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号火箭!只要预算给够,“东风导弹”都能写你的名字?_风闻
军武次位面-军武次位面官方账号-专注于高品质的趣味军事科普,打造男人最爱看的频道40分钟前
只要客户有预算
“东风导弹”我都能给你找来
2024年1月11日下午,中国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相比其他国产火箭,这枚火箭值得一提的地方太多了,它是目前全球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外形粗短,在海面发射船上发射,而且发射火焰异常壮观。
▲一年射两次海澜之家,每次都有新感觉,海澜之家,真男人的火箭
更重要,它是中国的一家民营航天企业“东方空间”公司研制,本次发射还被某服装品牌独家冠名,火箭上写着大大的“海澜之家”。
难道海澜之家不做男人的衣柜,要做男人的火箭了吗?其实吧,这在中国民用航天领域,这种火箭联名的操作,非常常见。
所谓火箭联名,本身其实是一种商业广告行为,由航天广告发展而来。
可能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最先搞航天广告的,不是美国,而是计划经济的苏联。
苏联航天曾经很牛,曾开创过无数个第一,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条太空狗、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第一个宇航员家庭、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艘空间站、第一次交汇对接、第一艘无人登月探测器等等等等……
这些为了与美国进行航天竞赛的所获得的成就,带来一个问题:航天完全就是个烧钱买卖,根本不挣钱。
这就导致,苏联经济好的时候,航天成就可以爆发式增长,但一旦经济变差,拨款减少,航天就会难以为继。
比如苏联末期,当时苏联为了和美国PK,把大部分拨款都拿去造了13架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含试验机),结果把预算花光了,那年度航天任务咋办?
这时候,日本人找来了。
1989年,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找到苏联,想让苏联用联盟TM-11宇宙飞船将自己的一名记者送入太空,开创日本第一个宇航员的历史,提高电视收视率。
缺外汇的苏联马上就答应了,开价3700万美元。
▲日本第一名宇航员秋山丰宏,原东京广播公司记者
这个价格让日本人有点头大,似乎贵了些,不过精明的日本人马上想到,我既然出了钱,那么是否火箭使用权就归我了?那我在火箭上刷几个字,也应该是我说了算吧?
对这方面没啥概念的苏联爽快的同意了,日本TBS把火箭身上分了好几个广告位区域,然后开始拍卖。
因为是送日本第一个宇航员进太空,这件事在日本的热度非常高,到时候TBS直播也肯定会拿下收视率榜首,所以日本各大企业都拼命要拿下广告位,最后被财大气粗的索尼、制造卫生巾的尤妮佳和大冢制药竞标拿到。
所以最后发射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飞船整流罩格栅舵下方,第一个是索尼,第二个是尤妮佳,第三个是大冢制药,箭体上是苏联航天技术设备总公司和TBS的logo。
▲联盟TM-11号火箭发射,注意上面的日本广告
苏联和日本的这次合作,开了航天广告的先河,虽然把日本卫生巾的品牌印在社会主义苏联的火箭上有点丢脸,但对已经没钱的苏联航天来说,不被饿死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1999年,必胜客就在一枚俄罗斯火箭上印上了自己的LOGO,同火箭一起升上太空,成为首个把广告做上太空的披萨饼公司。
而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的是,最有商业氛围的美国航天,却迟迟对航天广告没开放,美国太空总署署长前布莱登斯汀认为〝赞助的厂商可能会认为,自己有权力能干涉NASA的计划方向;而身为NASA雇员的宇航员,如果可以从赞助公司那得到一笔庞大的赞助费,也可能会削弱NASA对宇航员的影响力。”
那美国有些公司想做航天广告咋办呢?两个办法:
第一,自己造火箭,自己射。比如马斯克用自己的火箭,把自己的特斯拉跑车射进了太空。
第二,用近地空间擦边做航天广告,用气球把品牌logo送入3万多米的高空,虽没有脱离大气层,但也远离地球产生一种太空遨游的视觉感。
美国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航天商业化领域,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
在中国,这种简单的火箭箭身广告模式,其实已经落伍了。
原因很简单,如果只是在火箭上放一个广告位,说XX品牌上太空,但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火箭箭身其实是进不了太空的,早早就要分离坠落了,似乎有虚假宣传之嫌。
所以,中国选的是另一种模式——联名,其实就是冠名权。
我们都知道,某一型火箭,虽然同系列会有同一个名字,但怎么区别这个系列中的每一枚火箭呢?
中国用的是“YX”(遥X)来区别,中国的火箭技术最早来自于东风导弹,导弹会装有遥控、测量、数据回传等设备,于是简称“遥”,遥几,就是第几发(但不一定数字靠后的发射时间也靠后)。
所以新闻里经常出现长征七号遥5,长征五号遥3这样的叫法,“遥X”就代表这一枚火箭的名字。
听起来,这种名字似乎差点意思,土里土气的。所以不如把冠名权卖出去,弥补一下发射费用嘛!至于箭身广告,算是联名的附送!
这样的话,**这枚火箭的名字,会随着航天发射年谱永载史册!**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宣传?
所以,最近几年中国发射了很多火箭,上面都可以联名。
▲长安欧尚号火箭
比如长安欧尚新车型发布之后,直接就联名了中国第1枚民营火箭北京星际荣耀公司的“双曲线一号”遥一的发射,火箭箭体上面直接写上了**“长安欧尚号”**几个字。
而在中国第一次海上火箭发射任务当中,长城魏派高端汽车品牌也联名了长征11火箭,帮魏派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这发射筒子眼熟不?
还有红旗汽车也开始凑热闹了,人家联名的不是火箭,而是卫星,巧了,这颗“红旗一号-H9”卫星,也是长春造的。
除了车企,一些新锐企业也很喜欢联名火箭。
比如2019年,小米就联合联合凌空天行成功发射了水平回收技术验证火箭“天行I-1”,并带上50位米粉的心愿卡片一起去宇宙兜风,成功实现了“年轻人第一枚火箭”的承诺。
▲小米的这枚火箭外形很科幻
▲年轻人的第一支火箭
而在2023年,谷神星一号遥七火箭“好欢螺号”成功发射,也让好欢螺成为螺蛳粉行业首个成功发射运载火箭的品牌,真没想到,我们平时吃的螺蛳粉竟然成了航天联名品牌。
▲“螺蛳粉”火箭怎么看起来像换了涂装的东风快递啊?
除了这种联名,一些企业和航天还有很多深度合作的模式,比如命名为“哔哩哔哩视频卫星”的“吉林一号”遥感卫星上天之后,B站就宣布,将在卫星拍摄的海量遥感视频、图片数据基础上定期更新科普视频,并为B站用户定制拍摄任务,用卫星航拍地球。
甚至B站的知名UP主“影视飓风”,于2023年11月也买了一颗卫星发射升空,在太空中向着地球播放粉丝们在2年前许下的愿望。
▲UP主“影视飓风”发射的卫星,在太空播放粉丝留言
看火箭联名这么热闹,连国家队都坐不住了,擅长“送人上西天”的中国航天科工已经直接开始为快舟火箭(这枚火箭的底子“DF-21改”,懂的都懂)打广告了,向社会公开招募品牌合作伙伴,任务独家冠名、箭身广告涂装、文创产品开发、航天科普研学等各项权益任你挑选。
简单来说,只要你有出钱,总能找到和航天的合作模式。
▲“广汽传祺GS4”号东风导弹,不对,是快舟火箭
为啥中国这些年航天广告各种花活不断,推陈出新了呢?答案很简单,根源是因为中国民营航天产业的集体爆发。
很多人奇怪**,中国明明有很强的国家队,为啥还要民营航天呢?**
这就要从中国航天的困境说起了。
在冷战时期,航天是国家安全拓展,而在现在,航天发射已经是一种商业行为了。
30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卫星通讯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更加依赖卫星,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一直在大规模扩张之中。
中国早就看上了这个市场,9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曾把航天发射进行了商业化,凭借长征火箭性能可靠、价格经济的优势,中国一度跻身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占到了世界商业发射市场的9%,赚了不少外汇。
▲那时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很多卫星都是中国发射
但是后来,美国下令禁止一切使用美国零件和技术的国家使用中国“有政府和军方背景”公司的火箭发射卫星,很多国家被迫撕毁合同,甚至把卫星发射合同给印度都不给中国。
目前,中国运载火箭商业发射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与中国占世界40%的发射能力和发射量完全不相符。
看着这么大规模的市场却因为美国禁令吃不到嘴里,说实话,让人挺着急的。
把国家工程变成民营模式,就是绕过这一禁令的尝试。
▲“星际荣耀”公司的火箭规划
2015年,中国开放民用航天赛道,民用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出来,比如科工火箭、捷龙一号、蓝箭昂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星河动力、深蓝航天、星途探索等等。
相比国家队,这些民营航天有独特优势。
一方面是设计团队年轻,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比较快,也没有太大历史包袱,加上近些年中国人才技术大爆发,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才成为中坚力量。
另一方面是发射快,比如一个大学或者商业公司如果想发射卫星,要是等国家队的话要排期,等排到了黄花菜都凉了,可是如果交给民营航天,分分钟就能帮你打上天去。
在政策、资本、人才的扶持下,中国民营航天发展非常迅速,比如去年4月2日,天兵科技首次将一款液体燃料火箭成功发射,3个月后,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也发射成功,这无疑给中国民营航天发展增加了更多信心。
特别是朱雀二号,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发射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熟悉这方面的人都知道,以液体火箭所用的燃料划分,已规模化投入使用的有三大流派:第一是氮肼类燃料,第二是液氧煤油类,第三是液氧液氢,但这几种都各有缺陷。
所以人类一直在探索新的火箭燃料,结果还真找到了,那就是甲烷。
相比这些传统燃料,使用甲烷当燃料有三大好处。
第一是便宜!便宜!便宜!价格只有偏二甲肼成本的30分之一!
第二是甲烷能量密度高,相比其他液体燃料,同等重量的甲烷可以产生较多的热能,这有助于提高火箭的推力。
第三是甲烷含碳比例低,烧的干净,发动机积碳少,对发动机回收时的二次点火有好处。
▲朱雀二号发射升空
所以,无论是马斯克的猎鹰,或是俄罗斯的安加拉火箭,还是中国拿来登月的最新版长征9号都是甲烷燃料。
而现在,中国民营航天公司也终于搞出了甲烷火箭,意味着中国也走进了低成本航天赛道。
虽然朱雀二号还没有实现可回收,但国内有多家民用企业在回收火箭方面取得了初步突破。下一步,就看谁能率先成熟解决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了。
▲2022年深蓝航天星云-M1号试验箭百米级垂直起飞及降落飞行试验
▲2023年11月2日,中国第一款可回收火箭“双曲线二号”垂直起降实验成功,从视频来看,它在距离地面十几米时有数秒的悬停自控,说明它与马斯克的猎鹰火箭回收原理有所不同。12月10日,“双曲线二号”进行了第二次重复发射试验成功!
更重要的是,**中国航天市场前景非常巨大。**目前,中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星网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发射12992颗卫星,实现中国版星链,星网首星已经在去年7月9日发射成功。
那么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低成本地把这1万多颗卫星发射到天上的问题了。
文章开头的那枚固体燃料火箭“引力一号”,设计目的是一箭30星,能批量发射小型卫星。天兵科技正在研发能一次发射60颗卫星的部分可回收火箭,星际荣耀正在研发参数接近猎鹰9号的重型火箭,能回收重复使用20次。显然,他们都是瞄着中国星网的市场去的。
国家民营航天产业的集体爆发,和国家的支持分不开。
目前,国家在民用航天产业引导方面已经越来越像NASA ,一方面,发动机、测控技术、人才不断向民营航天传输,助力民营航天壮大。
另一方面,未来国家队将更多地承担行星探测、空间站任务等重大任务,而商业航天发射领域,比如通讯卫星等,国家队会慢慢淡出,把市场让给民营航天公司。
甚至连耗资最大、民营公司难以建设的发射场,国家也出面解决了,如今海南文昌商业发射场即将完工,预计五年之后达到中国年射200发民用火箭的能力。
可以说,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正在一步步走上SpaceX式的成功之路。
当然,相比国家队,民营航天最大的问题在于资金的可持续性,在还没有实现盈利的初创阶段,拿到融资就能正常运营,拿不到就可能倒闭,所以在初创阶段,必须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火箭联名就是个不错的主意。
对民用航天企业来说,火箭联名成本其实也就是一点油漆成本,可以说一本万利。
▲泡泡玛特火箭
而对品牌方来说,如今的民间航天热给航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量,中国 人正在步入航天时代,一枚火箭联名的广告费大概几百万,具有一定预算的公司或者个人都可以买一发,写上公司名字或女朋友名字射到天上去,在星辰大海之路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最后,军武菌悄悄透露一下,如果哪位读者有火箭联名需求的话,我们军武就有渠道,谁想联名可以找我们哦。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