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思想的罪和封建思想的苦,我们都得受着,这生育率能好吗?_风闻
梅华龙-北京大学西亚系助理教授-43分钟前
在德国写博士论文那一年是拿过抚养子女补贴的,在萨克斯周一个孩子一个月不到200欧元,不论外国人还是德国人都能拿。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这无法掩盖德国和欧洲整体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说实话,萨克斯州的平均收入是并不高的,加上这种补贴也不算高。
我作为外人,不考虑政策的合理性和效益,在德国什么贡献也没做,12个月白拿四千多欧元,我是没意见的——相当于这一年我买来之后又卖掉的二手车一分钱没花还白落一千。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种实际上相当于单身税和丁克税的福利政策为什么能在他们那里实行,而在我们这里实行阻力就那么大。好几年前好像有人提出过,然后网上骂声一片。并不是说这类政策真管用——如果真那么管用欧洲也不必引进那么多移民了——而是说要千方百计增加人口这个思路在他们那里已经得到了认可。这一点在我们社会里还没有形成共识。
开放三胎的效果远不如开放二胎,问题是很多元的:第一,老生常谈:工作和家乡分割,工作机会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这里的少数,根据职业,等于1-30个不等),这样全家抚养变成了两个人抚养,难度大;第二,因为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缺少突破,下一代的前景不如上一代(其实,在事业层面,80年左右出生的人是最后一批红利享受者),让很多人觉得养孩子和望子成龙没有关系了;第三,市场化之下长期的个人主义和精致利己教育,早就了越来越自私、承压能力越来越差的中青年人(包括我们85后);第四,个人职业生涯方面,生育和事业在雇主眼里是矛盾状态,资本主义自掘坟墓的苦楚,我们还需要更深的认识。第五,只要还有个数字限制,那些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家庭还会担心——如果第二个第三个还是女孩呢?其实你让他敞开了生,生四个女儿他也认了;你给他一个限制,如果生三个女儿,他就怪政策。那与其如此,我还不如一个女儿呢,这样父母心态也正常点。反过来,也不是没有想要女儿而生不出的家庭啊。如果你连着生三个儿子,一来无趣,二来以后彩礼也多。
所以,资本思想的罪和封建思想的苦,我们都得受着,这生育率能好吗?
作为普通人,在生活里观察到的就是,二十多岁好怀好生,很多人不怀不生;到三十多,晚婚晚育有之,我们当然祝福;想怀很难怀上的也有(毕竟两个人工作十几年,身体大不如前了),这种我们当然仍然祝福;破罐破摔的也有之,我能说什么呢?站在人家立场上,羡慕;站在我儿子女儿的立场上,着急——毕竟人家活得潇洒也会老啊,老了之后不还是社会去养。退休金不可能是存钱罐里冒出来的。
具体政策需要专家和政府去思考,但现在最重要的是统一思想:即,对于中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而言,人口是大好事。实际上,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人口一直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不要谈人口多而色变,现在这是大好事。之前三四十年的宣传口径需要改弦更张了。
放开之后如果是富人生得多,穷人没得生,说实话,也怪不到生育问题本身,这也是之前贫富差距变大的结果而非原因。我们这些现存的人,祖上多多少少都沾点大家族的边。那时候不公平,确实不好;现在若能更公平那是大好事,如果这方面还是不太公平,那也没办法,毕竟我们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这些是一个老百姓对社会问题的无能情绪输出,而前两天我就这个话题记录的个人感想,主要是针对个人层面的:我真心实意的认为,二十多岁的朋友们,比我小十岁到六七岁的朋友们,请不要错过生育的最佳窗口期。为人父母,不是为了自己父母,不是为了社会和人类,他们不需要这些。为人父母是为了我们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能更全面。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破罐破摔,也不要因为一时的自由而忘记后半生。
养儿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为了让自己能有个完整的人生。
我知道这些话对于没有改变思路的朋友们而言,跟传教的一样。
曾经我也不太爱听。2014年我爷爷身患重病,我在读硕读博期间唯一一次回国过年(很幸运我爷爷之后又活了快四年)。年夜饭上,我叔叔催我赶紧生小孩,我内心的第一反应也是抵触的。那时候我还没过26岁生日,我觉得我还小。然后那一年我爱人怀孕,不到一年之后,我身患重病的爷爷就在晚年看见了同姓的第四代。
回想起来,其实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在抵触什么。难不难?当然挺难。我们在国外没有人持续帮忙,而且在美国养孩子可比国内贵多了。我当上博士第二年才开始,2015年,还在修课,然后立即进入助教阶段。两年后我女儿出生时,论文开题。我曾经晚上盯着儿子喂奶,其余时间还得准备读楔形文字文献,因为第二天那位老师上课提问的时候是非常无情的。
但这也没多难啊?我什么也没牺牲,但收获了很多。关键是,你说难,那上学难不难?小时候在胡同里一圈圈地跑,玩蚂蚱喂蚂蚁,那可比上学考试舒坦多了。什么事不难啊。人生下来一直在舒适圈里,活个什么劲呢,咱不能拿自己当观赏鱼那么养。
我现在是坚定的劝生者,我不在乎网上对劝生和生育多么污名化。在劝生方面,我有劣势,因为我是男的,人家一句“生孩子对女性伤害大、就业市场对女性不利”就很容易反驳我,这个我承认。
但我也有优势。你说生孩子早的都没文化学历低,但我虽然没多少文化,可学历标签看着还不低,没耽误我啊;人家说重视生孩子是中国文化糟粕,但我在国外生活了八年,恰恰是在那里想明白的需要生孩子;人家说男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丧偶式育儿,但我不仅做饭(假期不做!太好了!),而且还管孩子学习,管孩子在我眼里和其他事情一样是正事。我能做的已经做了,没做好的还能努力。
我其实只是不想看到自己的学弟学妹和学生以后后悔,后悔之后还要自我安慰说“不生育给了我多大的自由”——说真的,有孩子的负担之后,再体会到一点点自由才那么可贵。
而且一切思路都不一样了。在西班牙那两周我就想,如果没孩子,我这一个寒假都在西班牙,研究经费是够的。到时候葡萄牙也可以去看看啊,人家也有腓尼基遗迹嘛。说不定我就转型研究地中海西部的腓尼基殖民地了。可实际上,走在图书馆到酒店的路上,我真正想的是:我为什么没带孩子来?我看到的这些他们为什么还没看到?人这一辈子不是只有个人自由的,分享也是一种本能。
而且孩子会长大的。他们长大之后,父母衰老之前,我们还能有一点自由,你要孩子越早,这个时间段越长。我们希望那时候自己五十五还是四十五,就在一念之间。
最重要的是,我清楚地记得,没有孩子的时候自己多么惧怕有孩子这个事情。一定程度上,生和死是很像的。我们对死亡的惧怕也是因为陌生,而我们对于新生命由自己而生也是天然恐惧的。但是,一旦这些未知恐惧成真,一切也就回归平常了。至亲去世后,是那些约定俗成的仪式帮我们走出阴霾;而孩子出生之后,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阳光,你会投入到忙碌的新节奏和新身份中,之前的恐惧和陌生感就好比是上辈子的事情,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而且会开始觉得那个前世的自己才是无法理解的。
而这些,又有什么坏处呢?于己于家,于国于民,有什么坏处?再自由的人生,你三十五岁时也回不到二十岁了,你的衰老是一定的,你的死亡是必然的。那还不如做做加法。
所以,我会一直做一个用心劝生者,不怕人讨厌。我在网上说的话,和生活里说的话,没有几句话是那个群体的许多年轻人和长者不讨厌的。劝动一个(只限于年轻人)算一个。遇到同性恋朋友,我还会劝人家去领养——那里面真有社会责任感和看明白人生意义的朋友,人家早就实践了,根本不需要我废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