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guancha
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由体现着杨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的“祥泰木行”旧址改建而来,如今是一处人人享有的公共开放空间。 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杨浦区通过活化利用原有工业遗迹,在滨江打造后工业特色景观带,昔日“工业锈带”成了人们日常休闲的“生活秀带”。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一江一河”岸线贯通、15分钟社区生活圈搭建、口袋公园成为家门口的好去处……身边这些大大小小变化的背后,是上海不断回应百姓期待、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成绩单”。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期盼,由过去的修路架桥、菜篮子、米袋子,转变为更多的公共空间、更美的生态环境。“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正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抓牢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实事,上海以绣花功夫夯实城市底色,用精细管理提升城市温度。旧区改造、城市更新、老房加梯、破墙透绿,一个个难题的破解、一项项工程的推进,让“最好的资源”成为百姓最大的实惠、最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鸿寿坊,历经4年改造全新亮相,在海派里弄建筑里引入潮流消费体验,构筑都市“精致烟火气”。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市民在浦东滨江骑行。“一江一河”岸线贯通,滨水空间不断提升,成为热门的City walk路线。本报记者 袁婧摄
市民在甘泉汉宫社区食堂就餐。菜品丰富、价格实惠,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受到周边居民的欢迎。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沪上首座文化人才公寓“猎户座”位于北外滩、陆家嘴辐射范围,地处大连路商圈核心区域,配套齐全,拎包即可入住。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上海音乐学院沿淮海中路数百米长的围墙被拆除,大学校园与城市街区融为一体,构筑起一片富有韵味的音乐街区。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如今在旧住房成套改造中获得新生,既保留原有建筑整体风貌,又大为改善了居住质量。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位于虹桥开发区核心地带的虹桥公园完成提升改造,以“虹桥源”的名称焕新归来,成为周边上班族和居民休闲好去处。 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