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路再遇挫,SHEIN应该汲取什么教训?_风闻
Alter-1小时前
根据信报等媒体的报道,因未获得国内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批,SHEIN筹备了半年多时间的赴美上市计划,可能再次遇挫。
消息传出后,国内财经圈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毕竟SHEIN为了赴美上市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似乎只差临门一脚。至于上市计划尚未获批的原因,“听筒Tech”引用了“一位内部信源人士”的说法:“可能还是与企业的归属地,以及企业的股权等信息有关。”
虽然上市之路有了新变数,但对于SHEIN当前的体量而言,上市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让人感到唏嘘的是,为何SHEIN的IPO之路总是充满变数,想要避免同样的事件再次上演,应该汲取哪些教训?
01 “去中国化”不是一个好策略
由于一些特殊的时代关系,中国企业想要赴美上市可以说知易行难,不仅要面临美国严格的审查机制,还可能以数据安全、违规经营等“借口”被打压,也是一大批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直接原因。
偏偏SHEIN有着赴美上市的执念,深层次的原因不得而知,单就结果来看,SHEIN的付出代价是“去中国化”。
时间回到2019年,SHEIN在新加坡注册了Roadget Business Pte,而后作为运营SHEIN全球网站的法人实体,包括SHEIN商标在内的多项核心知识产权,均部署在Roadget公司的名下。
甚至连SHEIN创始人许仰天,也传出已经是新加坡永久居民。按照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成为“永久居民”两年后,即可申请新加坡国籍。
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操作是,SHEIN先后注销了南京、广州、北京、深圳、义乌等地的十几家公司,同时持续扩大新加坡总部的员工规模,涉及政府关系、法律、会计、金融等多个和上市相关的岗位。
除了公司“身份”的切换,SHEIN在高管团队和股东名单上,也开始向“一家全球化企业”看齐:贝尔斯登前投资银行家Donald Tang、孙正义的前副手马塞洛·克劳尔等海外高管先后在2022年后加入SHEIN;通过互相持股等方式,美国品牌管理公司SPARC集团等出现在SHEIN的股东名单中,国内股东的股份占比不断被稀释。
至此,不管是企业注册地、股权占比,还是高管团队、业务经营地,SHEIN已然是一家新加坡企业,一个SHEIN创始团队筹谋多年的上市身份,一个似乎可以让SHEIN顺利赴美上市的“通关文牒”。
理想和现实的差别在于,SHEIN的“瞒天过海计”看似天衣无缝,在现实世界里却成了“皇帝的新衣”。
2023年5月初,美国二十几名议员联名呼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停止SHEIN的任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2023年8月,美国16个州总检察长就联名致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审查SHEIN的供应链情况……SHEIN套在身上的“新加坡外衣”,成了透明式的存在,依然被看做是一家中国企业,照旧无法摆脱一些处心积虑的打压和麻烦。
当国内的主管部门也开始谨慎对待,预示着SHEIN的“去中国化”行为,非但没有拿到想要的安全保障,反而可能触碰了国内的“红线”。
目前还不清楚国内主管部门接下来的行动,但可以确定的是,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个是最大的生产国,一个是最大的消费国,倘若SHEIN无法处理好当中的利害关系,对企业长久经营绝不是一个好消息。至少眼下已经证明,SHEIN一厢情愿地“去中国化”,可能不是一个正确的选项。
02 短期内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
既然SHEIN在表面上已经是一家新加坡企业,为何仍需要国内主管部门的审批?答案其实很简单。作为一家跨境电商企业,SHEIN的崛起离不开中国庞大的供应链,骨子里还是一家中国企业。
2023年2月发布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什么情况会触发备案要求,其中就有“境内企业间接境外发行上市”的条陈,境内企业以境外注册企业的名义进行境外发行上市时,如果50%以上的营收来自国内,或者业务主要在中国大陆展开,就需要备案。
回顾SHEIN的成长历程,2014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正是在这一年,SHEIN在广州建立了供应链中心,为后续的融资和海外扩张夯实了基础,从最初的女装潮牌迅速蜕变为对标ZARA的快时尚巨头。
不可否认,期间离不开SHEIN创始团队的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间做出了一个个正确的决策,同时也离不开中国本土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优势。
截止到2024年初,SHEIN的业务已经遍布全球,拥有佛山、南沙、比利时、美东、美西、印度等六个物流中心,并在洛杉矶、列日、马尼拉、孟买、迪拜、义乌和南京建立了客管中心。但SHEIN最核心的竞争力,依然是分布在南京、深圳、广州、杭州的研发中心,以及国内大大小小的代工厂。
但在“全球化企业”的定位下,SHEIN似乎有意摆脱对本土供应链的依赖。2023年5月的一轮融资中,SHEIN拿到了两家中东主权基金的20亿美元,随后迅速在墨西哥、巴西大规模建厂,计划在巴西投资约10亿元建立制造商网络,据悉已经有数百家巴西本土工厂被列入合作名单。
通过全球化的供应链布局,来降低单一化风险的战略无可厚非,但SHEIN想要摆脱本土供应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界面新闻曾对SHEIN的仓库运转进行报道,95%的商品发自广东佛山的国内中心仓,海外运营仓和中转仓大多负责中转和退货的职责。也许SHEIN可以靠海外生产一步步降低国内中心仓的占比,可至少需要五到十年,才有可能将国内发出的商品比例降到50%以下。对于急于上市的SHEIN,这样漫长的时间周期显然是等不起的。
何况,SHEIN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小单快反”柔性供应链模式,背后是三四百家核心供应商和1000多家服装供应商,倘若没有国内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小单快反”的模式能否继续,恐怕还是一个未知数。
明知道离不开国内的供应链体系,无法跳过备案审批的环节,SHEIN为何还执着于赴美上市,乃至出现“秘密交表”的传闻呢?内情不得而知,但对SHEIN来说,着实有些“操之过急”的嫌疑。
03 还有一些新旧问题需要解决
某种程度上说,国内主管部门的“不回复”并不是最坏的结果。作为一家发展迅猛且颇具成长性的跨境电商巨头,SHEIN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游离在媒体视线外,可以说稳稳抓住了野蛮生长的机遇期。
直到2020年,SHEIN才逐渐走进国内大众的视野,也正是在这一年,SHEIN传出了筹备上市的消息,后来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被搁置。2022年曾有过重启IPO计划,不久后又无疾而终。2023年5月的新一轮融资后,SHEIN的上市之路再次开启,但到目前还未走完最后的敲钟流程。
可以看到,SHEIN是一家极为特殊的创业团队,早期“猥琐发育”,后面注意力被分散到了上市事务中,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被太多人注意,或者说被习惯性忽略,但问题终归是问题。
比如多次遭到侵权诉讼的知识产权问题。就在不久前,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公布了对SHEIN的诉讼,声称SHEIN在销售仿冒优衣库圆形迷你单肩包产品(也称“饺子包”)。半年多前,H&M也曾起诉SHEIN侵犯版权和商标,指控SHEIN在美国销售的多款产品侵犯了其商标和版权。
再比如国内电商江湖臭名昭著的“二选一”问题。另一家跨境电商新贵Temu,在美国公开起诉SHEIN,并公布了一份长达100页的诉讼文件,指控后者非法留置商家,威胁中小商家二选一,并通过排他性协议霸占商家版权等等,文件中甚至出现了SHEIN对商家进行非法拘禁、扣押手机等案例。
正如许多企业在成立初期的“原罪”,数百亿美元的SHEIN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现阶段的不确定性在于,SHEIN会暂时改变工作重心解决短板,还是把问题往后放,先处理上市的挑战?
2023年初为IPO“吹风”时,SHEIN高管就在一份演示稿中向投资者透露,SHEIN已经连续四年盈利,并且2022年的利润达到了7亿美元,同时向外界坦陈:SHEIN计划在2025年实现585亿美元的营收,相比2022年的营收翻一倍。
也就是说,比起那些缺少流动资金的独角兽,SHEIN并没有迫切的资金需求,即使IPO计划失利,也不会对SHEIN产生致命影响。这种进退自如的权力,显然不是每一家超级独角兽都具备的,“不缺钱”的SHEIN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SHEIN的上市路一次次遭遇急刹车,又一次次重新冲击上市的底气。
所以,势必有很多人在关注接下来的剧情走向:SHEIN是识趣地暂停IPO,将精力集中在企业的经营中,为一些新旧问题画一个句号;还是继续为IPO游说,极尽人力和物力为上市努力,哪怕是“带伤上市”。不同的选择,往往对应着不同的结局,但愿SHEIN的管理团队不会再选错。
04 写在最后
之所以对SHEIN的IPO之路如此关注,这不单单是SHEIN一家的挑战,任何一家出海企业都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在2017年为互联网下半场指出的方向:上天、入地、全球化。此后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创业者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全球化小小的边角,不再默认国境是天然边际,开启了一场出海淘金热。
以神秘著称的许仰天不失为一个好的榜样,证明了中国市场摸索出的电商法则,在海外市场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竞争力。同时SHEIN也遇到了许多出海企业可能遇到的挑战,就像急于赴美上市的教训,冥冥中为其他出海企业去掉了一个错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