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跌破2800后“极限逃生”,张坤“含泪砍仓”,救了招商银行?_风闻
银箭财经-洞察商业逻辑,明悉商业本质。昨天 21:59
《繁花》爆火的余韵未散,沪指却在1月18日悄然跌破2800点。
一片哗然之中,刚刚受顶级基金经理张坤“含泪”出售680万股的影响,股价自1月11日开始快步上涨,在1月17日甚至一度快要冲上30元区间的招商银行,险些被打回原形。
先是盘中下跌2.02%,回落至每股28.6元,随后又几经震荡,艰难地在临近收盘时以1.34%的涨幅,稳定在29.58元。
与之相应的,17、18日招商银行的成交量分别达到130.86万手、129.51万手,达到了2023年7月以来的最高值。同时,换手率也连续两个交易日维持在0.63%,创下2022年11月29日后的历史新高。
高频次的股票交易、临近收盘时的迅速拉升,再加上此前张坤掌管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以亏损超50%的价位大批量出售股票的“巧合”,多少还是引出了一些有关“阴谋论”的声音。
究竟是大户做局拉升股价等待抛售,还是多方角力相互拉扯,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结合当前市场走向,以及招商银行近期的业绩表现,我们得出以下猜测:
1.顶级基金经理张坤所涉及的大额股票出售行为,是出于合理的金融市场规则,但在筹码重新流回市场后,这一动态反而像是“拉”了招商银行一把,减轻了沪指大跌的波及。
2.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正在遭受挑战,业绩表现难以令人满意的同时,如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或许将成为2024年股价提振的关键。
一、沪指跌破2800,招商银行被易方达“拉”上岸?
很难想象,几天前还在因为《繁花》剧情的刺激,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色的A股,忽然就下了场雪。
17日收盘时,沪指已经下跌2.09%,2833.62点的指数也可谓是站在悬崖边上。但当时大部分人都报以乐观,想着怎么也不可能真的跌破2800点。
然而到了18日,沪指真的跌破了2800点以下,不仅创下了2020年4月以来的新低纪录,还让去年年底说出“跌破2800加杠杆,亏到5万就跳楼”的胡锡进,再度“火”了一把。
不过玩笑归玩笑,沪指的惨状已经让很多人连苦笑都挤不出来。
2024年开年以来,A股下跌的走势始终没有迎来反转,就连金融专家都委婉地表示,A股下跌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近期还有市场传言称,部分雪球产品遭到“被动清盘”,极大的抛售压力下,持续拉高投资市场避险心态。
这样的大环境下,18日当天,就有不少观望招商银行的股民受到影响,要么在恐慌中低价抛售,要么因举棋不定,错过招商银行临近收盘的拉升。
**而站在马后炮的角度,沪指跌破2800并没有对招商银行造成太过猛烈的影响,银箭财观认为,还是要“感谢”两天内卖出招商银行近2亿元的易方达基金。**此前,国内顶级基金经理之一的张坤,其所掌管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在1月11日、12日,先后出售了共计680万股的招商银行股票。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易方达基金自2021年重仓持有招商银行后,持股数量始终稳定于1680万股。
姑且抛开凑1000万股整数的恶趣味猜测,这一次的交易动态背后,应该不仅只是在履行“公募基金单只产品持同一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的10%;一家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过该股票市值的10%”的规则。
2021年9月29日,张坤在管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以均价51.05元的价格,斥资约8.32亿元,买入了招商银行1630万股。一天过后,又以50.41元的价格,花费2520.51万元买入50万股。
然而在2024年1月11、12日出售时,招商银行股价分别为28.31元、28.59元,几乎跌回2020年上半年的水平,相比2021年买入时,价格更是接近腰斩。这也意味着,张坤“含泪砍仓”后,亏损接近50%。
尽管砍仓原因合规合理,但这一轮操作后可能造成了至少1亿元的损失,怎么看都不符合张坤在基金管理领域的专业水平。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的重仓股中,包括招商银行在内,贵州茅台、腾讯控股、美团-W等十大重仓股,截至2023年三季度都处于超配地位。其中除了招商银行,还有5家持仓比例在9%以上。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这笔“赔本买卖”,释放了大量筹码回归市场流通,也掀起了一轮新的交易高峰,促使招商银行股价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中连续上涨。并且在沪指跌破2800的风波面前,仍有余力拉回下跌的势头。
**当然了,由于缺少直接信息的验证,这些也仅仅只是猜测罢了。毕竟凭借招商银行在2023年的业绩表现,实在没有理由得到基金管理机构如此下本钱的“仗义相助”。**通过天眼查可以看到,自2018年至2022年,招商银行的总营收同比增幅不断下降,增长停滞的风险越发明显。
2023年三季度财报披露,前三个季度中,招商银行实现营收2602.79亿元,同比下降了1.72%;实现净利润1138.90亿元,同比增长了6.52%。
营收负增长的同时,招商银行的盈利结构中,净利息收入1622.86亿元,同比增长了0.10%;非利息净收入979.93亿元,同比下降了4.59%。作为招商银行如今最广为人知的“招牌标签”之一,以零售业务为主的非利息收入出现下滑,是一件难以忽视的问题。
尤其是在2022年报中曾有披露,2022年全年实现非息收入1265.48亿元,同比下降0.62%。如果2023年第四季度没能扭转局面,非息收入连续两年的持续下滑,势必将引发如此质疑——
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可能正在丧失优势地位。
二、零售业务新挑战,招商银行难打“逆风局”?
零售业务对于招商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从转型零售业务以来,招商银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众多同行中,招商银行凭借其独特的零售业务模式,占据了市场的一席之地,其中,零售业务占比较高是招商银行的一大优势,它使得招商银行在净利息差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一方面,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拥有较低的付息成本。由于零售业务主要涉及的是个人客户,相较于企业客户,个人客户的信贷风险较低,不仅有效节省其资金成本的支出,信贷投放方面也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另一方面,零售业务带来了较高的存款利率。通常情况下,个人客户会倾向于选择利率相对较高的活期存款,招商银行在付息成本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不断加大,净利息差也变得越发可观。
低运营成本、高利息差的优势下,招商银行通过提供优质的零售金融服务,成功吸引了大量的个人客户。市场份额取得的优势,使得招商银行在获取低成本资金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也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付息成本。
然而2023年前三季度一路走低的非息收入中,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下降了11.5%,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则同比下降了6.02%。代理基金和代销理财业务的收入,也都呈现出23%上下的下滑。
**据银箭财观的观察,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之所以呈现出流失态势,主要源于票据和零售贷款金额,在总资产中占比过高。这导致招商银行更适合打高市场增量、长加息周期的“顺风局”,却在市场消费低迷、利差缩小的“逆风局”中,难以有亮眼的表现。**从宏观角度来看,居民杠杆率的增长已接近上限,这使得零售金融市场的需求波动对各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愈发显著。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7月份发布的报告,截至2023年年中,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达到63.5%。
自2015年金融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以来,居民杠杆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15年至2020年第四季度,杠杆率从39.2%迅速上升至62.2%。
三年时间过去,居民杠杆率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意味着零售金融市场达到了居民负债需求的上限。以消费贷款为主的个人贷款业务,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
**再加上2023年经济复苏的缓慢、大财富管理的哑火,以及个人客户的金融消费欲望尚未完全恢复,招商银行面对“逆风局”的乏力,正在不断扩大。**不过毕竟占据着行业转型先行者的优势,面对着平安银行、上海银行等同行业竞争者的奋起直追,招商银行虽然不断被缩减彼此之间的差距,但至少短时间内,并不需要过于担心被反超的风险。
在沪指跌破2800点的当下,如何在数字化转型大方向上,实现零售业务的新业态发展模式,或许才是招商银行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吧。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