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大厂的疯狂裁员,必然会导致大量人才涌入二线省会城市吗?_风闻
Zpuzzle-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学博士-2小时前
所谓的“人才”,尤其是被裁掉的“人才”,可以看做是机器替换掉的废旧零件。
一个废旧零件能否发挥价值,取决于是否还有机器需要它。假如还有其他机器愿意用,那这个零件就还有点用,但如果新的地方没有需要这个零件的机器,那么这个零件的命运就是进废品站。
我之前在谈专业选择的时候,曾经说过很多次,绝大多数的专业都是没有退路的。这里说的没有退路的意思是,这些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对口就业岗位,基本都局限在几个产业带中的特定城市。一旦离开这些城市,即便是换到同样规模的另一个城市,也未必能有合适的工作岗位。
与此同时,如今大量的专业的课程,本身就是按照“零件”的方向培养的。这导致,虽然你学了这个专业,而且学的可能还很不错,可你必须要加入某个组织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换成钱,离开这个组织就失去了挣钱的能力。人家小学毕业就出来摊煎饼,买个车支个炉子,北京不让卖了回老家县城一样挣钱,你做锂电池的,读到名校硕士,被裁员了回老家发现如果不想摊煎饼,唯一选择的工作就是报考录比几百比一的三不限公务员。
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最大区别就是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不同,除非二三线城市能自主发展起某些产业或者承接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否则一线城市能算得上“人才”的失业人群还是只能在一线找工作。这也是很多人从一线回到老家后又不得不回到一线的原因——老家虽好,但作为零件的自己跟找不到适配的“机器型号”。
有些人会说,就算家乡没有相应产业,但你学了这些专业,可以自己创业。Emm……先不说大学的专业学习跟创业是两回事,绝大多数人创业都会失败——就算是名校毕业生也一样——就说很多行业,创业资金起步就要几千万。能有这个资本的人,绝大多数也不会担心被裁员。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还是要重复一下我之前的观点——绝大多数的大学本科专业都只能在大中城市找对口工作,如果抱着“现在大城市闯几年再回老家”或者“我就去大城市开开眼界,毕业就回老家”之类的想法,那么在一开始选择专业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先想清楚老家有什么工作,然后再想想什么专业可以做这些工作,这样才可以有退路。
最后,虽然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确存在很多不足,但某些小城市也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医药、汽车、农产品、家具等等。原本就是在大城市做这些行业,又有了回二三线城市的想法,的确可以让自己的专业和能力继续发挥价值。只是从整体上看,二三线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体量是远远不足以承接一线城市大企业的失业员工的,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大量人才涌入二线城市”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