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吴晓波:为什么搞砸了《腾讯传》?_风闻
砺石商业评论-砺石商业评论官方账号-砺石商业旗下专注大公司深度报道的专业商业媒体。41分钟前
**导语:**除了创作过程中的三心二意,从《腾讯传》一书内容中,也能看出吴晓波只是长于故事,在产业视野以及研发、产品、战略、组织、人力资源、领导力与企业文化等体系化的经营管理领域存在巨大短板。这是其为什么在获得大量内部素材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写好《腾讯传》的更深层次原因。
路言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腾讯传》是中国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本代表作,自出版之后便饱受批评,被认为没有很好的触及腾讯这家企业的精髓。最近,这本书又陷入是由几位财经记者代笔的舆论争议。
争议最初源于吴晓波在个人年度演讲中自称自己是一个“笨人”,这个说法引起了自媒体博主“卢泓言”的不同意见,他认为吴晓波的这个说法与其实际行为并不符,其称自己是个“笨人”,本质也是一种抖机灵。在这篇反驳文章中,卢泓言还提到一个信息,即吴晓波《腾讯传》这本书是由三位年轻记者代笔的。
文章中写道,“跨年演讲波老师(吴晓波)说给某巨头写传记,不好意思,据我所知这本书是找了当时三个年轻记者写的,波老师只是带着采访再最后润笔署名。这三个记者在当时也是业内一流,但跟波老师还是差了段位,而且人家只是挣钱不署名,不会尽全力。以我对这家巨头和这个行业的了解,这本书平铺直叙只写出了潜力的1/10”。
这篇文章引起了吴晓波的强烈不满,其公开在朋友圈中回应,“朋友转来卢泓言公号的一段文字,应该暗指《腾讯传》。请作者指出三个“年轻记者”的名字,哪怕一人属实,我终生焚书毁笔。如果胡说八道,请以后不要这样随口毁人名誉。这个卢泓言,如果是我之前认识的程苓峰,那就太可惜了。”吴晓波朋友圈文字中的程苓峰,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其曾担任腾讯网科技中心的总监,也常年保持对腾讯公司的关注,创作过《全民公敌腾讯》一文,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卢泓言正是其离开腾讯后运营的个人公众号。
在吴晓波回应之后,程苓峰也在朋友圈回应,“刚刚在多抓鱼买了一本《腾讯传》,学习一下吴晓波老师给巨头码字的功力,不要以为黑屋操作可以没有痕迹,文字印在纸上骗不了人,看一看到底是哪个‘吴晓波’写出来的。对了,多抓鱼和豆瓣读者对吴老师的前排评论看下面。还有,当时写书的总包费用是几百万来着?”
在程苓峰回应后,吴晓波也在朋友圈针对程苓峰的回复再度回应,“还有脸反击。如果觉得我写书差,一,自己去写一本,二,千万别买我的书,千里之外给人添堵。一个奔五的人了,身在世外,心比场热,我们都要警惕,千万别活成下一个程苓峰。”
就这样,关于吴晓波是否找人代笔《腾讯传》的争议,变成了两个中年男人很不体面的一场骂战。尤其吴晓波表现的更为气急败坏,类似“胡说八道”、“还有脸反击”等字眼很难匹配吴晓波的一贯形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程苓峰与吴晓波是老相识,其曾是吴晓波创作《腾讯传》一书时的访谈对象,该书中也引入了程苓峰《全民公敌腾讯》一文中的大段内容。
2
由于很难了解背后真相,笔者也无法判断吴晓波是否有找代笔记者的行为,但出现这样的争议也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两个重要根源。
首先,吴晓波在年度演讲中说自己是个“笨人”,这与其给公众带来的印象明显不符。相反,吴晓波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身上有着太多纯粹文人不应该有的“聪明”。
吴晓波是新华社记者出身,早期创作过《大败局》《激荡30年》等一些不错的作品,但在成名之后,便开始逐渐以名流自居,混迹于各类生意场所,较为激进地将自己过去积累的名声进行商业变现。
并且吴晓波缺乏一个独立文人的自信,而是非常喜欢在各种场合大谈自己和各位商界大佬是好朋友,借此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但之前一个流传颇广的视频,让吴晓波的这种行为成为行业中的一个笑谈。有一次他去采访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见到曹德旺时,吴晓波以一种与其很熟的语态对曹德旺说,“我们得有几年没见了吧?”,但曹德旺冰冷地回了一句,“我们有见过面吗?”,这让吴晓波颇为尴尬。这样一个被公认善于做生意,善于借名人来包装自己的人,还在公开场合中自我包装为一个“笨人”,引来程苓峰的反驳便不难理解。
其次,吴晓波创作的《腾讯传》这本书,品质确实一般。
腾讯是中国最出色的企业之一,其身上有着很多与众不同之处。其中最让笔者赞叹的是,腾讯不仅在通讯社交主业取得巨大成功,还在游戏、视频、音乐、文学、工具与云服务等其他多个业务领域也同样获得成功;其不仅在PC互联网时代占据产业舞台中央的位置,还穿越多个技术周期与产业周期,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时代也保持着产业领导者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腾讯还是中国整个商业界,乃至全球商业界唯一一个将“科技向善”写入公司使命,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作为公司级战略,并投入千亿级资金,成立专门的事业部来执行落地的企业。
对于这样的一家企业,公众都颇为好奇其背后的深层次逻辑,也期待《腾讯传》能给出答案。但吴晓波让人失望了,虽然他获得了腾讯提供的大量内部素材,但全书基本上都是事实的陈述,而几乎缺乏任何深刻的洞察。吴晓波在书中也坦言,“在任何一个文化创作领域,所有的从事者都面临着描述事实与发现本质的双重困境”,腾讯极为复杂的业务全景不仅让发现本质变得极为困难,仅是做到陈述事实也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所以吴晓波最终放弃了挖掘本质,而是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细节的挖掘和铺陈上。
但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产业,聚焦于事实的描述,就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即很多业务事实的陈述很容易过时。其中,在对腾讯的历史性业务进行追溯时,《腾讯传》一书还算扎实,但在最后几章描述腾讯最新的业务变革时,吴晓波完全没有独立判断,而是对腾讯当时的变革全盘肯定。但殊不知短短几年过去后,例如QQ、天天快报、微视等大量业务都已经出现了巨大变化。很多书中给予高度评价的业务变革,在后来被证明只是阶段性的试错。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能够穿越周期,但花费多年时间著成的《腾讯传》,书中很多内容只有短短几年便都已经过时,这让该书进一步失去了它的意义与价值。这是在出版多年之后,《腾讯传》为什么再次引起争议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在获得充分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吴晓波却把《腾讯传》这本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一本书给搞砸了?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源于吴晓波在创作《腾讯传》过程中的三心二意,开公号,录视频,卖网课,搞直播,搞游学,以及四处给各类经不起推敲的企业站台。就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从百度搜索中还能看到吴晓波给容声这样一家二流冰箱品牌站台的信息,他表示,“容声根据消费趋势的变化而创新,并持续坚守由品质、技术、品牌和社会责任共同构成生命线,我想我们能够看到容声的50年、60年、80年,乃至100年。”只要对家电产业稍有了解的读者也会知道,容声冰箱在过去这些年持续掉队,其更多的应该是反思,而非夸耀。在更早之前,吴晓波还有大量给房企、互金企业站台的信息。
《腾讯传》创作始于2011年,本计划于2013年,也是腾讯公司成立15周年的时间正式亮相。但由于吴晓波的三心二意,这本书的创作周期被大大延长,直到2016年才正式面世。不仅时间延期,《腾讯传》的内容质量也大打折扣,这使得腾讯官方在其面世后计划也没有给予太多宣传。这从侧面可以看出,腾讯公司对这本书的质量并不满意。
与吴晓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最优秀的传记作家艾萨克森,他相继创作了《乔布斯传》与《马斯克传》两本经典的企业家传记。除了在个人知识与价值观积淀上的领先,更重要的是艾萨克森在创作这两本传记时始终保持专注。这是艾萨克森在这本传记作品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另外一方面,熟悉腾讯的读者,从吴晓波的言行举止能够看出其与腾讯公司的气质是完全相悖的,这决定了其很难洞察腾讯这家企业最关键的精髓。吴晓波虽然勤奋且富有才华,但其本质上是一个短期机会主义者,机会在哪里,他的精力便转移向哪里。做记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最有利,就去做记者;写书最具经济性,就去写书;写公号,录视频,做直播最在风口上,就去写公号,录视频,做直播;卖货,卖课,为企业站台最来钱,就去卖货,卖课,为企业站台;资本运作最能赚大钱,就努力去将本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的企业运作上市,但最终屡屡被否。
而腾讯是中国最典型的恪守“利他主义、专业主义与长期主义”经营哲学的企业,以马化腾、刘炽平、张志东、张小龙、任宇昕、汤道生等为核心的腾讯管理层成员也是中国商业界最低调朴实的一支高管团队。而腾讯的这种经营哲学与其管理层的行事风格在长期内并非中国商业界的主流,类似“风口论”、“指数增长”与“网红经济”等概念才是主流舆论所追捧的热门词汇。对于自身就深陷这些概念的吴晓波,很难感受到腾讯这家企业与腾讯管理层在经营哲学上与众不同之处。
另外,从《腾讯传》一书内容中,也能看出吴晓波只是长于故事,在产业视野以及研发、产品、战略、组织、人力资源、领导力与企业文化等体系化的经营管理领域存在巨大短板。这是其为什么在获得大量内部素材的情况下,依然无法写好《腾讯传》的更深层次原因。
在《腾讯传》一书中,吴晓波也提到是罗振宇向腾讯管理层推荐由其来创作《腾讯传》一书中,吴晓波不客气的称罗振宇为“举贤不避亲”。最终腾讯团队决定由吴晓波来创作《腾讯传》一书有两个重大失误之处,就是过于看重他的知名度与图书创作经验,一方面忽视了吴晓波的个人哲学与腾讯的经营哲学之间的重大鸿沟,另一方面忽视了吴晓波在产业洞察与企业体系化经营管理领域的巨大短板。
不过颇为讽刺的是,近日吴晓波在无锡融创太湖秀剧场做了一场分享,主题是“论长期主义者的修养”,而这场演讲中所采用的核心案例之一则是中国冰箱产业的真正龙头海尔集团,已非前几日站台的容声冰箱。最近几年,随着一大批短期投机企业的坍塌,“长期主义”逐渐成为时下的一个流行热词。在行事风格上与“长期主义”完全不匹配的吴晓波,看到“长期主义”这个概念在当前更有市场,便无缝衔接地切换到“长期主义”的概念上。2018年,砺石商业评论便曾以《腾讯的长期主义》为主题对腾讯这家公司进行过深度分析,之后引起中国商业界很多企业的学习借鉴。但如果在2016年出版的《腾讯传》中,吴晓波当时便能够以“长期主义”为主线来撰写这本书的话,其应该会比当前读者看到的这个版本有价值的多,那么关于今天吴晓波找人代笔《腾讯传》的争议,也就有可能不会在今天再出现。
3
近些年,中国相继涌现出了大量知识网红,但这些网红相继出现舆论翻车。
例如,在个人营销包装上,经常以华为军师自居的陈春花,最终遭华为官方打假而跌落神坛;一直自诩为中国最贵商业顾问的刘润,因缺乏专业判断,在演讲中大肆宣传一个从常识上根本站不住脚的企业案例,而成为众矢之的;而一直自诩为众多商业大佬朋友的吴晓波,也持续遭受质疑,《腾讯传》代笔争议只是此次风波的表层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太过“聪明”的吴晓波,却拿“笨人”来对自己进行美化,引来舆论反噬。
上述案例的共同特征都是,这些知识网红早期因为勤奋与一些才华获得了公众的一定认可,并获得了不菲的商业利益。但在尝到名气所带来的利益甜头之后,便无所不用其极地对自己进行美化,以期获得更大的名气与更大的利益。这样,这些人的一生就逐渐生活在不停地对自己进行虚假包装的演戏人生中,那么也就逐渐失去了自己,而是活成了一个演员,且把演出来的自己当作了真正的自己。
但当其所获得的名利,远超过自身所具备的品格与能力后,舆论就会迅速反转,这些曾靠才华与勤奋成名的知识网红,就逐渐被视为“割韭菜”的江湖骗子。所有知识网红的舆论翻车,根源都出在了这个方面。这提醒我们,千万不要为了搏出名而对自己进行过度的包装。
让财富、权力与名气这些外在的东西,永远滞后于自己内在的能力与品格,是一种更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有能力与品格为基石的成就,会更加牢固。而不是让自己内在的能力与品格,滞后于自己所获得的外在光环。那样就很容易造成一种后果,即“德不配位,必遭其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