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不钢代表的是消费理性化,并不一定是消费降级_风闻
晨枫-军事撰稿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7小时前
2023年前三季度,海伦钢琴营收同比下滑21.99%、归母净利润暴跌24.7%;珠江钢琴营收同比大跌31.47%,归母净利润更是录得93.54%的悬崖式跌幅。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个不祥的征兆——钢琴这门生意不好做了。根据中国乐器协会的数据,同期乐器行业中23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28%,利润下降43.35%,全行业利润率只剩6.59%。
二手市场也一样。不少人人急着将家中的钢琴脱手,理由常常是“孩子不想学了”,开价往往不会超过1万人民币,最低甚至可探底至4000元。以前用五六万元买的钢琴,如今5000元出手都没人要。
上游厂商销售惨淡的冲击,辐射到下游的培训机构和琴行。在一二线城市,大大小小的琴行接连关门,就连曾经的行业标杆英皇国际音乐中心去年8月也跑路。据统计,2022年初中国音乐培训机构有65万家、琴行2万5000家,到年底就倒闭了约三成。一夜之间,高速增长了10多年的钢琴行业突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
中国真正掀起全国性的钢琴热是在2008年前后,当年中国实行艺考生钢琴十级可在中考加分的政策,点燃了全国家长帮孩子报名学习钢琴的热情,催生出庞大的钢琴培训和考级市场。据统计,中国每百户城镇居民平均持有的钢琴数在2001年时为1.3架,2017年为5.82架,2021年超过八架,其中上海、广东、北京是钢琴拥有量的前三区域。
2017年至2020年,中国每年钢琴销售量平均为40万架,远高于美国三万架的年均销量。同期,中国学琴人数达到约4000万人,约为美国的七倍。如果每人都报名考级,他们所缴纳的报名、培训等费用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2018年取消艺术特长生中考加分政策,给钢琴热的泼了一桶冷水。,通过艺术加分的措施曾经是的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考生“曲线救国”,现在这条路堵上了。2021年,双减政策推出,更是让整个钢琴教培市场彻底一蹶不振。
2018年之后,海伦钢琴和珠江钢琴的销量就开始走下坡路。2019年至2022年,海伦钢琴的立式钢琴销量从3万6738台降至2万2792台;同期珠江钢琴的钢琴销量从15.61万台降至11.02万台,清库存也是大问题。
另一方面,高级钢琴的销路继续逆势上升,2016年至2021年,施坦威在中国的净销售额从2016年的4600万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1.16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20.4%。
与此同时,使用越来越方便、音质越来越好的电子琴也开始登堂入室,不再屈居鄙视链的下端,2022年销售达到10.26亿元,同比增长11.28%。
在2010年,电影《钢的琴》勾动了观众的心弦,哪怕家里没有条件,主角自己凭想象手造一个,也要有一个钢琴。如今潮流逆转了,这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理性化?应该是后者。
钢琴不是中国人传统家具里的东西。钢琴热的兴起与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是同步的,钢琴代表了品味和财富,孩子学钢琴考级,不仅有助于艺术加分,也是中产阶级认知中“养成教育”的重要部分。
冷酷的现实是,很多孩子对钢琴没有兴趣,家长对钢琴也既无欣赏能力,也无法辅导,逼着孩子学钢琴常常成为全家的苦难行军。必须承认,当前大量的钢琴购买和钢琴课并非理性消费。基础不牢,在风浪中就地动山摇了。
钢琴教育是好东西。很多人怀念小时候看到舞台上钢琴的高大上感觉,希望通过孩子来补足缺憾。但人生只能自己过,靠孩子补偿自己的缺憾,这是人之常情,但也必然造成更多的缺憾。
钢琴是“万能乐器”,好的钢琴演奏家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能演奏出整个乐队的效果,这是任何其他乐器都难以做到的。在技术上,钢琴是左右手协调动作,有时还要用脚控制踏板,眼睛则要一目十行,同时看到很多乐符。这是对体力、脑力和协调的很好训练。
作为对孩子自律和目标性训练,钢琴也有很大作用。在最初的好奇和兴趣过后,如何坚持下去,达到阶段性和最终目的,这是人生了不起的训练和成就。考过多少级反而是次要的,尤其在现在已经不能用作加分的时候。
小时候对钢琴课哭爹叫娘,长大了自己有空会摸几下,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所以家里买钢琴是不错的,关键要避免为了体面和跟风而买。如何知道孩子“是这块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在现实世界里,钢琴还有扰民的问题。孩子练琴的时候不引起邻居不满,还是需要很多谅解和配合的。在这里,新型电子琴可以填补。不仅价格低很多,还可以带上耳机“静默弹琴”,谁都不影响,只是自得其乐。在音质方面,新型电子琴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不劣于普及型钢琴。演奏级钢琴当然另作别论,但这也不是消费级钢琴销售的主流。
钢琴销售遇冷,应该是消费理性化的结果,而不是消费降级的象征。就和曾经有一个时候,只要买得起,买车必追BBA,现在就理性多了,国产电车真香。
钢琴代表的消费潮流转变应该代表了一般性的消费理性化。收入降级是很重要的动力,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攀比的无聊。还记得早年憋多少年的收入也要买一个正宗LV包的群体吗?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勉为其难还被嘲为智商税。钢琴、BBA等其他“品味高于实用价值”的高档消费品的消费还会回升的,但在收入更加宽松的时候。谁都不想勉为其难了。
中国消费中与收入水平和实际需要脱节的部分并不少,大房子、钢琴、豪车可算几样,主力购买群体远远不是人均12000美元水平所代表的消费力,甚至不是20000-30000美元所代表的真实水平。当前的“消费降级”有很多是去泡沫化。代价有点惨痛,但该拆迁的时候就拆迁,勉强糊墙只会问题越糊越大,最后像日本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