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72变,贺监实力宠李白,从小学起你读了多少?_风闻
百年津渡-百年津渡官方账号- 困难时这是树洞,有了炬火和太阳,就风乎舞雩吧!54分钟前
公元880年,又是一年庚子,十二月庚寅,攻入长安的黄巢下令,尽杀唐宗室在长安者。以世家大族传承为骨干,以等级文化为内核,以科考举士为补丁的唐王朝,终于大厦颓圮。
不知鲜血渐染长安城的时候,唐末文学家范摅正在哪里,他的《云溪友议》又辑录到了哪一节。
这些年来常读《资治通鉴》,那满纸的权谋与鲜血,鲜有令人心怀旷达的片段。而读范摅辑录的《云溪友议》,中晚唐时期那些可爱的诗人,那些名人轶事及诗歌史料,穿越历史滚滚烟尘,翩然衣袂和仙风道骨迎面扑来,濡染了眼眸与情愫,让人如坐春风。
《云溪友议》一书的卷下,最早收录了贺知章的《杨柳枝》一诗,也就是如今小学生都熟背成诵的《咏柳》。自此之后,这首诗就时而妖娆,时而简素,走进了近百种书籍里。
(现代经整理的《云溪友议》卷下所录贺监《杨柳枝》)
第二个收录此诗的,应该是五代后蜀的韦縠,他的《才调集》第九卷,以《柳枝词》为题收录了这首诗。再后来明清又有三四种书,刊录了与《云溪友议》同版本的《咏柳》:
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而今天最流行的《咏柳》版本,里面变了两个字,最早出现在五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第七卷中,而后从宋代至清代,有近二十种书刊收录的版本,与如今流传的版本相同。于是今天的《咏柳》,就成了下面的样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一版本里面改了两个字。其实这首诗还有其他一些版本,基本都是在“装”与“妆”,“是”与“似”中变化。而在宋代佚名的《锦绣万花谷》卷七中,还把第二句录成了“万条垂下柳丝绦”,最后一句录成了“二月春风作剪刀”。
而随着“装”与“妆”的变化,这首诗变成了读者眼中的林黛玉,总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否定别人,把这首诗的解读变成了千古争议。
多个版本流传至今,于是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理解:
其一,“碧玉”就是指“碧绿的玉石”,第一句应该解释为“高高的柳树就像用碧玉装饰而成”。
其二,“碧玉”是指《碧玉歌》中的知名美女“碧玉”,第一句应该解释为“高高的柳树就像是化好妆的美女碧玉”。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马茂元先生就持这种观点,在当代影响也颇大。
其三,还有人干脆把两种解释综合起来,把第一句解释为“婀娜多姿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饰而成的妙龄少女”。
诗歌的解读讲究知人论世,可是范摅辑录《云溪友议》的时候,“四明狂客”贺知章已经去世一百多年,战乱频仍的唐末,孤灯一隅的文学家,哪里还能找到贺监的原稿进行核实。但梳理贺知章的人生,庶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人其诗。
网上有些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的说法,认为此诗写于公元744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时。贺知章看到当时二月春意盎然,杨柳垂垂,绿芽初生,心情舒畅,故写下此诗。可惜这种说法缺乏严谨史料支撑,难以作为知人论世的佐证以取信。
但贺知章是浙江省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是无疑的,唐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三月,三十六岁的贺知章赴京赶考,一举夺魁中乙未科状元,然后步入仕途,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
有唐一代,性情疏狂放诞,却能被皇帝青睐并亲自赠诗的,大概唯有贺知章了。贺知章识才重才,如果没有他拿御赐金龟换酒,和李白一醉方休,狂放不羁的李白也许不会留下如此盛名。
在孟棨的短篇小说集《本事诗》里,其中“高逸第三”有如此记载: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李白在长安遇见贺知章之时,高龄的贺知章早已高官显位,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太子侍读)、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等职。他听说了李白的名声,竟然主动第一个去“逆旅”(旅店)拜访。
这要是放到现在,其实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教育部原主要领导兼院士,去拜访一个在野文学青年,这在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盛事。
见面之时,贺知章先是惊异于眼前青年的风姿,拿到李白的《蜀道难》,还没有读完,就击节慨叹,赠送给李白“谪仙”的名号,然后“解金龟换酒”,和李白“与倾尽醉”……
(中国电子图书馆收录的《唐书》封面截图)
有唐一代,气象宏阔,从帝王到仕宦,旷达豪放者比比皆是,而贺知章的人格魅力,真可谓世范标杆。《新唐书·贺知章传》曾载: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谈说,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季真先生性格旷达平易,还特别幽默风趣,所以陆象先一天不见贺表兄,就会觉得心生鄙吝之情。而他的书法作品也好,尤善草书隶书。陶宗仪在《书史会要》曾写道:“(知章)善草、隶,当世称重。”他写下来的作品,常被世人传为宝物,也难怪人缘特别好。
公元723年,张说被唐玄宗皇帝任命为中书令,甫一上任就举荐贺知章,请他参与编撰《六典》、《文纂》等书。
他的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在86岁高龄“梦游帝居”后,坚持要回乡去当道士。《旧唐书·文苑传》记载:
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仍舍本乡宅为观。
《唐会要》卷五十《杂记》也记载道:
其年十二月二十日,太子宾客贺知章,请为道士,还乡,舍会稽宅为千秋观。
唐玄宗不但答应了他的请求,还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以御赐诗作赠行。于是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正月初五,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都去参加送别仪式。
李白也有应和皇帝送别贺知章的诗作,只是《送贺监归四明应制》意趣了然,没有《送贺宾客归越》的清新洒脱。《送贺宾客归越》很切合贺知章“四明狂客”的形象,这里照录如下: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诗中用王羲之与山阴道士的典故,来赞美贺知章的书法。据《太平御览》卷二三八记载,王羲之很喜欢白鹅,山阴地方有个道士知道后,愿意以自己所养的一群白鹅作为报酬,请他书写道教经典《黄庭经》。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平易跳脱,充溢着生活气息,不知是不是86岁高龄返乡的作品: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也可谓流传千古,只是远没有《咏柳》那么多版本,也没有人为如何理解争议频仍。
贺监的一生,洒脱高迈,自由放诞,诗文虽多,不见丝缕儿女情态。而《咏柳》一诗,五代何光远改“装”为“妆”,何曾不是他自己心态的映射,只是这些理解又与作者何干。
关于《咏柳》一诗的争议,其实只与社会的变迁有关,与解读者人生的境遇有关,与读者的心理投射有关。诗无达诂,诗歌解读,又何曾有什么标准答案!
年轻的时候,诗中无女亦有女;年老的时候,诗中有女亦无女:人生是一场历练,也是一种心境,读诗只要收获了心得,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