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哈药,突围的尔滨_风闻
读城记工作室-读城记工作室官方账号-给我三分钟,带你看看这座城1小时前
哈药的沉浮往事
住在红旗小区的嘉欣没有想到,家门口那座再熟悉不过的巴洛克式建筑,会成为游客到哈尔滨必打卡的目的地之一。
△ “东北卢浮宫”哈药六厂 图源:受访者提供
嘉欣说,小时候哈药六厂的广告经常在电视上播出。“快退热,还是安瑞克”“新盖中盖高钙片,它含钙高,一片顶过去五片”等古早的广告语她背得滚瓜烂熟,现在也能脱口而出。
曾经,她听大人们说,哈药六厂是个好单位,衣服鞋袜,米面粮油,没有不发的,“要是进入那样的单位,这辈子就不愁了。”这是早期东三省大而全的大企业写照,不少企业甚至还有幼儿园,学校和医院。
后来,随着商贸和信息社会的崛起,哈药六厂的广告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且,由于自身产品结构老化等问题,哈药的市场规模和效益也逐渐下降,影响力不如以前。
嘉欣说,长大后她已经很少买哈药六厂生产的药了,如果不是哈药六厂建筑在网络上出圈,她本以为,哈药六厂就像童年的老字号们一样,会继续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然而,2023年初,这座建筑因为风格类似法国卢浮宫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并成为网红打卡点。此后,该建筑还因为租赁权被拍卖,部分改建洗浴中心而受到关注。
今年以来,哈尔滨成为国内旅游目的地“顶流”,哈药六厂再次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参观。哈药集团官方抖音号1月16日发布的视频称:“震惊,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哈药六厂,我们会努力完善设施和机制,照顾不周的地方大家可不行挑理噢。”
实际上,这座欧式风格的药厂大楼建于2004年,建楼加上装修共投入了9300多万元 ,其中1至3层为办公区,4至6层是版画博物馆。
从2004年至今,这座气质恢弘、造型精美的建筑见证过哈药过去风起云涌的岁月,也承载着城市和人民的共同记忆。
如今,这座建筑从沉寂江湖到再度“翻身”,哈药也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
药厂的集体记忆
与嘉欣一样,哈尔滨人王瑞说,他小时候也听说过很多关于哈药的故事,包括不限于,厂里会给员工发金条,发貂皮,甚至分房子。
“那时候,哈药就如同现在的互联网大厂,在那里工作是一件备受羡慕的事情。”
二十世纪40年代,哈药总厂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所属的一个部队小药厂,迁址哈尔滨后,至1958年,发展为当时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制药企业。后来,哈尔滨陆续建成了几十个制药厂,全国知名的哈药六厂则成立于1977年。
1988年5月,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在所属的31家药厂的基础上,组建了哈尔滨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来,经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哈尔滨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成了“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全国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黑龙江省首家上市公司。
据悉,哈药股份上市之初,整个哈药集团的成绩平平。在当时,哈药卖货还全凭口碑,经营方式较为传统。
不过后来,一个名叫姜林奎的人担任了哈尔滨制药三厂的厂长(三精制药),从此,哈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当时,姜林奎开创了“哈药模式”,即依靠巨额的广告费,来推动市场的增长。
1997年,三精投放1000万元用于电视广告。当年,药厂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扭转了亏损的局面。有着三精制药成功先例,哈药迅速复制,仅仅1998-2000年2年时间,哈药的销售费用由2亿变为20亿,收入从29亿变64亿。后来,哈药六厂也靠这种方法,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
据《哈尔滨日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开始,哈药六厂先后邀请巩俐、宋丹丹、那英、刘嘉玲等数十位演艺界名人为产品代言,让“护彤”“泻立停”“严迪”“胃必治”等成为所在治疗领域品类药品的代名词。2000年,哈药六厂营业收入20.57亿元,利润1.38亿元,成为哈药股份支柱企业之一。
据药厂员工肖云回忆,21世纪00年代是哈药发展较为迅猛的时代,员工福利确实颇为丰厚。
“金银首饰、手机手表、衣服鞋袜、米面粮油、应季水果没有不发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厂长发不到的。”
实际上,那也是哈尔滨经济与社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2004年,哈尔滨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80.5亿元,增长14.7%,增长幅度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高点。
在当时,医药产业是哈尔滨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技术、品牌品种、效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总量和资产均占全省医药产业的70%以上。
2004年,哈尔滨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26.4亿元,比2000年增长97.4%。龙头企业哈药集团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11亿元,营业收入73亿元,产销量居全国第二位,头孢类抗生素及其制剂居全国第一位。
正是在超额利润的背景下,同一年,那座被人们称之为“东北卢浮宫”的哈药六厂主楼正式开工建设,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见证了哈药集团的起起落落。
从“滑铁卢”到“卢浮宫”
2006年,哈药集团荣登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榜首,并保持此殊荣至2010年。
不仅如此,对于哈药集团来说,这五年也是所谓的“黄金时代”。由广告效应带来的销售额为哈药集团旗下的哈药股份带来了喜人的业绩,净利润从2005年的4.56亿元不断增长。
当年,哈药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25.35亿元 ,净利润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了11.3 亿元。除了可观的利润,哈药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工作后跟外地的同事聊天发现,就连广东的同事对于哈药的广告都耳熟能详,可见哈药过去的影响力。”王瑞说。
然而,节节攀升的业绩背后却暗藏隐忧。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我国抗生素市场结束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首次出现下滑。国内多家抗生素药企受到冲击,哈药也在此行列。
而且,一直以来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哈药模式”也遇到了增长瓶颈。重营销,轻研发的弊端渐显。
此外,媒体曝出的“哈药六厂豪华赛皇宫”以及“纯中纯”弱碱性饮用水溴酸盐超标等问题也使得哈药的企业形象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多重压力之下,哈药的业绩出现下滑。据界面新闻报道,2013年哈药的归母净利润跌至1.69亿元。2016年反弹到7.88亿后,再次连续走低。公司营收则自2013年的181亿元高峰后再未回升。
对于肖云来说,这些繁杂的术语和看起来冗长的数据他并不完全理解。但他知道的是,后来哈药的职工福利确实不比从前,他怀念哈药六厂最巅峰的那个时期。他说那时候,每到过年,职工小区的家家户户都会点起单位发的红灯笼,看起来活力十足,而后来这种欢庆的氛围逐渐不在了。
△ 哈药职工小区 图源:受访者提供
2018年,哈药集团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中的座次已经下滑到第63名。公司预计2019年全年净利润3614万元至7614万元,同比下降78%至90%。
而人们仿佛也能从这家冠以哈字头的超大企业身上,看到哈尔滨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然后与辉煌的渐行渐远,再到变革和突围,以及无人可以准确预测的未来。
2021年,哈尔滨常住人口回落至不足千万级别,整个东北人口外流等话题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人们叹惋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数不清第一的东北,逐渐被网络烙下了“小品”、“烧烤”、“直播”、“大金链子小金表”“老铁”等刻板印记。
然而在东北文化的叙事领域里,哈尔滨人认为网络上关于东北标签和印记,过于草根、以偏概全,与真实的东北、尤其是哈尔滨截然不同。
东北大部分地区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里随着煤炭和铁矿的发现而崛起的工业之城,“而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因为商品、信息和铁路(滨州铁路)所形成的商贸之都,一如改革开放后的深圳。”前媒体人元淦恭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如此分析。
所以哈尔滨可以呈现出多元和厚重的文旅资源,甚至在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音乐之都”。
△ 哈尔滨音乐厅 图源:图虫创意
于是制造业似乎在这片土地上慢慢淡出舞台,将城市还给生活。哈药六厂也搬离南直路326号原址,与三精制药四厂合并,“东北卢浮宫”成为闲置资产,它在东北的严寒里静静伫立。
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2023年初,哈药六厂旧址因为建筑风格与法国卢浮宫类似,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
到了去年12月,哈尔滨迎来旅游旺季,从各地飞往哈尔滨赏冰乐雪的游客络绎不绝。线上,哈尔滨因为“花样宠客”而火出圈,成为网络“顶流”。
1月16日,哈药六厂再次开放免费参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打卡,曾经安静的大楼,如今又重新热闹起来。
这种画面让很多人回想起了哈尔滨的过去,在他们看来,“这般火热才应该是这座城市该有的模样”。
(转载开白请添加微信,ID:rafe0101)
撰文|李杭
编辑|黎广
版式|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