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银行守得住净息差吗?_风闻
中访网-中访网官方账号-中访网,解读新商业的主流媒体30分钟前
净息差持续收窄,令厦门银行业绩骤然失速。2023年前三季度的A股17家上市城商行中,有6家遭遇营收缩水,厦门银行便属于缩水的6家之一。而随着新一轮降息潮来袭,厦门银行面临保卫净息差的压力。
01
净息差收窄拖累营收
1月24日,市场预期已久的降准降息政策终于落地。央行行长潘功胜当天在北京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时宣布,自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同时,自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市场分析认为,开年全面降准落地,结合此前四轮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将有利于缓解2024年内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不过,此次全面降准伴随着结构性信贷利率下调,倘若负债端利率没有实质性下降的话,银行依旧面临贷款、存款两端定价挤压的局面。
净息差作为金融机构的关键指标之一,衡量的是某时期内银行的生息资产赚取净利息收入的能力。2020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商业银行净息差拉开下行之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已达到历史最低值。
净息差持续收窄是银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不过厦门银行的净息差下滑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财报显示,2017-2022年,该行的净息差由2.05%下降到了1.53%,到2023年三季度末进一步下滑至1.2%,在17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在末尾。相比之下,同一层级的宁波银行净息差为1.89%,苏州银行为1.71%、杭州银行为1.41%。
净息差持续收窄压力下,厦门银行业绩增速明显乏力。营收在2020年上市首年创出23.2%的增速后便大幅回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21年和2022年营收增速分别为-4.32%、10.9%,2023年前三季度,厦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2.93亿元,同比下降3.52%,成为17家上市城商行中营收负增长6家之一。
疲软的业绩增速,又带崩了公司股价。自2020年10月上市以来,厦门银行股价持续下跌,从上市初期13.8元的高点下跌到目前5元左右,跌幅将近60%,市值也蒸发近200亿元,并两度触发股价稳定方案。
02
净息差或将持续承压
厦门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或在于其信贷结构相关。一直以来,房地产贷款在厦门银行总贷款中占比偏高。在2022年9月末,厦门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一度达到430.46亿元,占全行人民币贷款总额的25.08%,超出中资小型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要求2.58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92.41亿元,占全行人民币贷款总额的17.03%。
由于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厦门银行在当年11月申请可转债时,证监会曾要求该行说明房地产贷款金额占比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并说明是否存在经营恶化、债务逾期等,是否存在重大经营风险。
彼时,厦门银行认为,公司房地产贷款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所在区域房地产市场较为活跃,带动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导致房地产贷款金额占比相对较高,具有合理性。
不过,房地产占比过高对该行的经营确实带来不小的影响。近年来,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压力下,各地陆续出台房地产支持政策,金融机构则配合首付降低、利率优惠等让利、便利施策。
个人房贷利率是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基础,组合加点或减点两部分组成的,也就是说房贷利率的高低受LPR涨跌的影响。而自2022年以来,五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累计下调45个基点;2023年中,五年期以上LPR从4.3%下降至4.2%。
与此同时,2023年8月末,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细则颁布,利率高于所在城市首套房贷利率政策下限的存量首套房贷均符合调整资格。
存量房贷迎来重新定价,银行息差继续承压。而当下,LPR仍有下降空间,预计房贷利率依然处于下降通道。2024年开年首个工作日,房贷利率便继续下调10基点。据贝壳研究院监测显示,2024年1月中国百城首套主流房贷利率平均为3.84%,较上月降低2个基点,二、三线城市首套房贷利率均已进入“3时代”,其中部分城市实施阶段性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政策。
在房贷利率持续下行压力下,银行纷纷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以量补价”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即加大信贷投放、做大生息资产规模以缓解息差收窄对营收造成的压力。
厦门银行在近期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提到,2024年,该行将保持贷款稳步增长的同时,逐步优化调整贷款的结构,主要投向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财报显示,目前经营贷已经成为厦门银行零售贷款的主力,占零售贷款比重从2020年的不足40%增加到了2023年上半年的57.61%,个人按揭占比则由47.82%降至32.7%。不过,加大对普惠金融投放也使得业务利率不断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仅为4.15%,进而拉低了整体零售收益率。而且“以量补价”在增加“生息资产”的同时也增加了“加权风险资产”,进而可能拉低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内容来源|华博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