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体制经济多牛逼:占10%的群体买下三分之一个县城不在话下!_风闻
中国人的上帝就是自己-数据显示:我是天才的可能性是99.74%01-29 17:51
我同学大学毕业后,就考入了体制内,两年后父母就给他买了套房,三年后结婚,找的对象也名下有套房,刚结婚就成了家里有两套房,两辆车的主。
而他的同事们几乎就没几个还没买房的,有的不仅有几套房,还有门面,甚至还用家人名义开了餐馆,超市,茶店等,有的还用自己的房子开起了旅馆。
以为在县城体制内混日子的人都很平淡,其实细看之下,他们才是一个县城的消费主力,也是县城房子的坚定持有者,他们本来就不简单!
比如,不仅有几套房的大有人在,好的学区旁就是一个个体制内小区,或者叫新型机关大院,而能上县城最好的幼儿园,几乎都是这些人的子女,当然县城好点小学成绩好的学生,一大半来自于公职家庭的孩子。
这些体制内群体因工作稳定,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县城楼房市场的绝对主力,如果没有他们撑着,小县城的房价还可以降一大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商品楼盘无人问津!
而得益于房子起的支撑,县城的几家有点知名度的餐饮,也或多或少靠这个群体撑着,有时候是来招待谁吃上一顿,有时候是他们相互联系吃了一顿,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来找他们帮忙的请他们吃顿,一个大的餐饮店要是失去了他们的支持,业绩减半不为过,甚至经营下去都困难。
而每一家火爆的酒楼都会有隔音很好的包房,这是谈事情的好去处,酒喝几杯,事情就可以谈了,有时候谈的是家长里短,有时候谈的是几百万的项目,有时候又只是个顺水人情。
而县里的几个特殊的打印店也个个不简单,平淡的装修,却有着很好的利润,他们也依托圈子的各种宣传而生,这些不能马上变现的收益却绝不会少,而想承接这笔业务,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到。
县城任何高大上的经济一定会和这样群体扯上关系,没有他们的保驾护航,什么都做不起,甚至还在萌芽阶段就会找到不可靠因素而停摆,而一旦和其扯上关系,就会事情本身变的好办,但利益错综复杂。
所以大多数县城普遍很难产生那些很强的实体企业,有些过的还不错的企业也是因为识趣,懂事,而且接的到不一般的相关项目,而能赚到不少,不过利润虽高,真正抽水后的利润就不得而知了。
前几年搞得风生水起的县城房地产,因不缺需求者,所以涌现了外来大的开发商和本土开发商互博,进一步推高可房子的价格,营造了几年稀缺性,没几年就变味了。
外来的有城建优势,利润可控,而本土有利益关联,成本虽高但资源丰富也蛮有竞争力,不过短短几年,那些本土开发商就识趣的转行了,有些转的很彻底,甚至都看不到他们存在的痕迹,只是他们建的小区房依然是很好的地段,住在不少圈内人的家庭。
总之,没有产业的县城,方方面面都被体制经济影响,依赖这个群体,也靠这个群体赚钱,最明显的还是房子,他们很有可能买下了一个县城三分之一的商品房,他们真的有这个实力!
头条来源:夜观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