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茅以升为何说大话?_风闻
虎落平阳-昨天 01:32
【虎落平阳按语】“灵哥拍房”发布短视频——杭州钱江三桥要拆了,历经30年,扛不住车轮的碾压。记得2011年7月15日发生在杭州的钱江三桥南引桥坍塌事故,将主桥承建方而非引桥承建方的湖南路桥建设集团公司拖入舆论的泥淖,成为众矢之的(风暴眼中的湖南路桥 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sina.com.cn)。老朽就此于7月21日写了一篇文章——《.茅以升为何说大话?》,现在看来此文实在偏激,这只要看一看南京长江大桥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坚如磐石,就可推知钱江三桥实在是个例而已!
茅以升为何说大话?
金新
茅以升的出名与钱江大桥应该有一定关系。盖因1937年9月26日建成的这座桥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双层桁架梁桥,他为总设计师。
在钱江三桥1997年1月28日建成通车后两次大修,小修不断,直至2011年7月15日凌晨发生塌陷事故的背景下,人们回眸屹立风雨74载的钱江大桥或曰钱江一桥,不禁感慨万千。
当然,钱江大桥也修过,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确切地讲1937年12月23日为阻挡日本侵略军特意炸断的。茅先生曾吟诗道:“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茅公之于桥绝非等闲之辈。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被称为“茅氏定律”,且荣获美国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定律”是为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诸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
能“定律”的人语言一定很严谨,注重科学性,远离政治说教。
遗憾的是,“茅氏定律”者还有人格的另一面。
《中国石拱桥》是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的,给学生上过不下十次。不知何故,这篇说明文似乎具有两个语言“信号”系统——
科学“信号”系统:在介绍时说“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修建于公元605元年“左右”,由于考证,该约略就约略,模糊是为了精确;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因为实证,该精确就精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政治“信号”系统:在评论时高调道:“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说明文意在抓住或外部特征或内部特征进行科学说明,最忌政治说教。
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不是一位自然科学家需要论证和能够论证的。
茅以升的政治说教实在是画蛇添足抑或狗尾续貂。
历史是公正的。千年之赵州桥与卢沟桥坚如磐石,近百年之钱江一桥安然无恙;仅仅十余年之钱江三桥居然危如累卵。
当然,据此便说封建或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优越”于眼下社会主义时代,那是昏话;可批评茅以升说大话应该是实事求是的。
问题是,这是茅科学家的本意吗?
《中国石拱桥》一文刊登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是时大跃进虽停止,但浮夸、弄虚作假之余毒仍未止。在科学充其量是政治的附庸的环境里,坚持科学精神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一个“宏观”上如此熟悉中国桥梁史,撰写了《桥话》《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科普文章,“微观”上了如指掌于赵州桥与卢沟桥的桥梁专家,说大话想来是情有可原的。
难怪连具有几分媚骨的郭沫若在粉碎“四人帮“后都会由衷放声呼唤:“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危如累卵”出自《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作为桥是可怕的。这几天上下班开车必经钱江三桥的人为了安全起见大多破财绕道。
更可怕的是,“桥”极有可能是一个社会的透视窗口。
网上流传着《十年前湖南路桥公司一副总对我说:桥迟早要造垮》一文,作者作为政府小公务员与湖南路桥公司一副总合作过一座横跨湘鄂两省的桥,他在注册博客中公开声明“对其真实性负全部责任”。
该副总将“桥迟早要造垮”的原因归结为“转包”——
“拿到合同的人,都是‘领导的人’,这些人拿到合同后,无一例外是立即进行转让,当年转让费的行规是8—10%,也就是说,拿到一个标段合同的人,立马可成为千成富翁,那个年代的一千万,比今天的一个亿要牛得多。”
而博文则精辟指出:“早前的中国政府,曾一再治理过工程转包问题。现在根本不提了,他们清楚地知道:只要体制不变,不要说中国政府,就是日本政府、美国政府也无力改变这一问题。”
“屋漏偏逢连夜雨”,有消息披露:华夏大地短短10天内就有4座大桥相继发生事故,除了通车14年的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落外,“7月11日,建于1997年的江苏盐城通榆河桥坍塌;14日,建成不到12年的当地标志性工程武夷山公馆大桥倒塌;19日,北京怀柔区一座桥也也突然垮塌。”
据说,当年钱江大桥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个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 (“五行缺火”取于“钱塘江桥”四字之形)欲征下联,无人应对。
嗣后有人应对云:“烟柳湖堤,众口烁金”。细加斟酌,前句偏旁对、结构对,但与后句似不相关。
今天与时俱进来看,“众口烁金”倒是上乘之后句。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有语:“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金玉良言啊!
匆匆于2011年7曰21日18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