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承压下,宁波银行加码房地产、押宝消费贷
张志峰
1月16日,中庚基金披露了知名基金经理丘栋荣管理四季度对部分基金的重大调仓,尤其是中庚小盘价值和中庚价值灵动灵活配置,前十大重仓股都有6只新进个股,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其中,中庚小盘价值股票新进前十的个股为博众精工、安图生物、歌尔股份、艾迪药业、华统股份、长盈精密;中庚价值灵动新进个股为歌尔股份、宁波银行、凯因科技、上海瀚讯、水晶光电、华发股份。
之所以选中这些新进个股,丘栋荣的逻辑很简单:市场继续回落至低位,估值几乎处在历史最低水平,因此未来升值“空间巨大”。
毫无疑问,这些股票的共同点即,过去一年股价大幅回落,由于分处不同行业,原因自然也各不相同。
最令人感到诧异的当属宁波银行。
因为一般而言,银行股多为超级大盘,被认为波动性相对较小的板块,通常也都是跟随整体经济走势而动的。
而宁波银行一向是各大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头部”,为何被认为股价位于历史低点?
市值一年缩水近四成
日前,有财经博主梳理了2023年42家国内上市银行市值表现,得出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位居跌幅榜榜首的宁波银行,统计期内股价大幅下跌39.03%,比位列第二、三名的兰州银行和平安银行跌幅多了大约10个百分点。
事实上,即便在去年楼市下行、消费不振的大背景下,仍有一半上市银行的市值波动保持在10%以内,刚好21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三家国有大行的增长幅度依然保持在30%以上。
表格来源:唐龙文集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于2007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
截至2023年9月末,宁波银行总资产2.67万亿元,存款1.58万亿元,贷款1.27万亿元,绝对称得上“优等生”。
以总资产排序,宁波银行在城商行中仅次于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及上海银行;而以市值来看,更是早在2019年市值就突破了1500亿元,坐上“城商行一哥”宝座。
有资深投行人士向观察者网分析称,宁波银行之所以近年来市值快速回落,与其营收增速下滑,同时深度绑定楼市直接相关。
事实上这并非宁波银行一家所面临的困境,在过去十余年房地产带动整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房地产与银行早已完成深度捆绑。“房地产贷款比例在各大银行都是位列榜首的,土地财政衍生的大量地产债也是银行风险所在。同时,随着消费市场下滑,国民的储蓄热情居高不下,更有不少储户选择提前还清房贷等问题,导致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历史低位。”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这也是尽管央行等部门去年以来,一再出台政策放松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商业银行对房企合理合法放贷,房地产企业尤其是民营房企真正获得银行渠道融资的却寥寥无几,违约和躺平房企日渐增多的原因所在。
业绩下滑态势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宁波银行就是选择逆势加码房地产少数几家商业银行之一。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72.35亿元,同比增长5.4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49亿元,同比增长12.55%。
尽管增速环比上半年、同比上年均有所下降,但毕竟保持了增长势头,股价为何不涨反降?
而单看第三季度,宁波银行实现营收150.91亿元,同比减少了1.88%。环比来看,其营收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
回看过往,2018年—2021年,宁波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2021年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8%。
有财经人士分析称,一方面营收增速下滑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未来业绩风向标,其高增长“神话”已经被打破;另一方面,宁波银行净息差与净利差持续走低,且下降幅度不小,预示着企业未来业绩将面临更大压力。
或受业绩表现影响,浙商证券将宁波银行最高目标价下调17.19%至29.54元,招商证券在维持强烈推荐评级的同时,23年PB(市净率)目标估值从1.4倍下降至1.1倍,对应目标价29.08元/股,较2022年年报发布时下降21.7%。
三季报发布后,宁波银行股价下跌速度明显加快,PB跌破1倍,目前已下探至0.78倍。
逆势加码房地产
或许正是为了尽力挽救业绩下滑态势,宁波银行另一大争议是,选择逆势加码房地产业务来解燃眉之急。
中报显示,2023上半年宁波银行的房地产业对公贷款达960.8亿元,相较上年末增加14%,在城商行中位于首位,在全部42家上市银行中也排在前列。
索性这一领域目前的不良贷款率仅0.28%,风险暂未显现。
但相较其他银行而言,此举风险不言而喻。
以另一家深度绑定房地产行业的民生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6月末,民生银行的房地产业贷款为3818.2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7%。
其中,来自房地产的不良贷款就有195.98亿元,不良率由2020年末的0.69%迅速攀升至5.13%。
要知道,这还是民生银行早在风险爆发之初,就尽可能减少房地产领域贷款比例,且极力撇清与违约房企之间关系的结果。
2023年12月26日,民生银行还专门公开回应,其对恒大的授信业务均为房地产项目贷款,未涉及新能源汽车、金融投资等其他非房领域。同时还申明,其对恒大贷款风险暴露金额在总体贷款中占比较小,对公司的风险管理和经营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有其他银行先例在前,宁波银行依然我行我素选择逆势加码房地产,在行业看来,恐是一场高风险豪赌。
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除了地产业务之外,支撑宁波银行营收增长的另一大领域,便是消费贷。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2681.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9%,且远超其个人经营贷与个人住房贷款的总额,占个人贷款总规模的61%,占宁波银行所有贷款及垫款总额的23%。
这个数字背后,即近年来国内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属于宁波银行的一场“狂飙”:2017年,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还只有873亿,5年半的时间增加超过200%。
要知道,与“房贷”不同,消费贷兼具高风险与高营收的属性,
因此,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业务在保障企业营收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暗雷”也早已埋下。
财报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业务平均余额4088亿元,利息收入133亿元,平均利率6.53%——这个利率,比宁波银行的对公业务高了近50%。
相应地,2021年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为66.19亿元,同比增长21.32%;2022年不良贷款金额攀升至78.46亿元,同比增长18.54%;2023年中期,不良金额继续上升超10亿元,增幅达12.90%。
个人不良贷款增速更快。2021年,宁波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为41.23亿元,增速高达78.02%,逾期3个月以内金额增速达89.28%;2022年个人不良贷款攀升至54.31亿元,增幅达31.72%;截至2023年6月末,个人不良贷款为65.41亿元,增长11.1亿元,增幅20.44%。
以其中风险表现最为突出的互联网贷款业务为例。尽管宁波银行始终未披露其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存量和增量分别占个人消费贷的比重有多少,但近年来频频因此遭受行政处罚却是事实。
有机构统计发现,2021年7月—2022年6月,宁波银行收到至少8张“罚单”,累计处罚金额高达1500万元。其中涉及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违规向土地储备项目提供融资、非标投资业务资金支用审核不到位、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授信管理不审慎、资金用途管控不严、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等,不乏重复性处罚事项。
2023年以来,宁波银行合规风控问题愈发突出,因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不到位、虚假受托支付、监管标准化数据漏报/错报、外汇业务违规等多个事项,被银保监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等机构罚款的次数与金额不降反增。
不过,对于商业银行大举扩张消费贷业务,亦有行业人士向观察者网直言,其大概率是在押宝2024年消费复苏,“股价位于历史低点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之所以有基金公司重仓宁波公司,归根结底还是看涨2024年的经济走势,猜测随着国家将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进一步刺激消费市场复苏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