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中年人能忙到连电影都没时间看?_风闻
作家毛利-和毛利午餐官方账号-昨天 09:22
家里非常安静,从早到晚,只能听见鸟叫声,傍晚时我父母开电视机的声音,偶尔的对话声。小孩走了,没人制造出任何响动,连猫都不叫了。我儿子在家的时候,猫时不时发出呼噜声,因为艾文强制它躺在他造的猫窝里,咪咪有点生气。
安静像一块巨大的冰块,能感觉到往日那种焦灼感在慢慢平息。妹妹在家的时候,我妈有一天感慨:家里还是要有个小孩,才有生气。
妹妹一天到晚都有花样,跳舞,唱歌,跟外婆一起玩过家家,开心会笑,难过会哭,乒铃乓啷,全是响动。
我很想孩子,但是又舍不得立刻离开宁静的家。
因为这里无人打扰,每天都有24小时,完全由自己支配。
几天时间里,铆足劲看了六部电影,其中包括三小时的《奥本海默》。过去一年,我看电影都采取碎片式,看上一二十分钟,因为什么事情耽搁,隔一天再捡起来。电影和我的生活一样,被切割成很多块。每次重新打开,都要愣几秒钟,它是讲啥来着?
去年太忙了,没时间追剧,没时间看电影,忙着拖家带口从一个地点赶到另一个地点。现在终于可以看看,别人的生活。跟大家聊聊我看的几部电影吧,好多年前,我很爱写影评,当时我甚至不理解,什么样的中年人能忙到连电影都没时间看?
《断网假期》
这部电影的几个主演都是熟人面孔,男主是演《爱在黄昏后》三部曲的伊桑霍克,女主是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看之前没仔细阅读剧情,本来以为是跟断网有关的家庭剧情片,这一年我尝试了几次断网。主要是生活已经很碎片化,网络又把这种生活更碎片化。有时写一篇文章,花好长时间才写完。但断网后效率很快,把世界的噪音去掉,你以为的三十分钟,其实是很长一段时间。你以为的两个小时,其实能干很多事情。
电影不是讲这个,讲的是生存危机,一家人度假,忽然在乡村度假屋碰到世界大战开启的末日序幕。跟典型美国电影一样,气氛烘托很足,场面巨大散发出惶恐之美。跟典型美国电影不一样,里面没有英雄主义也没有陌路逃亡,美国人大概拍腻这一套了,电影讲的是慌乱中的人性,有多么不堪一击。

渲染一通后,电影猝不及防结束。然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二十岁时看茱莉亚罗伯茨的《诺丁山》,看伊桑霍克的《爱在黄昏后》《爱在黎明破晓前》,现在我孩子都十岁了,他们依然在给我演电影。电影世界,是不是围绕着80后转的?
也或许是,出于某种原因,我喜欢挑选我熟悉的演员,而多年来,他们也一直没有失业,没有被替代。这是我假期看的第一部电影,场面很好,主题也很好。
但是心里没有满足感,就像去一个很好的餐厅,吃到了一桌美轮美奂的预制菜。
《坠落的审判》
这部法国电影一打开,扑面而来最强烈的感觉,是这些剧里的人物,跟欧洲大街上行走的路人差不多。既没有过分苗条的身形,也没有过分耀目的美貌。女主角短发,略显疲惫。她在家里接受记者采访,却源源不断地问着别人问题。
这个开场令我非常亲切,是的,是这样。我理解她在这部电影里说的一切,她被家事困扰,对采访者兴趣浓厚,因为她很想知道,除了家之外的世界。后来丈夫坠亡,她变成第一嫌疑人,接受审判。这就像揭开华丽的袍子,要开始数数下面密密麻麻的虱子,难免令人不适,却又忍不住这份好奇心。
朋友说,这片不就是讲你?负责养家的作家妻子,在家负责孩子的丈夫,框架上很类似吧。是,但是没想到丈夫摆在这个位置上会跳楼。所以在整个审判流程里,我的心只会倾倒在妻子这一边,而且非常能理解她的一点,比起对公众的审判,她更担心儿子对她的审判。
只要一想起这个,心就被揪起一块。
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文艺青年不能找另一个文艺青年成家,一开始的灵魂伴侣,最后一定会因为家事和琐事吵到崩溃。丈夫目睹妻子的成名,认为他也应该有同样的成功,凭什么他就是那个缩在家里的男人?他辞去教职,他回家,他做各种写作的准备,他依然什么都没写出来。
与此同时,妻子在审判庭上说,任何情况下,我都能开始工作。哪怕家里音乐震天响,哪怕丈夫整天跟她吵架,哪怕她非常不愉快,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了养分。

电影相当残忍,但令人心满意足。
在无穷尽的对话和逼问中,获得了一些东西,一些来自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罗马王子》
在连续看的几部电影中,我对《罗马王子》印象深刻。你路过一家店,本来没什么进去吃的欲望,不管是主题还是装潢,这都不是你喜欢的店。你不想浪费宝贵的两小时,后来探头看了一下,心想,噢,那就试试好了。
结果看《罗马王子》到最后,我哭得难以自制,简直要击节赞叹,真是一部好片。
这部电影改编自狄更斯的《圣诞欢歌》,事后我找到狄更斯小说,发现除了三个鬼魂,别的都改了样子。在《罗马王子》里,男主角赚钱后醉心于权力,一心想要捐个贵族头衔。
他准备拿一整箱银币,来跟贵族女儿结婚,达到这个目的。同时对穷人板起面孔,划清界限,认为一切不幸都是穷人咎由自取。鬼魂纷至沓来,给他做思想工作。
带着他回到过去,他只是孤儿院里一名孤儿,最开心的事,是周日时有贵族妇女来孤儿院布施,带他们玩。他感到无穷的被爱的快乐,直到忽然有一天,对他极好的贵族女人消失了身影。鬼魂带他回到过去,回到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再带他来到现在,寻找他的那一箱消失的银币。接着带他穿梭到未来,他跟公主结婚了,梦想达成,然而没有人爱,没有人关心,直到最后被愤怒的穷人刺死。
为什么他会梦到这样的事?为什么他会穿梭过去,现在,未来?在影片最后,他死去的母亲现身,让我忍不住感慨:天呐,当了母亲,哪怕自己死了,哪怕小孩五十多了也要来回奔波吗?
这一份爱意汹涌,直接冲垮我内心的大坝,哭得死去活来。然后边哭边想,人果然要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他以后去爱别人爱世界的养料。
《奥本海默》
要不是回家,我以为这几年都不会看时长三小时的电影了。说起来真是疯狂,人经常会打开看那些三十秒时长的短视频,开开心心看上一两个小时。但是面对一部三小时的电影,竟然需要下定一种决心。
《奥本海默》看到一个半小时的部分,我对朋友说,哎呀,感觉沉没成本太大了,必须要往下看。当时我没觉得这是一部如何如何伟大的电影,只是觉得,什么东西啊,一群科学家搞研究,竟然要面对这么繁琐的审判,这么折磨人心的泼脏水?人家改变世界,还得被狗屁倒灶的事情所困扰?
越看越觉得那句话是真的,世界是一个大草台班子。在原子弹研究的背后,到处都是肮脏的人性。看到最后,更加难以置信,所有的审判,所有的能把一个人逼死的审问,都来自于某内阁成员的小心眼,奥本海默跟爱因斯坦说了什么,他俩肯定说我坏话了,所以爱因斯坦走过我身边,一句话没说。可恶,我一定要弄死他。
震惊不震惊,这就是整部电影的缘起。

常常觉得大人的世界不该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可大人的世界常常还是小孩子那些事。两国为什么打仗,跟小孩为什么打架,原理上难道差很多吗?
人性如何幽深曲折又如何身不由己,同时令人发笑。
不过看完三小时的电影,人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我一度发誓,今年一定要好好过,有意义地过,不要老刷手机,老看有的没有,多进行一些整体化的思考。
雄心壮志一大堆,某天深夜开车回家,无意中拿起手机,又刷了整整一小时无聊短视频……
看完这些电影后,我跟朋友出去吃饭,聊到一件事。去年一整年,我都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以家庭为单位向四处挪动。确实看到了一些世界,但在世界之外,又受困于家庭。为家事所累,甚至很难去理解别人的想法和出发点。
看电影,看小说,都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补充。这个世界除了家和孩子,还有很多别的变化在发生。
偶尔从厨房抬起头,透过窗户看看外面的世界,再次低下头时,洗碗显得不那么折磨人了。
作者|毛利 分享生活,解答情感、家庭困惑,和有趣的人们对话,有机会一起午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