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族入侵时,狗子却异常多的原因是什么?_风闻
亚历山小-亚历山大大帝的弟弟1小时前
想必读史的人,都会对一个问题深恶痛绝,那就是汉奸走狗忒多。。 看着来气咬牙切齿的!,特别是外族入侵时,最严重也最记忆深刻的就是近代史上的外族入侵时刻,比如明末、清末、民国等,都是大量出叛徒的时代,我一直想深层次的去了解这种现象,很多人讲是体量过大的原因,毕竟只出1%的汉奸,那也是巨量! 我认为这是对的,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并非是全部,此贴就将这个话题为探讨,我从某个角度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 ,希望有广大有识之士来补充,给我解惑,这样也能更加接近真相不是吗?防患于未然,,读史最重要的目的是吸取教训和纠正错误,避免重蹈覆辙不是吗?这是我辈应该做的。
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近代史的,一是屈辱,二是没兴趣,所以我涉猎不多,但毕竟很多常识也是知道的,所以近代史的汉奸贼多人尽皆知,我也就不在复读机了,但往上追溯后居然发现,中国古代时的汉奸现象也异常多!甚至不遑多让!这就奇怪了,所以这不是某个时代的问题,而是存在于文化和基因之中的问题,这就值得深度挖掘了。
我是喜欢战争史的,所以对蒙古帝国元帝国的战争史异常着迷,这也顺带着学习了蒙宋战争史。。 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啊,蒙古之所以能够拿下中原华夏,很大的功劳是要归功于“狗子们”的 ,而且几乎毫不夸张的可以说,他们的“功劳”占据了70% ,为何如此夸张? 听我道来!
为什么蒙古帝国征战中只有南宋坚持最久? 是因为国民众志成城一致对抗外敌? 不不不,如果真那么凝聚力的话,蒙古早输姥姥家去了,还轮得到他来染指中原?
原因其实相当简单,因为华夏当时体量太大太大,而且防守险要又多,所以打了那么久,即便在汉奸走狗的加持下,都打了将近半个世纪,也不不算慢了。。
蒙古帝国只有打宋和金是最慢的,就是因为体量太大,兵员和将领人才足够多,一口吃不下来。。 按当时的统计如下:
蒙古帝国窝阔台汗时期 ,蒙古的人口大致是 700-800万,外加金灭后的人口统计400万(损失了近乎80%多人口), 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1300万总人口,而当时南宋就厉害了,根据资料来说,以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离窝阔台汗的1235年开始三路征宋来算也不过差12年),官方统计有12670801户、28320085男丁,学者还考虑到隐户问题,所以认为该年南宋应有1550万户、8060万人!
几乎是7倍体量的差距,硬要更直观的瞎代入,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14亿输给了一个体量2亿的中体量国家。(当然对比后金和明的体量悬殊的话,还是不够看,那个才是奇迹)。
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光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征服这个庞然大物的,所以敌人就采纳了“有识之士”的建议,招揽“人才”为我所用,“以汉征汉”、“以汉治汉”,蒙古成功的经验后来被后金和东瀛学习,后金成功而东瀛失败,不过那是后话了(东亚蒙古史研究首推日本学者,比如内藤湖海、那珂通世、白鸟库吉、鸟居龙藏、和田清 等等,哪怕现在的蒙古史纪录片也是日本NHK做的最好,还有插曲等,至于为什么日本那么系统性的研究蒙古史? 懂的都懂他的目的所在)。
南宋的走狗出力非常多不说,还竟然贯彻了整个襄樊战役,历史上也找不到如此的荒唐案例, 举例如下:
1、蒙古征宋的第三阶段的襄樊之战,忽必烈遣使重金到鄂州贿赂宋宁武和保康军节度使吕文德 ,在襄樊城郊开设権场(买卖商品交易物资的市场),还借口筑城保护货物,于是蒙古在汉奸的帮助下,堂而皇之的在南宋重点要区-京湖战区重镇的襄阳府外的要地前筑造堡垒你敢信?。襄阳自从被岳飞收复以来 ,经一个多世纪的经营 ,成为当时“甲于西陲”的军事重镇。一般情况下是极难攻克的,但在汉奸的帮助下,短短小月就在襄阳和樊城之前的鹿门山和白鹤楼筑造了对抗的军事堡垒要塞,自此蒙古军在襄樊之间兵威日盛!!(几乎一年不到就办到了别人5-8年的事)。
2、在比如说,宋元名将- 史天泽, 汉人名将同时也是元帝国的名将,归降忽必烈后献了一个毒计,他说视察襄阳形势后认为城防极其坚固,强攻是没用的,必须截断襄阳和外界的通道,于是命令蒙古军在襄阳城外修筑长围,使襄阳南北不通,又筑造两座山头为一字城,把诸堡垒连城一片,还筑新城于汉水之西,形成了对**襄阳还有樊城的合围圈。(**众所周知这两大军事重镇是南宋最后的屏障,如果突破后就能兵锋直指江淮,无险可守的宋庭就是苟延残喘而已)。
3、都元帅的之子张弘范(弘范的孙子还被元册封为汝南王,可见他们家族为元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啊!)他屯兵于鹿门(就是之前贿赂南宋大臣 后,凭空造出来的堡垒),截断从汉水的西向交通,还在罐子滩截断顺流而下的东路,从此襄阳和樊城东西南北通道都绝断,粮食后勤和军援补充都难以在进来。
4、宋庭一看不得了,这合围+断援的阵势还得了?襄阳和樊城的掎角之势被攻陷只是时间问题了,宋庭在昏庸也得行动啊是不是?不然皇室和天下都没了,还怎么偏安一隅的享受呢?所以宋庭派范文虎也就是贾似道的女婿援助襄阳,第一次失败,结果宋庭不吸取教训,二派荆湖制置使李庭芝再援,谁知道贾似道的女婿和蒙古勾结,贾似道也从中作梗,不予配合进兵,最后无奈只能一拖再拖 ,错失良机,结果第三次,蒙古阿术军以汉水东西为阵势,在襄阳东南几百范文虎的前锋军,蒙古乘胜追击,顺流而战,宋军接连失败,战船和人员辎重数不胜数的落入蒙古军之手,滩涂和外城郭失守,然后襄阳被困5年,奄奄一息。
5.蒙古从伊尔汗国调来了巨型投石机(也就是著名的回回炮),当时这个东西伊斯兰文明领先,威力巨大,炮石重达150斤!以当时的城防几乎是摆设,无坚不摧 ,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襄阳军民士气丧失,可笑的是当时的汉人叛徒 - 刘整 竟然上演了一番猫哭耗子假慈悲 ,被吕文焕射伤,刘整继而发怒要屠襄阳,活捉吕文焕, 吕文焕大义凌然的外表下竟然也是贪生怕死,考虑到家眷老小和自己的抱负,在忽必烈给的劝降书台阶和蒙古最高诚信仪式-折箭发誓的保证下,协军民出城投降,忽必烈大喜,封吕文焕为襄阳大都督 。
总结:这些只是蒙古征宋三大阶段里的第三阶段的第一阶段,只不过襄阳樊成重要所以拿来举例,居然带路党和汉奸如此众多,贯穿了整个战役的始末,功劳几乎占据了70%,后蒙古军招降宋将和宋兵,其中南宋水军规模之大令人咋舌,从成吉思汗的具舟楫几千规模到后来忽必烈的小万规模,最后吸收了宋投降派和带路党的势力依附后,规模直达将近8万水军!!,舰船7000艘以上!! 蒙古水军瞬间世界第一,实力大增, 陆军规模也瞬间提升了40多万,后来东征西讨的主力有很大部分是汉军!
其实,太多案例了,字数有限不多写,蒙古征宋三大阶段里几乎都有“汉人的功劳”,还有诸如:郝经、姚枢、刘炳忠、汪世显、懂文炳等名将为出功出力,无名无姓的带路党和小兵顺民还有机构和部门那就更是数不胜数的天文数字。
这些个案例在后世千年后得到了轮回印证,所以这几乎可以说不是历史偶然,而是一旦到了文明国家灭亡边缘就会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可以被解读分析的,当然以我的学识和才智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我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希望各位补充。
1、文化
2、氛围
3、体量
4、人性
5、生死观
汉奸之所以多是这些综合原因相互的最终结果,首先文化上中国封建时代是“家天下”皇帝视天下为私人财产,不关心国民的生存困难,一层层盘剥,丧失军心民心,你统治阶级都不拿我们当人,我为什么还要为你卖力呢? 国家情怀在生死边缘当然就无足轻重了。 儒家所宣传的那种爱国爱君高大上的东西,只存在于人文景观传统事物记忆传承上而已,不可能是个华夏出身的人就会感同身受,现在也一样。
体量上自古就庞大,稍微出那么一点比例都是巨量,何况这个比例并不小,所以在外人看来就是天下里叛徒数不胜数。
人性么,趋利避害 ,只不过这个东西确实是人人都有,不分国界,但这条和第五条的生死观念还有文化土壤所纠缠在一起,导致中国的叛徒远超其他国家。
生死观上,华夏人怕死,因为是功利主义,现实主义, 没有宗教的束缚,在加上人口太多地域太广,思想又不统一,缺乏信仰,传宗接代,老婆热炕头,谁愿意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去赴死???
其实我一直认为硬币都有两面性,我反复强调这点,一件事物的本身有好也有坏,我们不信宗教自然有好处,但坏处也就体现了。 如果对西方文明史有兴趣的人肯定知道,西方一直很擅长以小博大,经常是以少胜多,以寡敌众, 从最早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体量悬殊的波斯帝国开始(其实更早可以追溯到希腊和波斯的海战)到近现代殖民统治了几乎全世界 ,西方一直是以小体量打败大体量,这其中就真值得好好研究了。还有就是西方史上,竟然没见过靠征服对方的叛徒所吞并所在国家的案例。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用俗话讲 - 好死不如赖活着 ,是绝大多数人的观念。这确实区别于西方甚至那些宗教国家。
最后 ,世界是复杂和搞笑的,往往你越强调什么就越缺失什么, 比如 阿三提倡真我,然而信神却最严重。西方提倡爱(基督教文化中 爱被视为上帝的礼物,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结果却是最没人性的。 而中国提倡道德,结果却是最缺失的。当受众听到提倡者的表述时,没有了解真意,这样的后果是必然的,破相对大众来说是最难的事,这就是症结所在。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视角和解读,有不同意见的人可以提出,集思广益嘛,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 以史正人明得失,我觉得很有讨论的必要,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