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就在这里炼出北京首罐煤气_风闻
艾君-作家、民俗学家-文化学者、作家、民俗学家艾君1小时前
凝望着眼前这片已荒凉多年的工厂……唯见那高耸入云的烟囱而今依然矗立着,那环环相扣的炼焦炉已挂满尘埃,那高大而巍峨的冷却塔似不失当年风采,那宽敞的厂房、车间、更衣室里还挂着已破落不堪往日职工用过的水壶、工作服和安全帽……这里的一切,似乎在叙说着其昨日曾有过的火热和辉煌……
当年就在这里炼出供应了北京首罐煤气
—节选《探访北京工业焦化文化的遗迹》一文
作者/艾君
有种精神,在华夏大地传颂数千年,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则不匮的劳动精神;
有种文化,在燕京大地延续数十年,那是首都工人阶级不怕吃苦、建设北京的工业文化。
从东四环沿着化工路向东南走去,到了垡头东,会远远看见路东北侧那些高耸入云的烟筒,似乎在向后人述说着它昔日的辉煌和曾肩负着首都北京供气的神圣使命……
凝望着眼前这片已荒凉多年的工厂……
(图荒芜的厂房 aijun摄)
唯见那高耸入云的烟囱而今依然矗立着,
那环环相扣的炼焦炉已挂满尘埃,
那高大而巍峨的冷却塔似不失当年风采,
那宽敞的厂房、车间、更衣室里还挂着已破落不堪往日职工用过的水壶、工作服和安全帽……
这里的一切,
似乎在叙说着其昨日曾有过的火热和辉煌,
在述说着它昨日的辉煌和曾肩负着首都北京供气的神圣使命……
提起北京炼焦化学厂,老北京人来讲习惯称其为“焦化厂”,在记忆深处有着许多割舍不掉的情节……
留痕的记忆
五一前夕,当笔者艾君再次走进北京东南郊准备改造中的“北京东郊工业(原北京焦化厂)遗址公园”时,已看不到昔日工厂川流不息的拉罐车流和往如穿梭工人人潮,看不到那高高的、长长的红砖围墙,也听不到往日机器的轰鸣声……
凝望着眼前这片已荒凉多年的工厂……
唯见那高耸入云的烟囱而今依然矗立着,那环环相扣的炼焦炉已挂满尘埃,那高大而巍峨的冷却塔似不失当年风采,那宽敞的厂房、车间、更衣室里还挂着已破落不堪往日职工用过的水壶、工作服和安全帽……
(图荒芜的厂房 aijun摄)
这里的一切,似乎在叙说着其昨日曾有过的火热和辉煌, 在述说着它昨日的辉煌和曾肩负着首都北京供气的神圣使命……
北京炼焦化学厂,对老北京人来讲习惯称其为“焦化厂”,在记忆深处有着许多割舍不掉的情节。它头顶一连串光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工程、中国最大炼焦化学厂、首都主要能源供给基地……它的存在,为改变千家万户生活立下不朽功勋。六十四年前,它的建成,第一次将人工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市区,“三大一海”(大会堂、大使馆、大饭店,中南海)等重要单位成为了第一批煤气用户;它的存在,逐渐让老北京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上煤气,结束北京没有煤气的历史。
(图昔日的大门 来自网络)
曾记得,十七八年前,这里没有二环内四合院的静谧,也没有老城区的热闹繁华,更没有市内霓虹灯的夺目………然而,就是这片荒郊野外,却留下了新中国北京工业飞速发展的印记……2006年,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它光荣关闭停产……
而今,它作为北京的工业符号,引来了人们在“工业遗产”层面的更多关注和回忆—
那么,当年北京为何要在东南郊区的垡头建设一个全国最大的炼焦厂呢?这有着它的历史根源—
燃烧的岁月
有人形象比喻说,“1958年北焦为首都环保而建,2006年北焦又因首都环保而停。”这或许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进程的历史文化缩影……
解放前的北京,是个封建消费城市,缺乏工业基础。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3月17日《人民日报》社论《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中指出,“怎样才能把城市工作做好?怎样才能使城市起领导乡村的作用?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中共北平市委遵照中央指示,努力恢复发展生产,贯彻“把北京由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的方针,依靠工人群众接管了石景山钢铁厂等多家官僚资本企业,从此北京工业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改名北京。从1950年5月31日起,北京先后在几个区作为试点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解决了各区人民急需解决的福利问题。随着社会逐步稳定,首都提出“为中央、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三为”市政建设方针。1953年6月15日随着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北京市加速推进“一化三改”,提出北京“应当也必须是一个大工业的城市”。1953年9月北京市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而迎来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根据1953年北京《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中记载,在城市功能分区方面提出“在东部、南部、西部及东北部等发展相应的工业区。”又据《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1954—1957年)》中记载,“一五”时期,在东北郊工业区和东郊工业区新建了一批工业项目,北京逐渐形成完整的工业布局。1958年5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在《关于北京市工业发展问题向中央的报告》提出,“争取在十年内根本改变首都工业的落后面貌,赶上天津”。1958年8月根据中央作出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北京市城市布局上强调“分散集团式”布局,提出在广大郊区发展工业的思想。北京市“二五”计划期间提出七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其中有一个重点是“发展综合利用煤的工业”。根据《北京市1958—1962年城市建设纲要》中记载,“在东南郊垡头建设一个化学工业区。”伴随着北京郊区工业建设掀起高潮,东南郊开始新建煤炭炼焦化学厂,这就是后来北京人熟悉的“北京焦化厂”。
**对于北京“二五”计划期间为何把“发展综合利用煤的工业”放在首位,并提出在垡头建设一个煤炭炼焦化学工业区呢?**笔者艾君在阅读一些资料分析认为,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贯彻了当时如何“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再到“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方针和北京“必须是一个大工业的城市”的战略思路;二是为“巩固工农联盟”,“从现状出发,选定和扩大工业区”,以改善城市的经济地位;三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减少能源浪费,因为旧中国的北京,市民燃料主要是煤和柴,结构单一,不仅废物处理困难,也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能源浪费也巨大。
(图昔日的焦化厂 来自网络)
我们从1957年5月25日《北京日报》一篇《推广烧蜂窝煤》的文章中可见端倪。文章说,烧煤球还费劈柴,全市一年耗用的劈柴就要两亿多斤,而且多从远地运来,成本很高。烧煤煤渣多,不利于城市环境卫生。当时,北京城一年百余万立方米的垃圾,煤渣就占了60%多。再看看1958年3月24日《北京日报》发表的一篇《全市有十多万户烧蜂窝煤》的文章。由此可见,解决城市环境卫生,一直是中央和北京市领导极为重视的民生和城市建设问题。也许正基于以上几点,1958年,北京市借势为民,为彻底解决城市民生和环境问题,兴建一座煤炭炼焦化学工厂,既顺应当时“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和北京建设“大工业的城市”的思路,也通过煤的气化,降低污染,达到能源综合利用、节省燃料的目的。可见,当时在北京建设全国最大的炼焦厂,以生产人工煤气供给城市清洁燃料成为当务之急。
(1957年的北京日报)
据史料记载,对选址问题,根据中央决定的北京“工业不可太集中”的战略方针,选择在东南郊新建炼焦化学厂也就顺势而为之。其实,早在1956年初北京市宣告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后,对北京市工业发展定位问题市委就有过讨论。据李扬教授2020年发在《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第4期上的《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的决策与实践》一文记述,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在10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上就指出,“北京当然要搞工业,但现在不适于过多、太集中……”而对于具体的工业布局,彭真认为:“东郊作为北京主要工业区是合适的,因为东郊已有一部分工业基础,又在主要风向西北风的下风,有通惠河作为水运及排水系统,有现成的铁路、公路交通线,而且向东有发展余地。”彭真分析说,“西北郊在风向的上风,如建设工业区将妨害本市环境卫生,往西是山区,无发展余地,而且破坏了风景游览及文教区的环境,不适合发展工业……北郊部分仍在上风,不适合建设工业区。”可见,当时在东郊工业区的适度发展成为可行性方案。
(图研究工作的焦化工人 来自网络)
从1958年起,北京东郊工业建设掀起了新高潮。据统计,通惠河两岸工业区原有工厂44个,1958年新建15个工厂,其中包括塑料厂(化工二厂)、电机厂、轴承厂、第二制药厂、小氮肥厂等化学和机械的基本工业。同一时间,东南郊开始新建炼焦化学厂,同时新建电解铝厂和轮胎厂,以逐步形成“东南郊化学工业区”的工业发展布局。
历史的辉煌
“炼焦化学厂竣工了!”“北京市民要换气了!”……
1959年国庆节前夕,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工程、中国最大炼焦化学厂竣工的消息,通过电台刹那间传遍大江南北,烧了几辈子柴火或煤的北京市民将逐渐用上煤气,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喜悦心情难以言表。
经过一个多月试生产,1959年11月18日焦化厂开始投产,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炼焦炉也推出了第一炉焦炭,第一次将人工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市区的“三大一海”(即,大会堂、大使馆、大饭店,中南海)等重要单位,成为第一批煤气用户。从此,北京结束没有煤气的历史。
(图荒芜的厂房 aijun摄)
当年,北京炼焦化学厂是在一片低洼地建厂的。那片地段,下雨时会被水淹,旱时地面会干得裂缝。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这里地势属华北大平原中北京城海拔最低点,可见,当时建厂时的艰辛。可是,就是这样一片涝洼旱地,光荣的首都建设工人发扬了中国工人阶级勇于吃苦、不怕困难、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走在高潮的最前面,用短短一年多时间,一座当时现代化炼焦化学厂矗立在东南郊区。
(图为昔日工人们在工作 来自网络)
十六年前,首任厂长李霄路老人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回忆说,当年推出第一炉焦炭时他坐在焦炉前,看着通红的焦炭从炉子里出来,到熄焦车上,再进入熄焦塔、晒焦台、分焦车间,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老人望着墙上挂着的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视察焦化厂照片自豪地说,“从1959年11月18日第一座焦炉投产后,让首都彻底摘掉了燃料结构落后的帽子,为改善首都环境作出了贡献。”
据悉,投产初期,因焦炉少,煤气只是输送到城内重要单位。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焦化厂陆续又建三座新焦炉,日供城市煤气可达80万立方米。很多工厂和数十万户家庭用上煤气。与此同时,煤气的生产也促进了北京供热管网的建设,首都大气环境也随之改善。
老北京人都知道,用煤气的年代,焦化厂因煤气而驰名,也因煤气承担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经过不断扩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共建有6台焦炉、20台煤气发生炉、1座任丘天然气进京门站,供应北京几十万户居民、几千个机关、单位和几十个工厂的生活、生产用气,取代了北京上百万个小煤球炉、小蜂窝煤炉。煤气成为那时北京清洁方便燃料。有了煤气,用上了,就不能断气,这是社会责任。几十年来,这里的几代干部、职工心里头都明白:民生无小事,纵有天大困难,必须保证首都煤气生产和供应,不让市民无气可用。
从焦化厂用煤量我们可见一斑。焦化厂日耗煤炭8千余吨,仅火车运煤每天就需160多车皮。为保证稳定供煤渠道和煤炭货源,厂里供应采购人员,几乎跑遍了全国大中型煤矿。煤气生产是危险行业,工序长,环节多,处处易燃易爆,领导们每天都要深入生产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不敢耽误。为确保一日三餐时间的用气高峰不出问题,各生产调度人员时刻密切注视储量和压力的变化,不敢有一点闪失。一到冬季,从洗煤厂运来的煤炭,在火车里就冻成了大冰坨,解冻室能力小,焦化厂干部和职工发扬工人阶级敢于拼搏的精神,用大锤砸开冰坨,年复一年,直到后来解冻室扩建才解决。这就是首都工人阶级讲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首台炼焦炉推出了第一炉焦炭到停产搬迁转型,历经数十年已发展,共为首都输送商品煤气148亿立方米,替代燃煤2000多万吨。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进程中,焦化厂也发展成为国内最大商品焦炭供应和出口基地,年产焦炭2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7%,焦炭也曾出口至欧洲、北美、南美,出口量占全国6.9%,同时还生产30多种其它化工产品。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它真正见证了首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图工人拍照留念 来自网络)
“7月15日上午10点,随着最后一炉焦炭缓缓出炉,1959年投产、历经47载风雨未停工一天的北京炼焦化学厂拉开了关停的序幕……”这是2006年7月中旬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的一则消息。
停产关闭,对几千名“北焦人”来说,有着说不出的滋味,而对首都市民来讲,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节……
(图荒芜的厂房 aijun摄)
(图厂房周围环境 aijun摄)
而今,根据遗址公园整体规划,园区内以“一轴一环、多点多脉”作为规划结构。“一轴”即为工业历史展示轴,最大程度地展现历史原貌,以厂区工业流水线为痕迹,形成特色的工业旧址游览环线;“多点”则围绕园区内特色工业旧址展开具有不同功能属性的景观空间;“多脉”为链接旧址公园与城市、历史与现代的绿色渗透景观脉络。焦化厂地块将打造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区、区域性的商业中心、特色鲜明的工业遗址公园。(作者系社会学者、民俗学家、北京市职工文学艺术促进会副会长,2022年4月25日初稿于北京。节选自[1]艾君.探访北京工业文化的遗迹——北焦文化[J].工会博览,2022(15):36-39.一文,后续内容:北京奥运,为何要关停北京炼焦化学厂呢?北京炼焦化学厂是怎样被进行工业遗产文化的保护呢? “一轴一环、多点多脉”保护结构是怎样提出的呢?它留下了新中国化学工业文化怎样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