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社会主义国家走过的弯路_风闻
曙光乍现-昨天 14:18
写在文章前面,做点自我介绍。53年人,喜读书。高中时开始读当年推荐的马列著作,毛选通读。也看了一些当年的马列文章释读。一个感觉,读这些介绍马列观点的不如读原著。回头看更清楚,释读文章都带个人解释,未必是马列原意。特别当年中国还属于农业社会,理解工业条件下产生的马列主义就更困难。
同理,我的文章也是释读,建议读原著,至少带着批判眼光看我的文章效果好一些。
回到正题。
马克思震惊于资本主义释放的巨大生产力,又同情工人当年的悲惨境遇,开始创制自己的理论。
当年资本主义在欧洲,那是“横扫千军如卷席”。谁不跟上工业化时代,那就挨打,就被灭国。
不错,当年欧洲国家也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欧洲国家纷纷走上工业化道路。
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如此强大的生产力,认为封建势力肯定抵挡不住,生产效率有至少百倍的提高,商品价格至多不过原来的十分之一。
如此强大的力量,那么,资本主义的工业时代将席卷全球,封建地主、小资产阶级等将纷纷破产,最后形成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只要联合起来,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他们将赢得新世界!
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的躯壳中破茧成蝶。
马克思预言了这一切,但他没能看到他的理论被实现。
资本主义也未能横扫全球,不过横扫了欧洲,加上美日。
资产阶级也是避难就易,能奴役殖民地就行了,在那里搞工业化,太难,除非脑门被门板夹了。
列宁遇到问题,布尔什维克力量日益强大,但是沙俄虽有一定工业基础,却还不是一个有强大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列宁论证到,俄国当时内外交困,是资本主义世界中“最薄弱的一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他成功了。
建设社会主义却是新课题。马克思并未详谈。列宁也试行共产主义星期六,**无偿奉献,**但是没法坚持下去。
那么怎样尽快发展生产力呢?毕竟马克思认为只有具备强大生产力才好搞社会主义。
列宁把目光投向德国。德国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强大。一战后“共产主义的幽灵”笼罩在欧洲上空,更笼罩在德国上空。因此想用红军打通波兰,帮助德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一旦成功,不就好办了吗?
看来从彼得大帝到普京,俄罗斯崇尚武力解决问题,这算走了弯路。
苏波战争最终激发了波兰的民族主义,苏俄红军在华沙城下惨败,借道波兰帮助德国革命,然后德国以强大生产力反哺苏俄的想法被放弃了。
不久列宁逝世,经过一系列党内斗争,斯大林掌了权。
可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确实是新课题,苏共内部发生争议。托洛茨基坚持列宁原议,要搞世界革命,尤其支持德国革命;斯大林更实事求是,支持世界革命是当时苏俄力所不及的,我们干脆结合实际,一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
于是斯大林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始实行全面公有制,开办集体农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有巨大的威力,合理的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关键领域,使苏联取得巨大的成功。
问题也是明显的,快速工业化使大量劳动力向工业转移,造成粮食紧缺,快速集体化又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强硬的征粮政策导致乌克兰大饥荒。
俄罗斯的基因里崇尚强力领导人,用市场力量调动人的积极性不被重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现在看是有缺陷的。把国家当成一个超级公司来计划经营,扼杀了各地的积极性,又培养出一个逐渐脱离地气的官僚集团。
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僵化了,不错,早期的奋发没有了,计划经济体制最多有三十年生命周期,过了短缺经济时期,人们就开始追求更加多样化的生活,应该改革了。
苏联能通过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吗?表面看,苏联的家底可比中国厚实多了,引入市场经济发挥作用比中国容易。但是俄罗斯的民族特性使他们不会用中国改革开放小步快跑的稳妥方式。
怎样小步快跑?其实中国给出样板,从农业改革入手。苏联利益集团主要集中在重工军工,但是农业一直是弱项。放开农业阻力较小。一旦取得进步,戈地图就有了政治资本。
不过要搞就大搞好像是民族特性,他们不习惯小步快跑的方式。
斯大林粗暴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他的后代并没强多少。叶利钦要把社会改回资本主义状态,采用市场经济方式,用了“休克”疗法来转换,比斯大林还的方式要粗暴。
结果俄罗斯三十年市场化改革有成效吗?我看不出来。
俄罗斯的民族特性适应市场化改革吗?我不知道,历史没有给出答案。
市场化并非灵丹妙药,它还要谨慎推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那就看看中国的探索。
中国开始是学苏联的,但是教员始终不满意。教员应该考虑过市场化方案,不过否决了。他担心市场化的结果会导致两极分化,现在看来,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不断提示我们:当心工农吃二茬苦,受二茬罪。他说,我的身后可能是血雨腥风。如果当年资产阶级自由化劫持了政权,教员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看看俄罗斯的市场化改革就够了。
改开后的一些现象,也使王震将军感叹:毛主席比我们多看了五十年。
教员曾经考虑过,不搞市场化改革,也可以有限的引进竞争机制,学习美国,五十个州相互竞争,就此,他几次和外国友人谈话中提及。
但是中国的情况比美国难办。美国两边临海,中部发展慢一些,也可以搞大农业,差距不会拉的太大。
中国东部沿海肯定发展快,中部条件不如美国,何况还有西部呢?
教员还要防止资产阶级复辟,未能认可利用私有制促进生产。
毕竟在教员思想里,平等意识很强,不能接受两极分化。
天不假年,教员只能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交给下一代。
总设计师担子很重,那几年,中国和西方差距拉大了,他在日本坐新干线,日方问他感想,他直言:很快,催人奋进!我们正适合乘这样的车!
民众也羡慕西方,这与苏联相似。
设计师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小平小道上数年的思考,他有了决心。
但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市场化调整不能一蹴而就。
那就一步步来,先搞特区实验,要求是:杀出一条血路来!
用了“血路”这个词,足可见其决心。“血路”的含义,就是市场经济的试点!
口号则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可见,教员看重的公平,暂时要放一放,“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十二届到十四届党代会,市场经济从辅助地位步步上升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十年奋斗,在付出了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部分官员贪腐的代价后,中国经济坐二望一!
古语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三十年的效率优先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国已经强大了,但是正如总设计师所言:改革中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
新一代领导人在抓全民小康的过程中,以巨大的投入,开始在国内向贫困宣战!上万亿的投入,数十万人参与扶贫,八年的奋斗,中国消除了贫困。
步调不停,扶贫工作队不撤,变身振兴工作队。
中国探索出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子。
那就是关键行业公有制保底,充分发挥私有经济的作用,用混合经济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公平效率两不丢。
历史没有终结,社会主义道路还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