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实现工业化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_风闻
郭满天-经济史、产业史、技术史58分钟前
二战后至今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只有中国和韩国。
如果考虑人口规模上亿的国家,那么只有中国一个国家?
墨西哥、巴西、印度等人口大国的国际条件远远优于中国,为什么会陷于中等收入陷阱而印度甚至都未能走出普遍贫困的泥潭?
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成就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中国自己摸索出了工业化的方法!
在中国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道路的内核。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第一代国家领导人革命经验的总结,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他们通过流血牺牲解决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问题,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更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什么实现工业化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们将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产能和技术。
只有独立自主掌握了技术,才有能力根据自身的需求扩大产能
2022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10亿吨,庞大的钢铁产量是支撑中国住房、公路、高铁、港口等一系列设施的材料需求。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的粗钢产量不到16万吨。
从16万吨到10亿吨,这中间巨大的产能增长主要是中国自主建设的!
清末的洋务运动耗费巨资引进技术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工业企业,但是洋务运动的作用很有限,最后还是失败了。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洋务运动建立的企业为什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
洋务运动建立的企业产能有限是重要原因之一。
以钢铁工业为例,清政府前后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建成了汉冶萍公司,当时是亚洲第一雄厂。
汉冶萍公司的钢铁产能有多大呢?
汉阳铁厂经过两期建设一共建成了4座高炉:1号和2号高炉的日产量为100吨,3号和4号的日产量为250吨。
汉冶萍公司的生铁产量在1910年首次突破了10万吨,生铁产量最高曾接近20万吨。
后来由于经营问题在1925年停炉,抗战时期这些高炉都被拆除。
清末的洋务运动有一定的成就,但仅仅是有一定的成就而已。
洋务运动建立的这些企业的产能太小,这些企业既不能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防安全需求,又不能普遍改善人民的生活。
汉阳铁厂最高的年产量不超过20万吨,而早在1900年美国的生铁产量就达到了1400万吨,英国和德国的生铁产量也接近1000万吨的规模。
中国的钢铁工业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也远远不如日本!
中国第一家现代钢铁企业——汉阳铁厂的建成早于日本八幡制铁所,1900年日本的生铁产量仅有2.1万吨。
但是日本的工业化是持续进行的,特别是甲午战争获得巨额赔款更是加快了日本的工业化速度,到1930年日本的生铁产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吨,大幅领先于中国。
1930年,美国的生铁产量达到3200万吨,欧洲的德法两国的产量也达到了1000万吨左右,钢铁产量远超其它国家。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合成氨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合成氨的发展属于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156项工程中苏联援建三个氮肥厂合成氨的总产能是15.6万吨。
这点产能是远远不够的,此后在七十年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又陆续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几十个大氮肥项目。
“四三计划”引进了13个大化肥项目,建成的合成氨总产能是390万吨。
“七八计划”继续引进了4个大化肥项目,建成的合成氨总产能是120万吨。
但是引进项目建成的这点产能相对中国来讲还是远远不够!
1990年中国的合成氨产量在2000万吨左右,这些引进项目的占比不过四分之一。
80年代,以苏联技术建成的中型氮肥厂的总产量占比为20%左右,引进大化肥项目的产量占比在30%左右,剩下一半的产量来自小氮肥厂。
中国能够解决合成氨和氮肥的供应问题,最终依靠的是国内掌握大型合成氨技术后批量建成的大化肥厂!
中国的合成氨产量在2015年前后达到最高的近6000万吨的水平,主要依靠的还是自己掌握技术后建设的大型氮肥厂!
为什么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如果自己不掌握技术,我们就无法建设如此多的产能来满足需求。
全部靠引进、购买可不可以?事实证明了全部购买的成本太高,中国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只有独立自主掌握了技术,才有能力持续开发新技术
技术是一直在进步的,当初引进的先进技术会变得落后,失去市场竞争力。
以钢铁工业为例,50年代苏联教给中国的是平炉炼钢和模铸技术,但氧气顶吹转炉和连铸技术发展到70年代已经成熟,用这种新工艺生产钢铁的成本要显著降低。
中国在60年代就完全掌握了苏联援助的技术,并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能力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厂,但是这些技术到了70年代已经十分落后了。
怎么办?
我们必须要掌握新技术,这样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七八计划”中规划的宝钢项目就是典型的产业技术升级项目,宝钢一期工程由新日铁总承包,技术上采用的基本都是70年代末期国际钢铁工业的先进技术。
宝钢的建设过程一波三折,中间经历了“下马”的风波。
但是从技术引进方式的角度看反而因祸得福。
原先宝钢的热连轧机和冷连扎机这些先进的成套设备都是全部从国外引进,在宝钢二期恢复建设时采取了“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方针,让本国的重型机械工业通过宝钢设备制造的机会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
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制造十分成功!
连铸机、热连轧机和冷连轧机这些重大技术装备都按时完成了制造,并且质量完全符合外国企业的质量标准。
国内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通过“联合设计、合作制造”逐步掌握了现代钢铁工业的先进装备的制造方法,为21世纪中国钢铁工业的大爆发奠定了技术和装备基础。
正是因为坚持对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才会更强调引进软件技术而不是直接购买成套设备。
直接购买成套设备只能解决一家企业的设备问题,不能解决整个行业的发展问题。
技术是一直在进步的,技术进步会诞生新的产品新的产业。
如果不掌握技术,那么就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无法开发出新产品。
交换机是固定电话网络的核心设备,扩大电话网覆盖率需要先进的交换机。
固定电话的交换从早期的人工交换,一直发展到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以及程控交换机。
程控交换机技术在70年代逐步成熟并开始大规模商用。
改革开放之处中国的固定电话渗透率极低,根本原因是缺少足够的电话交换设备,通信能力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了快速扩大中国固定电话网的容量,中国陆续从多个国家购买了程控交换机,因此也有了“七国八制”一说,意思就是我国的程控交换机来自七个国家有八种标准。
中国从比利时贝尔引进了程控交换机技术,并为中国电话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0年代以“巨大中华”为代表的国内自主品牌程控交换机崛起后,中国固定电话网的发展瓶颈才真正得到解决。
中国的固定电话普及率在90年代后开始快速上升,电话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内企业掌握了程控交换机技术。
中国在固定电话上的发展上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但在移动电话的普及上却相差不多。
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很早就进入了移动通信设备的研制,只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几年。
在4G和5G时代,中国后来居上,成功超过了西方国家。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企业掌握了移动通信技术,并且领先于西方发达国家。
掌握技术背后的精神内核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工业化的反面案例——印度!
印度是大国工业化的一个典型反面教材。
印度也接受了苏联大规模的技术援助,建设了钢铁厂、重型机械厂、重型电机厂、飞机制造厂等一系列现代工业基础产业部门。
但为什么印度的工业化速度远远不如中国?
根源在于印度没有掌握技术,在技术上一直依赖外国,不能自主发展。
以中印两国战斗机的发展为例。
中国和印度在60年代初期都从苏联引进了米格21的制造技术,米格21都曾经是中印两国的主力战斗机。
但是中印两国米格21战斗机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故事!
中国花费数十年时间吃透了米格21的技术,有能力改进米格21并在80年代大量出口这一型号的战斗机抢苏联的饭碗。
印度一直未能掌握米格21的技术,印度米格21的改进完全依靠苏联(俄罗斯),本国制造米格21的成本远高于直接从苏联的进口价格。
印度装备了上千架米格21战斗机,摔了几百架,跟印度本国制造技术不过关也有很大关系!
60年代引进米格21技术如此,90年代中印两国从俄罗斯引进苏27系列战斗机技术的结果也是如此。
印度的苏30MKI战斗机产量被俄罗斯卡得死死的,而且生产成本十分昂贵,产量根本没法满足印度空军的作战需求。
印度政府之所以花费天价从法国购买了阵风战斗机,根源在于苏30MKI的数量不足。
中国引进27系列战斗机技术后,很快就发展了国产化的歼11系列战斗机,此后又继续改进推出了歼16系列多用途战斗机。
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的经济数据虽然十分亮眼,但是印度的技术能力并未得到改变。
印度经济只有规模,没有技术基础。
印度对外贸易的制成品存在严重逆差,印度没有任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
为什么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工业化的精神内核!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
美国越来越严厉的制裁使得中国半导体工业直面生存危机,但我们不能失去信心,我们要继续努力奋斗。
中国的产业有很好的基础,历史上我们也有成功的发展经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最终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