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给不起了?莫让压岁钱“变味儿”_风闻
文娱社-文娱社官方账号-传递最有价值的娱乐资讯昨天 16:55
▲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社会传统礼俗。资料图。
**文 |**任晓燃
春节期间,晚辈给长辈送上新年祝福,接过长辈手里的压岁钱本是“年味儿”的体现与“美好期许”的象征。但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有网民近期反映当地“过年给孩子拿红包攀比严重,涨到最低200元,给农村老年人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烦恼”。对此,当地官方回应称,将引导基层将压岁钱的合理发放纳入村规民约。
压岁钱又叫“压祟钱”,本象征着“驱邪”和“保平安”。古时,人们认为名为“祟”的妖怪会在除夕夜出没,为保护孩子免受其侵扰,长辈们便用红纸包住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此来驱赶“祟”。
可见,作为一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压岁钱承载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红包大小也不该是计较的内容,“心意到了即可”。但近年来,个别地方持续增高的压岁钱,却在增加农村家庭负担的同时,引发了不容小觑的盲目攀比现象。
当前,压岁钱的传统内涵正逐渐淡化,但与之相反的却是数量“内卷”、金额“水涨船高”。如此前的“全国压岁钱地图”就曾引发过热议。据红星新闻报道,在该“地图”上,东部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压岁钱红包为千元不等,个别地方的压岁钱甚至高达12000元。
不可否认,压岁钱金额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盲目攀比属实没有必要。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成年人,支出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压岁钱不是难事儿,但对一些农村老人来说,几百元的付出就足以构成经济负担,背上“人情债”。毕竟,很多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本就不高。
如果认为压岁钱的金额大小代表了人际关系的亲疏,那这样的想法显然是大错特错。金钱并非衡量感情的标准,而以“打肿脸充胖子”的形式给出去的压岁钱,也难免背离了压岁钱的原始意义。
况且,由于压岁钱数额过大,孩子们自由支配的权利被家长剥夺。压岁钱的往来渐渐演变成了大人之间的社交礼仪,局限于人情中斤斤计较。长此以往,不免对孩子们的价值观造成影响,使其产生攀比心理的同时,造成物质至上的扭曲观念。
从这个角度看,当地的回应显然是及时且具备针对性的。引导压岁钱的合理发放融入村规民约,倡导农村群众树立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同时注重借鉴外地做法,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显然是避免压岁钱攀比现象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公众不妨理性看待红包的大小、压岁钱的多少,走出压岁钱越给越多的循环。毕竟,年味儿是否浓厚的标准并不在于压岁钱的多少,如果对这种图个喜乐吉利的表达方式都要进行攀比,那反而显得没意思了。春节临近,少点计较,在压岁钱上给老人也减减负,方能保持压岁钱的本义,进而营造出文明、节俭且祥和的新年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