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把這堵牆拆了吧_风闻
简思智库-简思智库官方账号-25分钟前
**作者:**趙歡笑,智庫研究總監。
想想当初回归后一个自由行政策拆除签证难的墙,香港那个人山人海。壁垒和“区别对待”只会因小失大,开门自强才是见惯风浪的香港人。
牆的功能就是防風防雨,防盜防搶。建牆,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是大事。
古有萬裡長城,這牆是古代中原農耕政權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進攻和劫掠而建的。
近有西歐柏林牆,這牆是冷戰時期的東德和蘇聯為阻止東柏林人逃向西柏林和西歐而建的。
昨有美墨邊境牆,這是特朗普任美國總統時的主要政績之一,目的是將偷渡客拒於美墨邊境之外。
有朋友就疑惑了,這個牆或那個牆,跟香港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
因為香港不光有很多阻礙對外交流的牆,還時不時有人想建新的牆。
想必大家對沙嶺墳場都記憶猶新吧。特區政府於2012年提出在羅湖沙嶺興建集殯儀館、火葬場和骨灰龕於一地,提供一條龍服務的「超級殯儀城」,引發港深兩地市民強烈反對。將這種厭惡性設施擺在鄰居家門口,態度並不友善。
直到2021年,林鄭月娥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才將「超級殯葬城計畫」取消。新一屆政府則進一步將該區域土地改為創科及相關用途。
取消「超級殯葬城計畫」總算是一件德政。
還有一件則算是「頑疾」,任各界呼籲,我堅決不改。這就是上水到羅湖和落馬洲的畸高票價。
東鐵線從金鐘到羅湖或落馬洲,全程14站,單程票價總計54元,其中,金鐘到上水這13站的普通等成人票價27港元,而最後一站上水到羅湖或落馬洲的票價同樣是27港元。
如使用八達通則票價略低。按金鐘到上水平均每站約2元計,最後一站的票價是平均收費的約13倍。若以公里價格計算,最後一站票價仍然高出六七倍。
前13站是市內交通,而最後一站則是跨境交通。這擺明瞭就是給兩地人員往來設置障礙嘛。
這問題存在已久。
當年港英政府稱,員警、海關、檢疫、入境外等邊境人員的開銷需要從這個票價中補償。
回歸後的2007年,九鐵行政總裁在答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稱,這是 「交叉補貼」政策,需要把跨境線路的票價提高,用這部分收入補貼本地市民在市區內的鐵路運營服務。
這個解釋連反對派議員都不認可,時任立法會議員、社民連的陳偉業稱,時代已轉變,早年乘坐跨境段火車的乘客主要是外遊人士。
而現在過境乘客大多是為工作或求學的,屬於深港兩地的市民,使用過境鐵路是日常所需,九鐵公司拒絕改變票價政策是「不合理及僵化」的。
可惜,時至今日,在大灣區發展日新月異、兩地融合日趨深化的由治及興新階段,這個阻礙兩地人員往來的票價政策依然不動如山,這堵牆依然「堅如磐石」。
最新的建牆倡議則來自商界。
通關以來港人北上潮湧,本地消費低迷,商家生意難做。為挽留港人在本地消費,商家想出一個「絕招」,建議政府向香港永久性居民開徵海陸空離境稅。
商界政黨自然要為業界發聲,於是作為對施政報告的建議鄭重提出來。
越來越多的港人熱衷於北上消費,當然是比較之後的理性選擇。
不在提升本地消費體驗上下功夫,靠開徵離境稅就能把港人留住?
這想法恐怕有點一廂情願。至於靠這點稅收來彌補庫房,恐怕也是杯水車薪。
事實上,無論是離境稅,還是上水到羅湖或落馬洲的高票價,都是局限在香港這一畝三分地裡分蛋糕的思維,而不是把眼光放長遠,著眼於做大蛋糕。
特區政府和商界要多想想辦法,看怎樣做可以讓消費者吃得更舒心、住得更滿意、行得更便捷、遊得更獨特、娛得更開心、購得更放心。
消費者體驗提升了,不光本地人會更多選擇留港消費,旅客也將成為香港旅遊消費的免費宣傳員,再次或多次來港旅遊消費之餘,口耳相傳之下,還會吸引更多遊客來港。
旅客來香港的次數多了,可能就會有一些旅客產生來港投資、發展的想法,進而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增量。整體的蛋糕做大了,香港本地商家就必能從中獲益。
因此,香港各界都應該從促進兩地融合、便利對外聯繫、做大整體蛋糕的角度出發,認真檢視下現有政策措施,看看哪些牆是不必要的應該拆除的,哪些牆是必要的甚至是應當加強的。
比如,防止非法移民的措施就應當加強,一些遣返程式還應該加快,以改善社會治安,提升居民安全感。
比如,西九龍到福田每日有百班列車,票價能否有更多優惠?
到羅湖、落馬洲的附加費如果不能免除,那可否大幅下調?
能否在更多口岸實施「一地兩檢」?
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如果一時辦不到,能不能適當延長通關時間?
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強赴歐洲訪問期間宣佈給予愛爾蘭和瑞士單方面免簽待遇。注意,這是單向開放政策,對方並未給予中國免簽待遇。
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化特色和自由港優勢的城市,香港難道就沒有得到什麼啟示?
特區政府近推出新宣傳標誌「門常開」,概念和立意都很好。
今後還是要把格局打開,扔掉小家子氣,妨礙做大蛋糕的牆,能不建就不建,能早拆就早拆,別再猶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