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这位大哥可惜就可惜在没想通有一些人二十五想通的事情_风闻
梅华龙-北京大学西亚系助理教授-23分钟前
我没听说过事件的主角(患癌去世的美国大学的中年中国助理教授和他同样有博士学位的中国妻子),不过确实到最后挺让人同情的。年过不惑、时日无多之时,还觉得当面叫好的人背后不会捅刀?还没明白美国建立(世人模仿)的学术体制本质上是什么吗?
本质上就是一个制度化的熟人社会,表面标准化和制度化的主观判断集合,再加上利益交换。
他判断拒稿的评审人知道他患癌,真说不定啊。你马上就死了,我没必要帮你。我第一次让你改,是为了有可能看到你想法观点的全貌,你死了之后都可以变成我的啊。我如果一开始就拒了,只能抄百分之七十。现在可以抄百分之九十,我自己再加百分之十就是我的了。我甚至可以在引用时把你写成“私下交流”,然后哭哭啼啼地纪念你一下。
某佛确实有过一位新加坡南亚裔学者,先拿到患癌诊断书,然后马上长聘考核就没过(专著论文应有尽有)。发生了什么,就看我们是以最大的善意还是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某些人了。
美式学术体制从招生应聘到发表出版考核,各方面都像极了一个帮会主导的江湖。比企业和机关受到的监督和限制都少太多了。你要监督,那就是“读书人的事情你们懂么”。虽然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依附于捐赠人出资人,但这种体制可以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个人权力的快乐,所以很有一些人喜欢借鉴这种体系。
作者说的需要tough,其实发表和拒信都无所谓,本质原因是没有稳定工作带来的居无定所。你是中年人,但要过二十来岁刚毕业的人的生活,而且你的可塑性几乎为零。这些人被管得服服帖帖的,很正常。不服服帖帖,你们想写什么写什么,想发哪里发哪里,西方言论霸权就不好维护了。移植到别的国家,内核也没变。
你说的别人不爱听,那期刊就不发你。专著就只能送到半商业出版社。到时候考核时就说是因为“水平”所以不行。左翼犹太学者芬克尔斯坦教授不就是被这么搞下来的。但是,在加沙研究方面,在仗义执言方面,在社会价值方面,藤校那些中东研究教授加在一起,也没有人家的积极作用大。
不说什么大是大非问题,单说这个tough,我觉得真想tough不是看拒信,而是看你有没有一个能让自己完全跳出来的途径和目的地。这位大哥如果回到浙江老家,看看小时候的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看看自己种地上班做生意的中学老友,兴许也能不患癌症。
他妻子抱怨他不顾家不管孩子其实是对的,这是为他好。不论男女,一门心思扑到一个百分之七八十靠主观和人际关系的工作领域,那跟全职炒股乃至全职买彩票没区别,心态能正常么。管管孩子做做饭,出去跟老朋友踢踢球喝喝酒,看着熟悉的天空,感悟一句“原来我只是个兼职买彩票的而已,那么认真干什么”,产出少也可以有个理由。
最起码,当老师应该为了学生。买彩票之余你本该有本职工作。
四十不惑,这位大哥可惜就可惜在没想通有一些人二十五想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