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才是上海的底色_风闻
郭满天-经济史、产业史、技术史35分钟前
最近徐克导演的电视剧《繁花》大火,讲述了90年代上海商业的故事,让部分人怀念90年代甚至租借时期的上海。
上海不仅有商业基因,上海更有深刻的工业化基因!
上海的底色是工业化,而这个工业化的基因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赋予的!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工业的大发展
在旧中国上海就已经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但上海的繁华与绝大多数人民无关!
十里洋场是殖民者、大买办、大资产家的天堂,是建立在劳苦大众的血泪之上的。
上海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生产规模小、技术能力差、竞争能力低。
上海的民族资本企业都是在西方的冲击下战战兢兢地经营着,随时有破产的风险。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上海的工商业真正获得了腾飞的机会,不仅建设了众多的新企业,上海的老企业也焕然一新!
上海电机厂从一个弄堂小厂搬迁到了闵行,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三大电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
江南造船厂从废墟中崛起,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造船厂。
上钢一厂、三厂、五厂对比建国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不仅恢复了上海的很多老企业,而且同样建设了大量的新企业。
在这些新建企业中,在中国工业发展史影响最大、最有名的企业分别在上海一南一北!
陈锦华同志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改革开放后上海人民头上有“两座大山”:南有金山,北有宝山,这两座大山压得上海人民喘不过气!
南面的金山是指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北面的宝山是宝山钢铁总厂。
金山石油化工总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是70年代“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这两个项目在中国工业史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为什么南有金山,北有宝山会成为两座大山?
因为这两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太大,挤占了上海市政府对民生项目的投资,导致上海人民的怨言!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建设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是1972年“四三计划”引进的四个化纤项目之一,目的是为了生产纺织原料解决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
1972年开始围海造地,1974年开工建设,1978年建成投产。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主要产品是涤纶、维纶、腈纶等化纤以及塑料,这都是当时国内市场极度稀缺的轻纺工业原料。
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为代表的4个化纤项目的建设是1983年中国能够废除布票解决穿衣问题的关键。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是建国以来中国纺织系统及上海市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建设现场最多时集中了五万职工进行设计、施工、建设大会战,全国有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从不同方面支援了工程建设。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能够顺利建成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二期工程的20万吨聚酯项目是“七八计划”中的22个项目之一,建设过程颇经历了一番波折。
1978年12 月底合同签约工作全部完成。翌年, 因国民经济调整,工程建设一度暂停。
1980 年7 月开工打桩,1981 年3 月正式列入国家基建项目。
1983年7 月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1985 年全面建成。
参加二期和支援工程建设的单位遍及全国19个省市,施工高峰时现场有一万五千多人。
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单是参加芳烃联合装置建设的职工队伍,上海石化其他单位也都
这才是上海工业化的故事!
没有霓虹灯,没有讲究的衣着和食物,没有奢侈的酒店。
但是这有数万人合作建设的现场,有废寝忘食工作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有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
王基铭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最早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并在建设过程中大展身手,并逐步成长为石化专家,在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基铭从1978年正式介入二期工程的装置选型与谈判设备采购,历经近6年上海石化总厂终于如愿完成二级扩建项目,担当主力选手的王基铭在这6年的磨砺中,成长为石化行业杰出的专家。
王基铭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长达6年的对外谈判,王基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重大装备要力争国产化。
我国的工业要是老靠引进,被别人牵住鼻子、卡住喉咙过日子,那将永远落后,永远受制于人。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坚定不移地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才是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经济规模比较大,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完全依赖引进.靠从外国买设备,不仅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而且会威胁国民经济的安全,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
王基铭荣调中国石化总公司后,在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做了许多艰苦的推进工作。
他坚定支持石化装备国产化,积极推动乙烯装置国产化,为乙烯装备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7年开始,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继续建设了以30万吨乙烯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三期工程。
在今天看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发展平平淡淡,就是普普通通的建设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实际建设过程却是历经各种波折:如何筹集建设资金、如何组织建设队伍、如何选择技术和设备、如何培训技术人员,这是需要迈过的一道又一道巨大门槛,不然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就只有少数那几个有能力建设大型项目!
宝山钢铁总厂的建设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七八计划”22项成套引进设备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项,一、二期工程共计划基建投资301.7亿元人民币(陈锦华:国事忆述,P100),其中包括47.8亿美元的外汇资金。
宝钢原计划一、二期工程分别于1982年和1984年建成,因一度停缓建和调整计划,分别推迟到1985年和1991年建成。
宝钢二期工程的引进方式进行了重要的调整,由原来的成套设备引进,改变为在保证技术水平不低于一期工程的前提下,通过引进主体设备的制造技术和与外国公司进行合作制造等方式,实现了“基本立足国内设计制造”的要求。
宝山钢铁总厂不仅是改革开放后,也是建国以来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
1978年中国的人口规模是10亿左右,相当于平均每个人要掏出30块钱才能建起宝钢。
宝钢的投资相当于前三十年国家对钢铁工业总投资的一半左右!
从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看,宝钢是中国一次建成的生产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是当时中国技术装备最先进的钢铁企业。
宝钢一期和二期建成后生产规模达到650万吨,是中国一次建成的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苏联援建的鞍钢设计生产规模是320万吨钢。
宝钢是中国第一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1999年粗钢产量达到1098万吨。
宝钢的主要产品是无缝钢管、热轧板、冷轧板,这些都是当时国内急需且大量进口的钢材产品。
宝钢建设引进的技术装备,基本技术水平达到了70年代后期的水平,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水平。
宝钢于1978年底才开始破土动工,从全国各地调集约6万人的施工队伍。
当时在宝钢工地上参加建设的包括家属有10万人,这些建设队伍是冶金部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是为了共同的目的。
宝钢在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下马风波”,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宝钢一度停缓建并调整了建设计划。
宝钢的“下马风波”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以陈锦华和马成德为代表的宝钢建设指挥部领导人积极向国家领导人提出合理建议,并采取了“动维护”等方法保管引进的大量进口设备,同时尽量不影响宝钢的建设进度。
在经历短暂的调整之后,宝钢工程再度恢复,并于1991年全面建成。
宝钢的建设不仅仅是增加了600多万吨的先进产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宝钢的建设,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掌握了先进冶金设备的技术,奠定了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90年代宝钢继续进行了三期和三期后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产能。
今天,宝武钢铁集团是全球产能最大的钢铁企业。
上海的工业底蕴
上海工业的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
江南造船厂、上海电机厂、上钢一厂等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是天壤之别的两个企业!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宝山钢铁总厂是70年代之后中央政府投资新建的项目,但是在70年代以前上海就是全国工业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以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等为代表的船舶工业,以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和上海锅炉厂为代表的电力设备制造业,以上钢一厂、三厂、五厂为代表的上海钢铁工业,以上海重型机器厂为代表的重型机械工业,以上海汽车厂为代表的汽车工业,以及上海纺织工业、轻工业等各产业领域都充分显示了上海的工业基因。
新中国强化了上海的工业化基因,而上海也用自身的成就回报了国家。
不论是三线建设时期,上海工业对外支援了多个重要项目,很多省份工业项目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支持。
《繁花》讲述了上海的一面,但是商业和金融远远不是上海的主体,也不是上海的底色。
上海的底色是工业化,是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先进半导体工业等现代工业体系的支柱和核心产业!
我们需要铭记为上海工业化奋斗过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