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韫、唐闻生讲述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轶事_风闻
外交官说事儿-外交官说事儿官方账号-让更多人了解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中国外交官1小时前
/ 编者按 /
周恩来总理逝世48周年之际,应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赵国强主任的推荐,特转发此文,以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怀念,并向林丽韫、唐闻生两位翻译界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你们由这里听到的,历史书里没有,却是前人真切经历的故事。”
2009年9月21日,曾为周恩来总理担任翻译人员的著名翻译家林丽韫和唐闻生,首度在南开大学为学子讲述与总理一同工作经历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01
数十年的警策
林丽韫
“周恩来总理是共和国第一任外交部长。他非常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对从事外事和翻译工作的同志非常重视和爱护。”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了22年的林丽韫,回忆起难忘轶事,情辞恳切。
林丽韫(周总理身旁)
“每当毛主席有问题相问,周总理总能对答如流。”古稀之年的林丽韫说起这些,眼底还是涌动着激动,“所以他对我们也是严格要求。他曾对我说,要做好一名翻译,要多多学习,要博学,政治理论要学好,党的方针政策要熟悉,也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环境。所以我给总理做翻译的时候,也常常思考,如何接近他的内心世界,感知他的喜怒哀乐、语气和情感,机械化照翻直译是不合格的。”
因为没有及时阅读日本时任政要的理论文章,没有按照周总理的要求逐一背诵出地图上中非国家的名称,林丽韫和唐闻生都挨过总理的批评。
后来,亲眼看到那篇文章上总理密密麻麻的笔记,亲耳聆听他精准洪亮地背出了每一个国家的名称,成了她们俩几十年的精神鞭策。
02
“非通用语”的来历
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时光里,让唐闻生记忆深刻的事情很多。她的小故事中,有一个让在场观众感慨颇深。
唐闻生
“1962年,外交部在上报北京外国语学院课程开设计划时,把英、俄、法、西、阿拉伯语以外的语种,通称为‘小国语种’。周恩来总理在审批这份报告时,把通篇的3处‘小国语种’,全部改为‘非通用语种’,并批示今后不使用‘小国语种’,从此外交部的正式文件中不再使用这种说法。”
唐闻生说:“这是周总理尊重他国,奉行平等外交原则的重要体现。”她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也许你们中的大多数学的是‘大国语言’,也有些同学学习的是‘非通用语’,我希望都要牢记周总理的指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平等、认真、友好地对待你们的‘非通用语’使用者。”
03
超越时空的友谊
“他接待的外宾中,有国家政要,也有很多普通人。”从日本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到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林丽韫记得这些人都曾说过——周总理好像把中日友好的一份责任托付在他们手中。
“如今的松崎也已经上了年纪。1974年我率领中央音乐团访问日本,她不辞道远来迎接我,成了我下飞机后在那里见到的第一位故人……
代表团成员依次为新栽植的“西花厅樱”培土。
如今在创价大学种着一对‘周恩来夫妻樱’。那里总有日本学生在树下对我们唱着中日友好的歌,那成为日本创价大学的一个标志……”
“1974年5月31日,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来访。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一行。
总理的身体情况具体怎样我们当时不便了解,只是会谈时,总理的医生叮嘱我:‘一旦发现总理脸色发白或者冒虚汗,请你马上按旁边那个铃,我马上就进来。’后来铃声自始至终是没有响起的,但总理一直坚持到结束后,便从此住进了医院……”
讲起周恩来总理住院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花甲之年的“国嘴”翻译唐闻生几度哽咽,场内掌声频频响起,融映着她的喑哑,久久不歇。
- END -
转自 | 南开新闻网
图片| 作者供图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