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心中之“贼”_风闻
云煦-1小时前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一个“数使诸侯”的公职人员,叫做淳于髡,此人善于以“隐语”把深刻的道理讲得形象而生动。
一次宴席,齐威王问他,喝多少酒会醉。淳于髡的回答很奇特,说,“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齐威王很好奇,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解释一下吗?”
淳于髡答,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大王您赏我喝酒,左右有执法人员,前后有御史官员,我会害怕,喝一斗酒就醉了;如果家父招待严肃的客人,他们赏我喝酒,我有顾忌,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故交突然相见,约束少了,我就能喝到五六斗才会醉;如果换成乡里间的节日盛会,随意的男男女女杂坐在一起,很少有约束了,还可以小赌,我喝到八斗才略有醉意;尝若在那种私密场所,晚上有异性陪侍人员,其他客人都不在了,烛光明灭时,我心里最放肆,能喝到一石才醉,同时也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淳于髡讲的这段“隐语”故事,本意在于劝齐威王戒除彻夜欢饮的坏习惯。以史为镜,在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精神的现在,这段故事仍然蕴含着深刻启示。
其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淳于髡是那个年代的公职人员,有约束的时候会谨小慎微,人性的弱点被管控得好;无约束的时候会胆大妄为,人性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现在的一些公职人员也是如此。中央没有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精神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得差些;在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精神之后,他们就知道要严以修身,表现好些。仔细研究发生在我们身边违纪违法的腐败分子案例,他们不就是像淳于髡说的那样,在某些诱惑力面前,缺乏坚定的法纪自觉,让人性的弱点逐渐冲破了红线,进而一发不可收吗?我们当今每一个公职人员,如果不能将严以修身贯彻始终,离这些腐败分子其实并不遥远。
其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公职人员必须要以堤防约束权力。淳于髡在有朝纲法纪的公开正式场合,是谨小慎微的,在家里有要求严格的长辈在,也不敢造次。现在的部分公职人员也是如此,“八小时之内”、包括面对家人的时候,那道“堤”尚且坚固。而在“八小时之外”,侥幸心理之下交友不慎,觥筹交错之间,可能就是滥用权力之始,这是蚁穴入堤的第一步。等到过年过节,侥幸心理被放大,投桃报李,行为规范开始越界,蚁穴进一步扩张。此时如果还不悬崖勒马,甘于被围猎,搞权力的交易还觉得很“安全”,侥幸心之下必然助长犯罪。不严以用权,就会像淳于髡那样从喝一斗到喝一石,从贪针到贪金,最终干出违法乱纪的事。古往今来,腐败都是这样逐步酿成的。
其三,“眼里看得破,肚里忍不过”。那么多活生生的腐败案例,让公职人员都能“眼里”知晓腐败的后果,但为什么总还有侥幸者无惧“杀鸡儆猴”,反而前腐后继呢?“肚里”的个人爱好往往是这些人的“死穴”。公职人员有爱好本无可厚非,但个人爱好一旦演变成为不良嗜好,就很容易变成吞噬自己的“黑洞”。围猎者深谙“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这个道理,其精心准备的“糖衣炮弹”便像有了导航系统一般,直击要害。公职人员即便知道围猎者不怀好意,但在嗜好绑架下,常常蒙蔽了双眼,自欺欺人地把他们当成情趣相投的知音。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腐败人员倒在不良嗜好之下。要像春秋时期鲁国的国相公休仪一样,爱好吃鱼却能一直拒收他人赠鱼,时时刻刻都能严于律己,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能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这些在王阳明看来,都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那个心中之贼。如何破“贼”?对公职人员来说,一靠内心修养,要以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来把牢思想总开关,把不自觉变成自觉,实现不想腐;二靠组织教育,通过大力开展法律、纪律、政策、道德四条底线的警示教育,把心中贼约束在躁动阶段,把侥幸心转变为敬畏心,实现不敢腐;三靠制度之笼,把权力予以制度约束,纵有个人爱好也无法演变为不良嗜好渗入公权力运行之中,实现不能腐。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用三严三实破除心中之“贼”,是每个公职人员毕生要修炼的功课。(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赵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