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王朝》谈皇帝的由来及其它_风闻
东莞改性塑料刘琅-汉使斩楼兰王,士卒上,道:勿动,汉军至,动则灭国15分钟前
《雍正王朝》的热播,让一些人欢喜,也让一些人忧愁。忧愁者指摘这部电视剧搞封建主义、有皇权意识,大力批判一通。这些陈年谷子旧芝麻,居然吓得他们战粟不已。究其本心,只怕还是源于对中央集权的一些联想吧。当然,本着少谈国事的一贯作风,我在这篇文章里,只想研究研究,为什么雍正如此招人恨?
雍正是清朝甚至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他在位13年,朱批了2000多万字。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他饮食简朴,不好女色,除了工作之外,就只喜欢拍个写真。但雍正却被骂得最多。他在位期间,对他不利的流言就四处散布。有人为他列举了一大堆的罪状,其中不乏有说他谋害父亲康熙帝,篡位夺权,逼死母亲,残害兄弟,残害忠良,宠信奸臣,任用酷吏等。在他身后,甚至传言他是被刺杀的,连脑袋都不见了。为什么会这样?《雍正王朝》对传主虽然有所美化,但基本史实是清楚的,就是雍正的改革得罪了许多文人官僚,历史是由他们写的,因此雍正的名声自然好不了。
《雍正王朝》从康熙晚年讲起,当时官场已经腐败不堪,但康熙已经没有精力去整治了,只能把这些得罪人的重任,留给冷面王老四。雍正即位不到一个月就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这其中牵扯到多少亲贵勋旧,多少高级官僚?雍正一样是不手软。为了鼓励官员廉洁奉公,雍正专门设立了官员的“养廉银”制度。雍正将各地私自征收和乱摊派的税收统一收归国库,称之为“耗羡归公”,再专款专用,将收归国库的“耗羡”留给地方公用和官员养廉。俗谚有云,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雍正断了多少官员的小金库,跟多少人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康熙晚年,爆发过几次小的农民起义,原因是人头税太重了,一些没有田的农民苦不堪言。面对如此情况,雍正上台后,果断推行了“摊丁入亩”制度,将千百年来人们直接交纳的人头税,改为从土地税中征收,按照田亩的多少,来定缴纳税额。所以,田多的就多交,田少就少交,没田则不交。“摊丁入亩”是中国税收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改革。这个制度一推行,农民们纷纷叫好,但是富绅地主们不干了,一时间谣言四起:摊丁入亩就是杀富济贫。雍正还搞官坤一体纳粮,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甚至连朝中那些通过考试做官的所有官员,都被雍正给得罪光了。“旗人自耕自种”更是让他自己的基本盘全部反了。支持他的人屈指可数,除十三爷、田文镜、李卫之外,只有张廷玉、刘墨林、张五哥这几人。就连舅舅隆科多、舅子年羹尧这种心腹重臣,也是蛇鼠两端的。八王议政一节,八爷党咄咄逼人,原本信任的隆科多突然发难派兵控制大殿,连亲儿子弘时也参与密谋中,雍正这边只有张廷玉帮忙说话却被骂成汉狗,最后老十三调兵才扭转局面。《雍正王朝》剧中,有种一人与整个世界相争的感觉,实情也是如此。得罪了读书人,难道受惠的老百姓就会说雍正的好话吗?并不然。事实上,《雍正王朝》热播前,老百姓对雍正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被吕四娘用飞剑割去了人头的暴君上。该剧最初卖剧亦很艰难,剧组根本没想到会那么火,这也跟时事有关。且看播出时间:1997年—1998年。关键词:铁血宰相、国企改革、下岗。其实还是有点不同,雍正是让官僚下岗,国企是让工人下岗。
《雍正王朝》这部历史剧我看了几遍,同名原著我也看了不下十遍。我对剧中的影射不大关心,却经常想起一个问题:皇帝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人登上宝座,千千万万的人就山呼万岁?是因为搞个人崇拜?这个解释似乎有点倒果为因了吧。难道是像卫斯理说的那样,跪在下面的人都是中了外星朋友的奴性病毒?这样子解释未免有点不负责任。我们看看约几千年以来的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私有制,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的争斗,通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斗各方谁也不会认为自己错、违反了法规,而且,谁也不可能当裁判。那么,谁能够来裁判呢?显然,只能是一个“超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人或机构,这就是皇帝或者说国家权力的起源。所以,皇帝源于阶级矛盾,它本身又担负着判断、调整或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使社会归于平静的职责。曹操说如果没有他,“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话里面也有几分实情。如果没有“朕”,那么显然,争斗会没完没了,社会就会始终像在远古那样,只能在部落内部由孚众望的酋长解决争端。而部落内的交往总是狭隘的,没有“朕”的话,人们也就无法完成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而这是不合于3000年来这个历史阶段的人类根本利益的。所以,正是人类的总体利益,需要有皇帝这个东西产生并存在。
现在流行一句说,说是当官的也是人。当官的既有七情六欲,而且也要吃喝消费。但是官又不是普通人,掌握着“警察和监狱”这样厉害的东西。所以,如果他也想获得那些利益集团的“利”,那老百姓是挡不住他的。如果他们横抢竖夺,人民就没法活,只好造反,天街踏遍公卿骨,大家一起玩完。这种情况,是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的。所以,就还要有一种更强有力的因素来“制约”他们!这个因素,就是皇帝。在古代,由人民制约官吏比较难,除非官逼民反。显然,在没发生“暴乱”的多数时间内,要由皇帝来制约官吏。因此皇帝和皇权制度的产生,是当时人类总体利益的需要。自然,你可以说,没有皇帝就更好了!但在现实的历史中,人们并没有太多选择余地。
过去的教科书常讲,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而且是维护腐败的贪官污吏的总根子。其实是不合逻辑的。除了极少数亲近的人外,皇帝要维护贪官污吏干什么?要维护“土地主”的利益干什么?这不合乎逻辑。因为在皇帝心中,传天下,这才是他们的最高原则。可能,皇帝需要许多有钱的地主们来支持他的朝廷,他也会制定一些有利于富人的政策。但如果贪官污吏当道,地主逼得穷人活不下去,引起天下大乱,皇帝和他的子孙们的天下还能有吗?皇家的利益还能有吗?所以,毫无疑问,就是为了他的宝座,为了皇家自身的利益,在需要的时候,有为的皇帝就会遏制或打击贪官污吏,会提倡或奖掖清廉,来尽力使官吏们的工作能够有利于天下的大致安定。这才是合乎逻辑的。剧中雍正为了推行新政甚至不得不处死自己的亲儿子,最后也落得个“哪怕人间骂名滚滚来”的嗟叹。
在大多数情况下,领袖会维持与官僚集团的铁板一块,以把持绝对权力。但是,领袖是个人,个人总会有变数,理想、高瞻远瞩、历史感、或是功利追求,乃至政治斗争的需要,都可能造成领袖与官僚集团的不一致。在历史上,也不乏极具超越性的领袖,超越体制之上的政治强人在一定程度上联合民众,往往能战胜官僚集团,极大地推动历史进程。
通常,官吏们不会怕老百姓,但是会怕皇帝。所以,正是皇权,对于政府官吏们的权利,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力的“制约”。古代的小民们往往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皇帝倒是有可能站在人民一边的,不管他是为了万世留芳也好,为了统治集团的长远利益也好,还是为了人民也好;而官僚集团则天然地是人民的敌人。而且皇帝一家子毕竟比较人少,他一家人的享受由全国人民供应,难度不会太大。贪官污吏人数众多,直接面对人民大众,所以仍应当是被“制约”的主要方面。人民的负担,十成里面有九成装进了官僚集团的荷包,皇帝最多落了一成。像老八和年羹尧这个级别,口袋里随时装着几千万的银票;就连清流派李绂,也能随手掏出五百两银子,在清朝,二十两银子就足够平民一家过上一年了。更重要的是,李绂写个墓志铭,竟然开价二千两银子,关键是这个价格,老三胤祉都觉得是这个缙绅赚了。所以李绂为什么要反对新政弹劾田文镜?为什么老三胤祉宁可不要特权,也要保李绂?雍正批得很对,这就是“朋党”!清流甚至比贪官更可怕,重用胡宗宪者为严嵩,迫害胡者为清流;重用戚继光者为张居正,排斥戚者亦清流;重要袁崇焕者为太监,将袁杀千刀者,亦是清流。所谓清流,其实是与江浙财阀勾结之官商集团。在庙堂官僚结为一党反对新政,而在基层更甚。晚清巡抚胡林翼曾力主扫除胥吏。郭嵩涛反驳:清王朝的整个官僚机器和国家行政,上都是靠胥吏、幕僚的潜规则才得以维持。陋规,火耗,浮费,固然是造成腐败之原因,但一旦扫除潜规则,则王朝行政将立即垮台。无小人莫养君子。
很多人骂皇帝,这也没错。人们完全可以找到许多故事,来证明皇权制度低效、沉闷、草菅人命、使人民没有人身自由,甚至没有思想自由和幸福感。但若是没有皇帝,那么事情就会更糟。
皇帝对官僚的制约,的确比较弱,但毕竟是一种制约。如果完全没有制约,皇帝不会在古今中外存在几千年。历史本身所选择的,自有它的逻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没有更好的选择,直到近代民主制度开创之前。
而皇权本身也是受到官僚集团制约的。中国一直实行各种各样的“谏议制度”,而谏议大夫的工作不是别的,就是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可见古人并没有认为皇帝是“一贯正确”的。官僚集团才是政权的实体。王安石变法,上面说动了皇帝一个人,下面有利于全体百姓,可是在朝的士大夫集团反对他。大臣文彦博向皇帝说,皇上你是同士大夫治天下,不是同百姓治天下。这话说得一针见血。官僚集团是一个实际上进行决策、领导和统治的阶级,是幕后总指挥。个别人,即使显赫如皇帝,也不得不听命于它。还有一个例子,是满洲人道光皇帝要禁鸦片烟。道光不是坏皇帝,他俭朴,朝服破了要人补,不换新的,他连唱戏都不准,禁止一切浮华。道光要禁烟,最上层的大官也都没话说,可是下层因为有利可图,你就再禁也禁不住。再英明的皇帝,也无法对抗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再好的决策,也挡不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在这里说了不少皇帝的好话,因为,近代以来皇帝挨了不少骂,有些骂,我总觉得是别有用心。骂倒皇帝不难,问题是为什么会有皇帝?为什么会有皇权制度?它肯定是适应某种“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不是谁想有,它就有;谁想没有,它就没有。皇帝当然不是好东西,但是官僚更不好什么好东西,而不受“制约”的国家权力才是最可怕的,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僚,任何失去制约的“国家权力”肯定都会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