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没有文字却能传承那么久的鄂伦春族,仅靠语言也能保证种族文化的延续吗?_风闻
Zpuzzle-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学博士-昨天 16:31
有无文字并不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必要条件。在上世纪中前期,人类学家们在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考察时,也都发现了大量没有文字但已经在那里繁衍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因为“文化”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是当地的生活方式、语言风俗等的统称。只是在有本民族的文字的前提下,可以对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精确记录,且可以避免口头传播中频繁出现的错误。
因此,对于文化延续而言,语言只是其手段之一。比如,在100多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也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会剪纸、会画画、会做饭、会唱歌、会盖房子……这些也都是文化的体现。此外,还有很多文化的传承可以与语言无关,如祭扫祖坟、祠堂祭拜等。也许他们的这些知识水平都不高,可却也通过一代代的传承,把这些祖辈的东西留了下来。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落后地区的文化变迁比外面要慢很多,真想要知道以前缺漏的东西,反而要去这些不识字的人那里找寻的情况——这也就是所谓的“礼失求诸野”。
到了近代以来,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情况也有了重大改变,而导致这个改变的发明则是摄影术。比起认字、写字,拍照可以说非常简单,就算是几十岁的老人,也能拍下一张张照片,而且照片里信息的丰富程度远比文字高。再后来,摄像机发明了,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被记录下来,文化传承的手段也变得更多了。
说到这里,必须要提一下美国导演弗拉哈迪。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在美国上映,轰动了整个电影界。因为这部电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影片类型——纪录片,而弗拉哈迪的这部《北方的纳努克》的拍摄对象,就是位于北美北部寒带地区的因纽特人的生活。从此以后,很多类似因纽特人这样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等都被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也成为纪录片的主要选题之一。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在对这些少数民族进行考察研究的时候,也更注意拍摄和保留视频资料。
关于鄂伦春族,我记得在上大学时候,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叫《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是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的故事。虽然这部纪录片表现的主题之一,是继续留守在森林中的鄂伦春人与已经在森林外定居的鄂伦春人的思想冲突,但这部纪录片中还是保留了非常多的鄂伦春传统的文化习俗、艺术样式的内容。如下面这个在树上刻画山神形象的镜头,就让人印象深刻——纪录片的封面图片也来自于此。
这部纪录片拍摄于1992年,当时摄像机还非常昂贵,普通人是没机会用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的。所以,当时鄂伦春人的很多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等,也都随着一部分人的定居而被人遗忘。但到了今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文化的传承也变得更为方便。不仅鄂伦春人自己在用各种方式记录生活,外地的游客也在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鄂伦春人,让鄂伦春的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当然,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而言,仅有记录是不够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北方的纳努克》,如果没有弗拉哈迪把它放到电影院公映,就很少有人会知道因纽特人。而在今天,像抖音这种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也在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之前在抖音上就刷到过鄂伦春人小花鹿奶奶唱歌的视频,我个人觉得唱得还是很好听的。小花鹿奶奶今年已经80多岁了,她身上承载着大量的鄂伦春人的生活与故事。当年鄂伦春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如果没有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的话,小花鹿奶奶想要更多人了解鄂伦春无疑是非常难的。
小花鹿奶奶的拍摄者是摄影师李京阳。我之前也看过他的采访,他曾经说自己之所以要拍摄鄂伦春人的视频,并将其发在抖音上,是因为他觉得保存文化并不是拍完了就结束了,而是要让更多人看见,这样文化才能“活”过来。这倒让我想起了《寻梦环游记》,里面说“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被遗忘才是”。在这一点上而言,抖音这样的国民级平台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民族文化“活”起来,让更多人记住他们。
虽然鄂伦春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从小花鹿奶奶以及之前的“最后的山神”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也有着各种各样动人的艺术。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数千年里,鄂伦春族的很多历史和文化因为没有文字而被遗忘的话,那么如今有了智能手机、有了抖音等各种平台,鄂伦春人也就有了被世界所看到的更大的窗口。在这个维度上而言,抖音其实兼具了一部分民族志的功能。
这次哈尔滨旅游的出圈能让更多人看到鄂伦春人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也希望更多的在书上被忽略的人、被忽略的民族、被忽略的文化能够通过手机这个小小的窗口被人看到,这也会让短视频平台展现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