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渴望发展制造业,千万劳动力却回流农村,美媒:这是灾难性的
(观察者网讯)
“印度希望制造业蓬勃发展,劳动力却涌回农村”,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5日以此为题报道称,尽管印度政府正鼓励在制造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近几年却仍有数千万的劳工回流农村,各地工厂面临招工难。有专家警告,这或对印度的经济结构发展造成“灾难性”影响。
报道称,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突然封控让印度大批劳动者从城市涌回农村地区。与此同时,印度继续推行一项覆盖8亿人的粮食福利计划,每月向受封控影响的民众提供5公斤大米或小麦,进一步促使部分劳动人口留在农村。随着2024年初全国大选的临近,印度政府去年11月宣布将该计划再延长五年。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过去四年里,印度的农业劳动者数量增加了约6000万人。《华尔街日报》称,许多人原本以为这只会是印度迈向工业化国家过程中一个很容易逆转的“小插曲”,但即使是在去年印度大部分地区已经摆脱疫情影响以后,印度农业就业人口仍增加了1300万。
“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重返农业,这是灾难性的。”发展经济学家、英国巴斯大学客座教授桑托什·梅赫罗特拉(Santosh Mehrotra)说,“这是我们经济中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的倒退。”
根据梅赫罗特拉对政府就业数据的分析,自2019年以来,印度农业劳动力不断增加。其计算显示,印度农业就业人口在2005年左右开始下降,到2019年初降至最低点,为略低于2亿人。此后,印度农业就业人口飙升至超过2.6亿,与20年前印度农业就业高峰期的农业劳动者数量相差无几。
报道称,与此同时,印度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却没什么变化,工厂很难招到人。根据梅赫罗特拉的计算,大约在同一时期,城市就业人数减少了近900万。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0日,印度孟加拉邦,碾米厂工人晾晒稻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报道举例,在印度中部城市印多尔一个拥有约1000家工厂的工业中心,铸造和机械加工企业Porwal Auto Components的董事总经理德文德拉·贾殷(Devendra Jain)表示,疫情暴发前该公司曾有约1000名焊接工、喷漆工和其他熟练工人,但如今只剩下约700名工人,难以完成订单,其上流供应商也面临类似问题。
在印度北部靠近首都的哈里亚纳邦,商人马赫什·卡特里(Mahesh Khatri)每月也难以完成1万个纸板箱和胶带的订单,因为他手下的工人从55名减少到了38名。卡特里为工人们提供免费住宿,但没有为招工起到什么作用。
贾殷认为,他的公司几乎找不到工人是因为工人在家乡可以领到更多福利。卡特里则直言:“比起在城里受穷,(工人)他们更愿意在村里受穷。”
《华尔街日报》指出,大城市农民工的不满情绪多年来一直在累积,因为缓慢的就业增长抑制了工资水平,同时住房和食品成本却在上涨。在较贫穷邦的小型工厂工作的工人表示,他们每月能拿到大约1万至1.2万卢比(约853至1024元人民币)。在农村,一些人表示他们的收入与此相近。
现年35岁的迪帕克·波尔沃尔(Deepak Porwal)在2020年疫情封控期间回到了位于印度中部中央邦的家乡,他说他曾多次尝试在城市里找工作,但没有找到任何能赚更多钱的工作。现在,他一边种大豆,一边兼职做保险代理人,每月总共能挣大约1.2万卢比。
“许多工厂和公司仍然关闭,那些重新开张的工厂和公司给出的工资还不到三年前的一半。”波尔沃尔说,“我们几乎没钱往老家寄回任何东西。为了挣一点小钱而远离家人和村子,这有什么意义吗?”
“在印度GDP增长率超过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下,印度将要走的发展道路却与许多经济学家原本预期的截然相反。”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制造业在印度GDP中的占比已从20年前的约17%降至2022年的13%。印度目前总计有6500万个制造业岗位,这与莫迪首次当选总理不久前相比仅增加了500万个。
《华尔街日报》提到,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工厂的工业化进程曾帮助提升了数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刺激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并为消费者提供了廉价商品,令全世界都从中受益。但如今,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印度却似乎过早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
按照估算,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在去年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印度的人均GDP只有约2,400美元,还不如孟加拉国。报道警告,印度由此或面临着错失庞大劳动力红利的风险,而该国大量人口则在长期失业或就业不足的困境中艰难挣扎。“这也意味着,世界可能无法指望印度像中国那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