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IDF在加沙之战中为何如此狼狈?_风闻
春天的晨风-1小时前
今天的IDF在加沙之战中为何如此狼狈?
——以军加沙作战计划中的一个巨大漏洞
2024-01-27
以色列国防军(IDF)陆军倾全军之力入侵加沙,这一仗已经打了三个多月。然而,这些曾经格外高傲的“上帝的选民”们却在这三个多月超过一百天的战斗中,最终铩羽归并脸面尽失。
看看由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ISW)绘制的目前双方对这个面积仅365 km2的加沙地带实际控制区域的地图,大致就能知道这段时间IDF算是白干了,还死了超过五百多人。其中在本月22日,经以军方正式“批准”公布的预备役阵亡数就高达21人(1)。同时哈马斯警察已重新上街,开始在部分已控地区重建当地的社会秩序了(2)!
【图一】IDF从加沙地带撤出的区域(3)
【图二】IDF在加沙的现行部署(4)
【图三】以军官方发布的截止今年1月22日的伤亡人数(5)
【图四】哈马斯警察上街恢复执勤
更为离奇的一件事则是:日前特拉维夫居然经过居间人阿联酋和埃及向哈马斯提出通过两个月的停战,换取10月27日被其“扣留”的平民人质的要求(6)。较之上个世纪历次对战阿拉伯联军,横扫中东的IDF前辈,这的确贻笑大方!太丢人了!
战争就是战争,在这里没有任何辩解的理由!
中国军人都应该记得,在改革开放后,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时所上的第一课,大概就是研究战争初期和现代局部战争。
1982年6月9日,以色列空军运用当时先进的电子战技术装备,在六分钟之内,以损失数架无人机的代价击毁叙军84架米格系列战机(叙军的报告是14:60)。同时,还彻底摧毁了叙军部署在黎巴嫩最主要的农业区贝卡谷地,经过十年、耗资20亿美元,由19个“萨姆-6”防空导弹连构建起来的大马士革防空网。
【图五】贝卡谷地空战中正在猎杀米格战机的F-15I战斗机
在现代空战史上,以色列空军在贝卡谷地创下的这个0:84的最新纪录,让我军看到了自身差距并找到了赶超的目标。而随后的海湾战争,更使我军在坚持积极防御战略前提下,明确了那个时代打赢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新的军事战略。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IDF表现得与他们的祖父辈如此大相径庭呢?个人认为,至少有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原因:
第一,现在的这些以色列军人全然没有了昔日前辈的精气神。
如果把当兵吃粮视作一项养家糊口的职业,只是一个挣钱谋生的工作的话,这是难以在高强度的残酷战争中取胜的。
我记得,经历过“小胡子”种族灭绝政策幸存下来的战后第一代犹太复国主义者,如同在一部电影中描写的那样,两船犹太难民才到这块巴勒斯坦土地,连枪都不会打就参加了当时的战斗。
在“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头扎绷带的沙龙将军指挥以军第45装甲师,穿越西奈半岛米拉通道渡过苏伊士运河,摧毁运河西岸埃军防空导弹阵地,直逼苏伊士城,包围埃军第三集团军的成功战例,更是让人难忘。
【图六】战时的阿里埃勒·沙龙(1928.02.26~2014.01.11日)
如果排除就巴以冲突的政治观点,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那时的以军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赞赏与借鉴的地方。反视今天那位在战场上躲在毛毯中瑟瑟发抖的以军士兵,真是天壤之别。尽管也许这只是个案,但也足以说明问题。
其实,在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中,志愿军之所以能够在朝鲜半岛“硬则”二战才结束不久正处于战后颠峰的美国军队,不是我们“头铁”而正是依靠这种“钢少气多”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这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屈服的“精气神”!
第二,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所养成的和平积弊,对以军国防与军队建设,尤其是部队战斗力潜移默化的侵蚀。
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在备战意识上逐渐松懈下来,进而消磨了作为军人的战斗意志;同时对军队建设于国家指导意识上的怠慢及失策。当然,这时的以色列还有一个起缘于内塔尼亚胡内阁司法改革引发的全国性内乱,这对以军官兵在意识上应该效忠怎样的政府所诱发的精神混乱。
在阅兵场上是很难培养出真正的战斗部队的。看看俄军每年出现在红场上的那两个近卫师,即全军装备最好、地位最显赫的近卫第2“塔曼”摩托化步兵师(塔曼师)和近卫第4“坎捷米罗夫卡”坦克师(坎捷米罗夫卡师),在“特别军事行动”中完全并不尽如人意的战场表现:在伊久姆地区,先期没有一点主动进攻精神而在面临包围时却惊慌失措、丢盔弃甲,跑得最快,这足以让人警醒!
因此,我军在新时期始终强调训战结合,将演习看作实战的训练指导思想,就是为了深入解决这样的“和平积弊”。从陆军朱日和基地建制旅对抗演习、空军“金头盔”自由空战评比,到目前的海空军对台岛的封控演训,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根本问题。
第三,以军现行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以哈马斯这样的非国家性的政治军事实体组织作为主要作战对象的街区治安战。
事实已经非常明显表明,IDF现行的装备、编制和战术,已经很难应对这种掌握了制造成本廉价的高爆炸性装备、战斗意志格外坚定、高度快速机动、战术异常灵活的军事组织的游击战性质的街垒作战。
从此前哈马斯发布的众多战斗视频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埋伏在残垣断壁中、手持火箭筒、由数人组成的抵抗组织战斗小组,通过地下交通网络,从侧面或背后不断袭击聚集在一起的众多以军士兵,或停在街区的“梅拉瓦”的场景。这说明了什么?
……
当然,原因远远不止只是这些。
不过,这三点应该是其中最基本与最关键的因素。
其实,在这次巴以冲突中,以色列现在似已即将渡过了是最困难也是最危险的时刻。在胡塞武装攻击途经曼德海峡的涉以及随后的美英商船,美国海军第5舰队包括“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于也门海岸穷于应付之际,如果黎巴嫩真主党在此刻倾全力直接进攻戈兰高地,如果伊朗辅之以导弹助攻的话,以色列恐怕就难以首尾相顾了!
因为,此时以军在此设防的规模不会超过一个旅。
为什么要从加沙撤军,个中奥秘不过于此。由此可见,这次以军入侵加沙的战役部署,其中情绪因素过大,根本就缺乏战略谋定。此前IDF的及时回防,也算是补上了作战计划中一个巨大的漏洞。
对特拉维夫而言,幸好在这些反以武装力量素来存在独立特行、各自为战这样的传统行为特征,……
初稿写于2024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