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葫芦,是怎么,变成韩国蜜饯的?_风闻
孤烟暮蝉-时评人-珍惜未来,远离公知1小时前
最近我在上网的时候,总能在国内的一些社交平台上刷到这样一条资讯《韩国蜜饯热潮已席卷湾区》——不是深圳这边的这个大湾区,而是旧金山的那个湾区(the Bay Area)。
我就着相关线索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这件事情最早是从一家名叫《旧金山记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美国媒体上传开来的,这篇新闻——又或者说得更准确点,食评,它的撰写人珍妮尔·比特克(Janelle Bitker)也是旧金山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探店网红。按照这姐们在她食评里头提到的说法,她在去年去首尔旅游的时候,曾经在当地的小吃街上碰到过一种“裹着一层脆皮糖衣的蜜饯草莓,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看上去就像是一串璀璨动人的人造珠宝”。
不用怀疑,她在这里提到的,就是这两年风靡韩国的中国糖葫芦——这种食物的英文译名就叫tanghulu,这一点比特克自己也在她的食评里头提到了。据她所言,“这种小吃被称为糖葫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甜食。糖葫芦包罗万有,从广义上讲,任何水果包裹在脆壳糖衣里头的甜食,都可以被称之为糖葫芦。2023年,糖葫芦在韩国的甜食市场上大放异彩,纵观当地的社交媒体,映入眼帘的晒糖葫芦的年轻韩国网民比比皆是。”
比特克说,虽然她去年在首尔没能来得及品尝到糖葫芦,不过幸运的是,她后来在加州奥克兰市的特梅斯卡尔区弥补了这个遗憾,因为当地在去年开了一家专门售卖中韩美食的连锁餐厅,名叫“貔貅·麻辣红汤”(PIXIU MALA HONGTANG),而那里最近正好也开始卖糖葫芦了。于是乎,比特克就带上自己的味蕾,跑到了“貔貅·麻辣红汤”来打卡。她在这家馆子里先是点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面条”,等面条下肚之后,又点了一串糖葫芦解辣漱口。“貔貅·麻辣红汤”目前有好几种糖葫芦在售,包括糖葡萄、糖草莓还有糖橙片。据比特克描绘,她还挺喜欢糖葫芦那种酸甜多汁、外脆内爽的奇妙口感的。“我算是明白为什么这种小吃会这么受欢迎了,不只是因为它的颜值高,而且它吃起来确实也很讨喜。”
乍看之下,我一度还以为比特克是在恭维我们的中餐,然而就她在对糖葫芦的颜值和味道大加赞赏过后,这位姐们却突然话锋一转,冷不防地就给我来了句“正如同其他的韩国流行食品那样,我想,糖葫芦应该也会很快在湾区这边风靡开来,成为备受当地老少饕餮关注的新宠的。”
“糖葫芦”“发源于中国北方的”“韩国蜜饯”“正逐渐受到美国食客热捧的韩国流行食品”,这一连串关键词看得我脑子里头那根名为“防火防盗防韩国”的弦直接就紧绷了起来。是不是觉得这就已经够让人血压飙升的了?大家先别急,因为后头还有重量级。我根据比特克在她食评中提供的线索又找了一下,最后查到了她去探店的那家名叫“貔貅·麻辣红汤”的连锁餐厅的官网。
结果大家猜猜怎么着?不出我所料,这果然就是一家主营麻辣烫的中式餐厅。餐厅名字就是我们的中文拼音直接平移过去的,拼音之上还有一串彦文字符(피슈 마라홍탕),它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麻辣红汤”。
不仅如此,它的商标上还用了我国传统神话中的神兽——貔貅的形象,而且商标的整体设计灵感,很明显也是从我们传统的中国剪纸艺术上汲取的。要不是因为那一串彦文字符,你就是打死我都不信这是一家韩国馆子。
说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要吐槽一句。你挪用我们中国的文化符号也就算了,但是拜托能不能用得讲究一点。貔貅是有大肚能容的说法没错,一般开门做生意的也确实喜欢在店里搁一尊貔貅像来寓意招财进宝。但问题是,貔貅是个只进不出的货啊,这个寓意给开门做其他买卖的还行,可你们是一家做麻辣烫的啊,你整个饕餮我都不说你什么了,你用个貔貅当吉祥物算几个意思?希望客人吃了你们的麻辣烫之后也“只进不出”吗?
这家餐厅令人熟悉的中国元素还不止我前面提到的这些。点开它官网上的菜单一看,映入眼帘的就是六道我们中国人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常见中餐:红汤麻辣烫(Mala Hong Tang)、麻辣香锅(Mala Xiang Guo)、锅包肉(Guobaorou)、煎炸饺子(Deep Fride Gyoza)、扬州炒饭(Yangzhou Fried Rice),以及手抓饼(Shou Zhua Bing)。
这大概是我看英文网站看得最轻松的一回了,连一次翻译辅助软件都没用,顺着它那张菜单我就撸下来了。从菜式到菜名,每一道都是那样地耳熟能详……
废话,这些东西就是我平时吃的,能不熟悉吗?说好的中韩餐厅呢?你这菜单上哪有什么所谓的韩国美食?除了那道煎炸饺子的英文称谓用的是韩式饺子的叫法(Gyoza)而非中式饺子的拼音,你这儿哪还有什么韩国元素啊?合着该不会是因为开这家餐馆的老板是个韩国人,所以才打着这么个幌子出来做生意的吧?
诶,你别说,你还真别说。根据它官网上提供的信息,这家连锁餐厅的总部还真就位于韩国,更准确点说,是韩国京畿道高阳市一山东区长杭路297-8号。它们的主攻方向就是美国,目前已经在美国开了两家分店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州特梅斯卡尔店之外,还有一家是位于得州的卡罗尔顿达拉斯店。预计它们还要把这家连锁餐厅给开到西雅图、拉斯维加斯和纽约等大城市。
除了摊子铺得大之外,它们家在宣传口号上也同样是喊得震天响:超越大众化(Beyond popularization),是时候创造‘正确的文化’了(It’s time to create the ‘right culture’)。基于坚定的原则和价值观(based on firm principles and values),开风气之先的初代麻辣烫品牌“貔貅·麻辣红汤”(The market-leading 1st-generation brand ‘Pixiu Mala Hongtang’ ),已经成为了引领美食市场新潮流的风向标(has become a correct indicator of the market),全民热爱麻辣烫的新时代,由此开启(and is creating a new era in which the whole nation loves Maratang)。韩式麻辣烫走向世界(Korean-style Malatang heading to the world)!虽然麻辣烫的故乡是中国(Malatang is home to China),但我们希望(but we hope),最好吃的麻辣烫必将是来自韩国的(that the best tasting Mala dishes will be from South Korea)。
至于它们家的主打菜,这家连锁餐厅的官网则是这么介绍的:韩式麻辣烫,采用正宗中国香料,精心烹制而成。“貔貅·麻辣红汤”创造了属于韩国人自己的食谱,即使是那些不习惯中国香料的人,也可以放心享用。“貔貅·麻辣红汤”的店内环境干净又卫生,这是韩式麻辣烫为引领麻辣烫风尚而开创的新潮流。接地气的秘制汤底,传统风味,采用加入了韩国红辣椒打磨而成的秘制独家辣酱,佐以蚕豆、生姜、花椒、八角、丁香、茴香和肉桂等多种香料。再加上口感细腻醇厚的花生芝麻酱,保准你吃得口齿生香,爱不释口。
它们家麻辣烫做得怎么样我不清楚,但是这广告营销是真的挺会玩的,一个普普通通的麻辣烫愣是能给这群韩国人说得天上有、地上无的。这也就是他们才接触了麻辣烫和麻辣香锅,要是再换成点别的什么中国美食,比如广东炒河粉啊、四川燃面啊、陕西凉皮啊、河南胡辣汤啊、河北驴火啊,我都不敢想这群人还能吹什么花来。
虽然它们吹的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纯纯就是班门弄斧搞笑来的,我们是早就免疫了,但是架不住美国那帮老外没见过这种东洋景啊。我去美国的两家食评网上(Yelp、Ubereats)看了一下“貔貅·麻辣红汤”的评分,发现口碑还都不错,满分5分,一家给了4.3,一家给了4.2。而且纵观来店消费打卡的美国食客们的留言,评价普遍还都挺不错。有夸它味道好的,有赞它分量足的,还有说它的性价比高。除了上菜稍微慢点之外,基本没什么毛病。
当然,这也就是美国人了,这店要换做是开在我们中国,特别是在那些人流稍微少点的非黄金地段,它能不能撑过去一个月我都得打个问号。
讲道理,我自以为也算是走南闯北吃过天南海北各路美食的,不光是中餐,外国菜也没少吃。我这人的口味其实还挺开放的,没有说有什么菜系是特别吃不惯的。但是你要问我对哪种外国菜最不感冒的,我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和你说:那必须是所谓的韩餐。
虽然韩国我平时没少吐槽,但是总体而言,韩国还算是有点东西能让我看得过去的,尤其是半导体、电子科技、美妆和影视作品这几块。
唯独韩国的饮食,我是真心觉得韩国人没什么开创性思维。
从当初的部队锅到后来的啤酒炸鸡,再到如今的麻辣烫糖葫芦,在过去50多年来,韩国的大众饮食文化发展基本上就是走了个由西向东,先抄美国再抄中国的路子,动辄就给各种舶来品冠以所谓的“韩式”前缀,不是韩式炸鸡就是韩式麻辣烫,其实归根结底哪有那么多弯弯绕?说白了不都是在人家正主的基础上加点小修小补而已吗?
到底什么叫韩式?出锅的炸鸡再撒点芥末蜂蜜和甜辣酱就叫韩式炸鸡?把麻辣烫里头的红汤换成所谓的韩国辣酱汤就叫韩式麻辣烫,我看韩国这种所谓的饮食创新思路不叫什么借鉴二创,而纯粹不过就是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寄生与剽窃罢了。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韩国那点地方千百年来一直就不是什么物产丰腴之地,韩国人能吃上饱饭也就是最近这几十年的事情而已。过于苦寒贫瘠的气候土壤根本就不足以孕育出什么稍有深度的饮食文化来,久贫之后的乍富又让他们陷入了某种对于自身的迷茫:既然自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好东西,那就随便扯着点什么别人的好东西都说成是自己的就行。
所以,我们今天才会看到,从午餐肉到方便面,从炸鸡到麻辣烫,所有这些在外来人也就是上不得台面的果腹之物,到了韩国人的饮食文化里却摇身一变,一下就变得高大了起来。炸鸡要搞韩式的,麻辣烫要搞韩式的,方便面要搞韩式的,饺子也要搞韩式的,现在连糖葫芦都要搞韩式的。韩式韩式韩式……喊了半天的韩式,最后韩出点什么值得为外人道的东西来了吗?
你们也就是欺负美国人没见过什么世面,鸡贼地特意把开店地址选在了美国这么个地方。但凡你们那什么所谓的“韩式麻辣烫”要敢开到中国来——都不用走远,开到延边那边试试,你们保准连张亮和杨国福这俩颜良文丑这儿都过不去。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我这么说是在小题大做,如果今天这期内容评价的对象是别的什么的国家的话,这话确实。可问题是,它不是啊,它是韩国,韩国过去这些年来都从我们这儿“韩”走多少东西了,大家心里应该比我更清楚。在事关中国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这道大命题上,韩国在我们广大中国网民的心目中是极其特殊的存在,对别人都还可以稍微松一松,唯独韩国,我们心里头那个弦就是绷得再紧也不为过。
我记得去年看糖葫芦风靡韩国的新闻时,各种媒体上用的还都是“中国糖葫芦”,现在呢?
我记得我前年看麻辣烫畅销韩国的报道时,那么多文章短视频里提到的还是“中国麻辣烫”呢,如今呢?
照这趋势发展下去,要是哪天重庆小面在英文语境里头变成了“Seoul Xiaomian”,也绝非没有可能。
别说什么“麻辣烫和糖葫芦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小吃,人家爱宣传就让人家宣传”这类无关痛痒的风凉话,这话我们对中国人自己说可以,除此之外,谁都不行,特别是韩国。文化主权本来就该和我们领土主权一样重要,既然我们能对我们的领土主权理直气壮地喊出“寸土不让”这样的誓言来,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文化主权也一视同仁呢?
中国的领土虽然幅员辽阔,但没有一寸土地是无关紧要的。
中国的饮食虽然博大精深,但没有一道菜肴是聊胜于无的。
文化符号是一种力量,它被冠以了谁的名字,谁就拥有了这种力量。我们不眼馋别人的文化符号,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轻易容许被人剽窃我们的文化符号。
我不希望在十多年以后看到这样的景象:当我从大妈变成了老奶奶,有朝一日,我的女儿女婿在逢年过节回来看我的时候,向我扑来要抱抱的儿孙,将他们手里的糖葫芦举到我的嘴边,用充满稚气的声音和我说:
“奶奶,你吃,韩国蜜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