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礼:中国金融业怎么解决“大而不强”问题?
guancha
2024年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十届(2024年·春季)宏观形势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受邀出席“2024年宏观形势展望”主题演讲环节并做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
周延礼:
非常荣幸应邀出席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届宏观形势论坛(2024年春季)。我围绕会议的主题,就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课题做些分享,将聚焦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谈一些观察和思考。
一、我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加快
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安全与发展、服务“双循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我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就是要探索制度型开放的新途径,对照国际金融市场衔接规则规制,来改革我国现行金融制度不适应的现状,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
为此,金融管理部门先后推出50多项金融市场开放举措。比如,全面取消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持续拓展了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我国金融市场主动有序扩大开放,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效果明显得到国际金融同行的高度认可。
特别是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积极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得到了市场主体赞扬。截至9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债券3.3万亿元人民币,较五年前增长近200%。
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投融资货币、储备货币的功能不断增强,已初步具备了国际使用的网络效应。银行业的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华设有分支机构,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近半数都进入了中国金融市场,这些充分显示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向前迈进。
过去三年,在华主要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资产和利润增速也远高于其母行或母公司。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2年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水平在其评估的50个国家中提升最快。事实证明,中国金融业开放是积极主动的、稳健有序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是正确的选择,赢得国际同行认可。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二、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对外开放
加强金融市场建设,以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就必须坚持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优化市场主体结构。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就要解决“大而不强”问题,以开放促发展,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可为市场体系建设、融资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探索,不断深化的金融市场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为境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来华从事金融业务提供了便利,中外金融机构合作的意愿得到提升,取得互利双赢的效果。
一是银行业发展势头稳健。金融业在国家经济运行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合理增速,聚焦服务制造业贷款融资需求,以科创金融新动能加快集聚,促进了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快速增长,具体表现在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新三样”金融服务蓬勃发展。同时,中国银行业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也实现了自身稳健增长。
过去三年,银行业信贷规模年均增速11.2%,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综合实力排名中,中资银行有140家上榜,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均处于全球较好水平。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势头也不会改变。
二是保险业发展潜力巨大。过去三年,中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4个百分点,但人均保费只有全球平均的七成,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22年国家发布了支持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政策,预计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会加速推进。大病保险覆盖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人数超过2亿人。健康险、家庭财产险、巨灾保险等潜力巨大。今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根据形势变化,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有序引导人身险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将进一步释放行业发展“红利”。
三是资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产和财富管理市场,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银行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超过1亿人,较2019年末增长3倍。过去三年,行业管理资产年均增长6.2%,远高于全球约2.5%的平均增速。未来随着广大居民收入持续提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化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加之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中国资产和财富管理行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
四是“一带一路”金融服务行稳致远。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持续优化海外布局。目前,13家中资银行在50个共建国家设立了145家一级机构,6家中资保险机构在8个共建国家设立了15家境外分支机构。中资银行积极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由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成立的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累计承保“一带一路”项目74个,保障境外总资产570亿元人民币。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跨境电商外贸新业态出口近200亿美元,支持服务贸易出口约90亿美元,服务中小微企业17.6万户。中资银行保险机构还积极开展“小而美”惠民生项目,为当地民生和就业作贡献。
五是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深入推进。目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已与55个共建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协议,深化跨境监管合作,加强风险防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还将推动资金融通持续深化,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在有效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境外项目建设的同时,聚焦更多惠民生项目。
三、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歇,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改变!
近年来,我们对接国际标准,健全一系列监管规则,最近又全面修订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和资本管理办法。我们将加快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市场准入要求,持续增强金融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努力营造审慎经营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从金融开放高质量发展看,持续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金融高标准,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国产业资本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支持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对境内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积极顺应国际投资者的需求,为直接投资中国金融市场提供便利。“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平稳高效运行,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港澳在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连接内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桥梁。
从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看,金融高水平开放是着眼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符合国际国内双循环框架的构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作为我国金融业中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保险业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探索与国际竞争的锻造,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从保险需求日益增长看,伴随外向型经济发展,全球服务需求增加是大趋势。广州每年两次的“广交会”、上海每年一次的进口博览会、深圳每年一次高交会和北京每年一次的服贸会等全球性贸易盛会,为金融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会。保险业是服务贸易中技术密集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继续推进高质量开放是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的内在要求。
此外,伴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势必会更深度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我国对外经济往来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资本和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地域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也就越来越需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蕴含的风险要有应对方案,这迫切要求保险业能够与之伴随、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支持、服务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各种商业活动,提供即时可靠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
上海进博会 资料图来自人民网
四、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成效得益于对外开放
从国家政策支持和战略布局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部署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也为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要求,构建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了共同富裕基础。
众所周知,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运用、风险管理和社会稳定等职能,承担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减震器”和“稳定器”作用。比如,在人寿保险领域,保险要承担人生全生命周期管理责任。在财产保险领域,保险要承担有形和无形财产的经济损失补偿责任。
在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投资合作领域,保险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和信用保障工具,承担着企业运营安全与发展的保障责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保险业重要职责,坚持为人民理财护财和保值增值。未来预计,我国保险业发展空间巨大,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保险业面临的深化改革的任务看,“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与美国等保险发展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经过40多年发展,中国保险市场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22年全球市场份额10.3%,是名副其实的保险大国,但是中国与世界第一大保险市场美国(同年全球市场份额43.7%)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保险密度(人均保费)和保险深度(保费占GDP比重)世界排名分别为第42位和第38位,大致相当于美国的5.5%和33.1%、世界平均水平的53.7%和57.4%,还称不上保险强国。
虽然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挑战严峻,但是保险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期,预期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监管引领、市场需求等多方有利条件的支持下,相信保险业将在2024年持续向好。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空间和政策条件。第二,我国保险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第三,人民群众对于养老需求、健康需求甚至是财富管理需求在逐步扩大,这些需求会逐步转变为现实。第四,保险业近几年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转型成效已开始显现。
从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2024年保险行业预计将延续当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下一步发展作出明确指示,稳增长、防风险、加大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将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在宏观有利的背景下,预计2024年中国保险业在跨境保险需求、境内外保险市场联动方面将迎来新发展机遇。
一要继续发挥跨境协同优势,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服务“走出去”“一带一路”等,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二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助力货物贸易出口。2023年信保承保金额首次迈上9000亿美元大关,在全球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承保规模预计将继续稳居第一位。
三要发挥保险在经济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和战略安排。
四要强化对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项目的资源倾斜,优先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保险保障和项目融资支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五要持续加大对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走出去”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六要扩大中小微企业承保覆盖面,持续增加面向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七要加大对养老、医疗、健康相关领域“走出去”的承保支持,发挥保险业长期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八要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打造“数字保险”、构筑数字金融生态,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下一步,总的判断我国保险业潜力巨大。2024年将是保险业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保险、再保险业必将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绿色能源转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养老保障体系等关乎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科技金融领域,将加大对“大国重器”的保障,提升对重点工程、重点科研成果、重点科技突破等领域支持力度,加速推进“保险+风险管理+服务”的网络安全保险模式推广落地。
在绿色金融领域,将持续发挥中国核共体平台作用,保障核能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对新能源保险、碳汇保险等新兴领域的投入力度。
在普惠金融领域,将推动惠民保、惠军保、惠师保、务工保、防贫保等一系列惠民产品服务升级,推动三农领域保障的扩面增点。
在养老金融领域,将推广“保险+诊疗+康复服务”模式,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保险、老年特定疾病保险等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发展。
在数字金融领域,将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为行业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目前,我们正迈上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金融业还需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挖掘发展潜力、释放增长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履行行业责任姿态,积极应对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和挑战。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