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个5000亿县级市,来了!_风闻
城市研究室-城市研究室官方账号-发现城市价值。17分钟前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2024年刚起头,继常州拿下“万亿之城”之后,江苏凭着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五市,成功在万亿GDP城市行列实现了“五子登科”的良好开局。
与此同时,江苏的县域经济也有了新变化。
根据江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2023年江阴GDP增速预计达到5.8%,这意味着中国第二个破5000亿县正式到来,为江苏这个“苏大强”的称号再添一份荣耀。
新闻报道
与同为5000亿县的昆山一样,江阴的GDP总量超过了贵阳、兰州等8个省会城市,甚至作为一个县级市,江阴的GDP几乎与宁夏全省经济总量相当。
这不禁令人好奇,江阴经济为什么这么强?
江阴位于江苏省南部,简称澄,古称暨阳,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
城市总面积约98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8.4万,为无锡市代管县级市。
绵延万里的长江东流至此,由于受到黄山基岩的限制陡然收窄,仅为1100多米,随后又像喇叭敞开了口,迅速扩张到南通段的18公里宽度,因此江阴自古就被称为“长江咽喉”。
江阴一位作家描述家乡的内容很传神:
万里大江浩荡东流,劈开无数崇山峻岭,一路奔腾来到江淮平原,漫漫征途就要终结,望见大海了,它快活地将蛟尾一甩……
从地图上看,江阴与北岸泰州下辖的靖江市像是一座跨江双子城,与西边的常州、南边的无锡市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
江阴在地图上的位置
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江防要塞,江阴不仅是兵家必争的“锁航要塞”,更曾是古代商船密集的江河大港。
王安石曾写过“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写的就是当时江阴港的贸易盛况。
他接下来还有一句“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前半句是夸赞江阴作为长江航运枢纽之地的繁荣,后半句则是羡慕这里的江鲜之丰富。
确实,江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富庶,还有令人垂涎的“长江三鲜”,即鲥鱼、刀鱼和河豚。
这三种江鲜都是洄游性鱼类,江里生,海里长,吸引它们驻足的正是江头海尾的江阴特殊的水文条件。
长江三鲜
有趣的是,虽然江阴的地理位置应算软糯的吴语区,可江阴人说话却被人形容为“南音北调”。
此话意思是,江阴人说话不像苏州、无锡人那样有吴侬软语般的温柔,倒是有几分北方语调的急速和霸道。
以至于苏南地区有句老话:宁和苏州人吵架,不与江阴人说话。
地处江海潮头的江阴人,吃要吃难以忘怀的第一口“鲜”——河豚,做事更要敢为天下先。
凭借这股豪气,四百多年前,江阴人徐霞客从这里出发,不畏艰难险阻,竹杖芒鞋走遍了天南海北,才写下脍炙人口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雕塑
四百多年后,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也因特殊的经济形态,成为江阴民营经济对外最亮眼的金字招牌。
虽然,去年因“1块钱卖身”冲上热搜的华西村已经风光不再,但江阴的富庶依然令人羡慕。
相比很多城市,江阴是“村比镇富,镇比县富”。
除了早年的华西村,江阴还有长江村、周庄村两个过亿元的村,此外还有40多个“千万村”,以及近百个“500万村”,不少乡镇的生活甚至比城里还好。
这些村之所以能成为“土豪村”,又离不开遍布江阴的各类民营经济。
最新数据显示,江阴97%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贡献了当地将近75%的税收、8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90%以上的就业人数。
同时,江阴的民营企业还孕育出60多家上市企业,这个数量超过“第一县”昆山,稳居全国县域前列。
其中,既有曾经A股服饰类市值最高的“海澜之家”,也有中国民营造船企业巨头“扬子江船业”、国内精细磷龙头企业“澄星实业”,以及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长电科技”等等。
扬子江船业集团
这是时代赋予江阴民营企业的机遇,哪怕身处一隅,也有傲视群雄的豪情壮志。
2022年2月21号,江阴迎来了第58家上市公司,坊间戏称为“58同城”。
而在A股市场,占全国上市企业的百分之一的江阴,被股民称为“江阴版块”,同时还有“华夏A股第一县”的美誉。
可以说,苏南地区的“富贵逼人”,很大部分正是以江阴为代表的县级区域经济崛起,同时也是该地区的发展缩影。
上世纪70年代前,江阴和诸多江苏城市一样,交通闭塞,经济结构单一,只有少量集体性质的农具厂和毛纺作坊。
改革开放后,因为交通优势,苏南地区聘请了大量上海技术工人到苏州、无锡等地,给苏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地的乡镇企业也尝到了甜头。
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苏南地区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
经济学家费孝通调研后,将此发展模式总结为“苏南模式”。
到1989年,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其中,华西村通过发展钢铁和纺织两大经济产业,一跃成了江苏省的首个“亿元村”。
华西村
在当时“万元户”还很少见的社会背景下,华西村已经是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了。
十年后,顶着“中国农村第一股”的头衔的华西股份,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江阴以乡镇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的重要代表。
进入21世纪后,江阴新桥镇的阳光集团与海澜集团依靠毛纺和呢绒两大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A股上市,构筑了“江阴板块”的基础。
海澜集团总部
同一时期,江阴在“无工不富”的氛围烘托下,各类民营企业紧跟资本市场,变“政府要我上”为“企业我要上”,通过上市等一系列资本运作,带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借力资本市场的“输血功能”培植企业的“造血功能”,通过投资、兼并、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主业,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江阴市政府也积极转变职能,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立足“企业管好围墙内的事,政府解决围墙外的事”,逐步完成了从“重指令”到“强服务”的变革。
正是在这种积极作为的环境下,江阴出现了很多大胆的创新之举。
2003年,在“文件上没有、惯例上没有、领导讲话里暂时没有”的“三无”情况下,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立,成为全国首个跨江、跨行政区域的开发区,拓展了江阴联合省内城市协同发展的模式,才有了后续的苏宿产业园、苏锡通科技产业园等44个共建园区。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
随后20年间,江阴市内靠民营企业,外牵各类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钢铁冶金、纺织服装、车船装备、化纤、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才有了今日江阴“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地位。
各类领军企业又不断推动所属行业积极拓展产业链,带动全市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江阴市有9家企业入围全国500强,14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即使是在强手如林的苏南地区,这个成绩也十分亮眼。
显然,“散装江苏”这种戏谑说法的背后,正是以“江阴版块”为代表的县域经济快速崛起带来的竞争局面。
不过,江阴最令人称赞的还是“民富”水平。
2022年,江阴市的人均GDP达到26.6万元人民币,基本与欧盟发达国家持平;而江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1万元,甚至比所属的无锡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约6.63万)还要高,在全国范围内也高居前列。
长期以来,江阴与昆山一直是你追我赶的强劲对手。
早在2009年之前,江阴的经济总量始终高于昆山。
但在此之后,昆山开始反超江阴,保持至今,这让江阴心里憋着一股气。
双方也一直在多方面较着劲,比如面对上海。
苏南地区早年的发展是靠抱上海的“粗腿”,如今的上海已是4万亿级别的“优秀生”,更是谁都不舍得放弃的“香馍馍”。
对比江阴,紧贴上海腹地的昆山,具有其无法比拟的承接产业溢出地利优势,拥有三座在运营高铁站,连上海的地铁都直接修到了昆山。
昆山金字塔楼盘游站未来城
这也使得江阴在进出口总额领域,与昆山一度差距在5倍左右。
江阴对此一肚子委屈,苦于没有高铁直通上海,始终被晾在上海都市圈之外。
直至去年8月,沪宁沿江高铁开启试运行,江阴才借此正式接轨上海,算是赶上一趟“末班车”。
而昆山凭借周庄镇、 阳澄湖两大海内外闻名的文旅品牌和便利的交通,早已成为上海的“后花园”,无论消费经济还是制造业,都比江阴更有优势。
江苏昆山周庄镇水乡风光
江阴其实也不比昆山逊色,除了人均GDP、可支配收入以及上市公司数量多于昆山,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也要高于昆山。
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江阴上榜了14家,昆山只有1家。
同时,江阴还有独特的航运优势。
2023年,江阴港以3.7亿吨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了周边的南通、南京和镇江,成为了仅次于苏州和泰州的江苏第三港口。
综合来看,江阴与昆山的差距可能还是落在产业发展上。
江阴的民营企业数量不少,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足,基本都是传统产业,以纺织板块为主,发展迟缓。即便拥有兴澄特钢、海伦石化等超千亿规模的龙头企业,也依然存在偏存量、偏传统等短板。
昆山能超越江阴成为中国“第一县”,恰恰是利用靠近上海、苏州的区位优势,以制造业为主导,逐步形成了以汽车、电子、纺织、化工等为主要支柱的产业体系。
如今,随着江阴顺利成为全国第二个破5000亿的县级市,两市的竞争也逐渐进入白热化。
江阴城市风光
江阴市在去年提出要“靶向发力”,加快打造产业转型先导镇,势头凶猛;随后的昆山也抛出“打擂赛马”的比喻,表示不怕江阴发出的挑战。
这种“比学赶超”已成为两个县级市持续发展的动力,无疑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事实上,江阴的崛起,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江苏经济常年霸榜的背后,正是县域经济充当了全省经济的“毛细血管”,实现输血与造血功能。
要知道,全国的千亿县中,江苏一省就占全国的40%,实力非凡。
随着“中国第二县”出炉,县域经济又将展开新一轮比拼。
在未来一年中,谁将成为“黑马”,谁又不慎掉队,就要看各自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