奇驱动着吴晓波的写作。但不同于此前写《腾讯传》,茅台有太多看似“静态”的情况。
直到今天,茅台仍然坚持人工踩曲,车间的工作场景和二三十年前别无二致。一个接受现代教育的大学生来到茅台工作,他也得从最传统的工艺开始学起。
如何穿透传统的表象,理解静水之下的“暗潮”?吴晓波用了三年时间调研茅台,跑了20多次茅台镇,在茅台档案室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包括季克良、酿酒师傅、仁怀周边酒厂企业主等一系列人物深入交流。渐渐地,关于茅台的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一家传统企业是如何兼容并蓄,走向现代化的?
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过去的茅台更接近传统手工业,品控靠的是“手摸、脚踢、眼观、嘴尝”等感性经验。以“勾兑”工艺为例,酒师把酒放在碗里晃动,根据酒花的形状大小判断酒精度和酒的品质。酒花分为“堆花、满花、碎米花”,这套“观花”的本事决定着勾兑的成果,是历代酒师的不传之秘。
**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摸索造就了美味的茅台,但过于依赖经验也会阻碍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一家现代制造企业应该有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规划化生产的能力、稳定的品控、定性定量理解产品的能力。这些都是曾经的茅台不具备的。
就拿茅台最为出名的“酱香型”风味来说,在提出“香型”这个产品评价标准前,茅台尚不能准确定义产品的差异化特性。而在“茅台酒为什么能产生如此风味”的问题上,资深酒师也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要解答“香从何来”,需要开展专业的微生物研究、建立现代化生产流程。以周恒刚、季克良、王莉为代表的人物持续推进着这个进程,让“制酒”走向现代化。
“一个100年前的茅台酿酒师傅和一个现在的酒厂师傅,让他俩来比赛酿100斤酒,很难说谁会赢。但如果目标是酿出10吨酒,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了。今天的茅台建立了新的规范,把一瓶酒从玄学变成了科学。”吴晓波表示。
“制酒”只是茅台的一部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茅台还需要就诸多问题给出答案——是要控制产能做好品质还是做“走量”的生意?品牌跟经销商如何建立健康关系?是要聚焦超级单品,还是铺开做产品,覆盖更多消费人群?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茅台之所以为茅台”的真正要义。
在《茅台传》中,吴晓波把他的观察和梳理总结为了“茅台六法十二式”——今人未必输古人(师徒制、问题倒插法)、定规则者得天下(原产地)、笨人战略慢功夫(产能克制、茅台文化)、品质至上为信仰(一线倾斜制、四个服从)、超级单品聚焦打(橄榄型矩阵、陈年酒)、建构生态共同体(经销售是恩人、茅粉节、拥抱年轻人)。
茅台“六法十二式” 图源:《茅台传》
“六法十二式”既务实也务虚,是对“茅台经验”的总结,也是一份供更多中国品牌参考的“心法”。以茶叶、陶瓷、丝绸为例,这些行业和白酒有许多共性,它们都扎根传统、和产地深度绑定、强调匠人思维、具备强文化属性,但跟白酒相比,它们又普遍存在“有品类无品牌”的情况。
在吴晓波看来,茅台的经验可以给予茶叶、陶瓷、丝绸行业很多参考,尤其是在中国品牌越来越走到舞台中央的时候。“为什么说茅台值得学?你会发现全天下的消费品牌,其实都是被两个力量推动的——一个叫‘技术变革’,新能源车就是例子。另一个叫‘文化审美’,茅台就是典型。”
时代变化下的企业经营
《茅台传》呈现了一个企业现代化转型范本,但它并不只是在关注过去的故事。
图书的出版往往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激荡三十年》记录了改革掀起的巨潮,对应着彼时大众对于经济、企业发展的无限好奇;《腾讯传》出版时,互联网已经掀起过多重浪潮,读者被“创新、迭代、小步快跑”的方法论所吸引,渴望从腾讯的实践中找到有益的参考。
吴晓波告诉「深响」,自己这十年“心境变化挺大的”。写作《腾讯传》的时候,市场似乎到处都是创业机会,他自己也投身于持续创业中。而现在,市场已经过了那个“唯快不破”的阶段。
“茅台是一家慢公司。它每年做四万吨酒,然后两万亿市值。那么它是不是做10万吨酒就能变成四万亿市值?不一定,有可能反而跌到一万亿市值去了。一瓶酒要存五年时间,是不是改成存四年就能卖得更快更好?也不是的。你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里,保持好自己的节奏。”
在2023年的年终秀上,吴晓波引用了季克良的“笨人”哲学——季克良把自己和茅台人都称为“笨人”,对待问题,笨人的处理方式是“慢慢看,慢慢想,弄上十年”。在市场迅速变化的时候,慢公司和“笨人”很难站到舞台中央,但也正是因为不跟着聪明人跑、以不变应万变,茅台成了少有的能穿越周期的存在。
这个哲学也适用于当下。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消费行业正在呈现“K型”分化——往下走是性价比,竞争很激烈。往上走,空气很稀薄。
茅台是“往上走”的代表,即使是在鼓励酒厂“少用粮食、多勾兑”的年代,茅台仍然坚持品质,这让其在时间洪流中脱颖而出。
在“给造就茅台的要素排个序”的问题上,吴晓波给出的答案是:品质、时代、企业家精神。
“无论什么产品,核心都是给消费者带来极致的体验,这是第一位的。时代也很重要,茅台能有今天,是因为国家的崛起、新中产的大规模增加。再然后是企业家精神,人毕竟是活在时代里的,如果没有品质和时代,纵使你是天才,也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