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为东北正名_风闻
正解局-正解局官方账号-洞察产业/城市/企业,正解中国成长的力量。44分钟前
哈尔滨恐怕也没想到,自己在这个冬天这么“热”。
网络上都是被“尔滨”那些出人意料的“套路”给整得要更改行程,迫不及待去当“南方小土豆”的网友。
哈尔滨也因此成为元旦假期全国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人次和收入都相当于5个三亚。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看着落在哈尔滨头上“泼天的富贵”,全国各地的城市也都开始了一波营销宣传,期待自己能成为下一个“尔滨”。
网上关于哈尔滨旅游的爆梗,真的只是无心插柳,还是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逻辑必然?
其他城市应该向哈尔滨学习什么?
刚过去的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成了全国最显眼的旅游城市。
且不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南方小土豆”、“冻梨摆盘”这些梗刷屏,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搜索量比去年同期暴涨1100%,相关的话题更是频频登上热搜,引发了10亿次的浏览量。
根据当地提供的大数据测算,截至元旦假期第三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了59.14亿元。
无论是游客接待量还是旅游总收入都达到了历史峰值。
哈尔滨的爆火,带动了全省的旅游 数据来源:黑龙江文旅厅 制图:不二研究
在全国目的地旅游热度榜单上,哈尔滨的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40%,排名热度榜第四,仅次于北京、重庆和广州。
甚至,整个黑龙江的旅游都被哈尔滨带火了。
元旦期间,黑龙江全省累计接待游客661.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73.7%。
哈尔滨有多火,我们做个对比就能看得出来:
国内冬季旅游的“顶流”三亚,今年元旦三天接待游客56万人次,总收入11.2亿元,海南全省元旦假期的旅游总收入是24.06亿元。
也就是说,哈尔滨这个元旦假期的旅游人次和收入都相当于5个三亚,旅游收入是海南全省的2倍多。
这还只是“开胃菜”。
根据同程旅行的《2024元旦假期旅行消费报告》预计,哈尔滨市的旅游热潮将延续至寒假和春节假期。
为什么哈尔滨的旅游热度能延续那么久?
因为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今年的1月5日刚正式开幕,这才是哈尔滨冰雪季真正的重头戏。
要知道,哈尔滨冰雪节开幕当天,当地是放假公休一天的,这般重视程度,放眼国内其他地方也是极为罕见的。
2011-2019年哈尔滨冰雪节游客数量和收入变化情况一览表
2022-2023年的冰雪季,哈尔滨全市游客接待量累计332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8亿元。
根据今年元旦“开门红”的情况来看,这个数据超过去年应该不成问题。
网上有人说,哈尔滨旅游这次刷屏网络,属于老牌旅游城市“翻红”,这种说法蛮准确的。
除了今年霸占热搜榜的冰雪大世界、街头暖房甚至鄂伦春人在中央大街的巡游等等细节拉满、暖心周到的服务之外,哈尔滨的冰雪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40届。
关注度最高的冰雪大世界,只不过是哈尔滨冰雪节众多项目中的一个主题游园。
图为冰雪大世界的冰雕,每年,哈尔滨都要为冰雪节投入巨资,而这些冰雕只有两三个月的“寿命”
根据哈尔滨当地媒体报道,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这一个项目,投资就达到了近30亿元,其中众多的冰雕、雪雕等景观,属于“一次性”景观,过了冬天就会彻底消失。
它的回报有多少呢?
官方给出的数字是预计年接待量是400万人次,营业收入6亿元。
去年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大概在今年2月底闭园。
如果按照每张门票328元、每天极限接待4万人来算,也就9亿多元的收入。
如果单纯这样看,怎么算都是个“赔本”的买卖,那哈尔滨图的是啥?
除了稳稳坐实了“中国冰雪旅游第一城”的宝座之外,哈尔滨还希望通过冰雪旅游,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冰雪经济这一块。
2022年,作为东北最大工业城市的哈尔滨GDP是5490.1亿元,其中冰雪经济的总规模达到717亿元。
除了旅游之外,哈尔滨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集冰雪文化旅游体育名城、冰雪文化体验和传承地、国内冬季旅游首选地、国际冰雪经济示范地于一体的冰雪文化之都。
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对冰雪产业的规划目标
相比于出现在中央大街的驯鹿、天马,澡堂里的搓澡大姨或是出租车司机的“夹子音”,“冰雪经济”这个词并没有什么网络传播的热度,但它却是哈尔滨这个东北老牌工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翻红”的一张王牌。
哈尔滨的目标是,到2025年要建设一批冰雪旅游度假地和冰雪运动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企业和知名品牌,冰雪产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占黑龙江省的四分之一以上;到2030年,冰雪产业总产值要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可是千亿级别的“大目标”,但好在哈尔滨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
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燃起了国人对冰雪旅游和运动的热情;一年之后,2025年亚冬会就将在哈尔滨举办。
今年被意外带火的哈尔滨冰雪游,种种没有上限、让人舒服暖心的“宠粉”举动,让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接待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2021年中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这些,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哈尔滨为2025年亚冬会做的铺垫和测试,也是为实现自己冰雪产业大目标吹响的冲锋号。
作为冰雪经济最显性的内容,火爆的冰雪游给哈尔滨带来了巨量收入和一波波的关注,这让其他省市艳羡不已,各地文旅部门也纷纷开始整活儿。
但是,除了获取流量热度引来关注之外,哈尔滨那些热搜背后的东西,其实才更值得关注和学习。
一是低姿态、高效率地处理问题。
2020年,有游客在网上吐槽雪乡一根烤肠卖15元,开始的时候,85%的网友还是比较包容理解,认为雪乡冬季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所以价格贵一些可以理解。
直到当地官媒下场“喊冤”,并且拿它和泰山上的矿泉水价格比较,称“你可以参考一下泰山山顶的矿泉水贵不贵”之后,网上的舆情开始反转,负面的评论一下升到43%。
这种趾高气昂的自说自话和带有引战性质的举动,激活了人们对几年前雪乡宰客事件的记忆。
雪乡烤肠事件,当地官媒回复前后网络舆情的对比
这次哈尔滨在网上爆红的起因,其实也是由一则负面舆论引起的。
冰雪大世界开园当天,由于游客人数太多,冰滑梯等热门项目排队太久,于是有游客高喊“退票”,并且把相关信息发到了网上。
按理说这次园方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当地文旅部门的领导现场办公,道歉、退票、安抚游客。
第二天官方《致广大游客的一封信》就在网上发布,公布了连夜整改的措施,还在信的末尾说道,“在冰雪中为您服务的每一个人,都是城市温度的传递者。我们将敞开热情的怀抱,用最贴心的服务,让您感受冰雪的温暖和魅力。”
这种低姿态、高效率处理问题的方式,后来被网友戏称“讨好型市格”。
它带来的,是当天开始直到元旦,哈尔滨的网络搜索指数直线飙升,网友开始热烈讨论哈尔滨的热情好客。
在这种氛围之下,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普通市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也被彻底激发出来。
之后就是各种“龙王献宝”和各行各业自发推出的创意服务。
退票风波之后,哈尔滨的网络热度出现飙升 资料来源:巨量算数
二是有备而来的“总动员”。
如果单纯认为这次哈尔滨只是靠“危机公关”赢了一波流量的话,那就太肤浅了。
无论从宣传还是营销,乃至整个旅游业的顶层设计方面,哈尔滨的这次走红,其实是“蓄谋已久”的必然呈现。
今年冰雪季到来之前,哈尔滨和黑龙江文旅部门,其实早就已经开始到北京、广州、重庆等大城市进行宣传推广。
彼时,淘学企鹅、“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大雪人等一大波有趣的旅游体验设计,已经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给外地的游客做足了心理预期。
就像背着书包表演的淘学企鹅们,早在2017年就开始为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代言了。
三是创新机制、整合资源。
从黑龙江省到哈尔滨市,也早就开始为扭转当地文旅业的一些顽疾,作出了制度性的改革。
比如,他们建立了省一级的“旅游联席会议机制”,由省长牵头,省委宣传部长和主管副省长召集,把全部涉及旅游的部门统筹在这个框架内。
这样,很多事就好办了。
文旅部门联合交通部门打击黑车、联合商务部门推出促销活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宰客”、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游学”活动,也才有了出圈的“小砂糖橘”、“小菌子”、“小熊猫”们等网络热点。
哈尔滨市还把国有文旅资源整合,在去年夏天成立了一个文旅投资集团,把冰雪大世界、太阳岛、大教堂、亚布力滑雪场等热门项目统一整合管理,整体策划。
哈尔滨冰雪季的热点项目都经过精心提前准备,而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表示,诸如“冻梨摆盘”等细节,也是从网上看到游客的反馈后迅速改进的。哈尔滨对游客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图为哈尔滨群力音乐公园大雪人
当地政府甚至愿意自己“吃亏”,来增强外地游客的体验感。
哈尔滨设立了一个“先行赔付”的机制,由政府出面,在游客和商家发生纠纷时,先垫付游客的损失,之后再调查具体情况。
比如说2022年的时候,有个游客的手机丢失,就是这个机制赔了游客5000元,但是之后手机找回后,游客只肯退3000元。
虽然个别的时候损失了一点经济利益,但却能真正解决外地游客投诉解决问题等待过久的痛点。
所有这些看得到的或是没看到的努力,其实才是真正让哈尔滨走红的原因。
如此在意游客的感受,一方面是哈尔滨想彻底扭转之前给人们的印象,另一方面是他们足够的真诚,像公开信里说的那样,用最贴心的服务,让游客感受哈尔滨的温暖和魅力。
回想1985年,哈尔滨第一届冰雪节,尽管准备仓促,但是也接待了200多万的国内外游客,到今年已经是第40届冰雪节,每年的巨额投入带给哈尔滨的,除了旅游收入之外,其实还有更多。
因为东北和国际的联系不像东南沿海地区那么丰富,因为曾经的一些“宰客”行为带给了许多人刻板印象,因为“投资不过山海关”和东北经济的失落种种原因交错,哈尔滨、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都需要向外界正名,也更渴望得到关注和重视。
哈尔滨的“翻红”开了一个好头。
旅游的热度和良好的体验,除了擦亮了城市的形象,也能带来产业的兴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哈尔滨也在提示其他旅游城市,想要接下“泼天的富贵”,真诚总比套路更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