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被动-攻击性中东政策 - 华尔街日报
Michael Singh
中国会调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吗?这是没有人问的问题,因为答案很明显——不可能。然而,在北京主办伊朗和沙特的会谈并在2023年3月促使这两个对手重新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一些观察家想知道中国是否取代了美国成为中东的外交调解者。自哈马斯在10月7日的大屠杀之后,中国已经消除了这样的幻想:北京不寻求成为领导者,更不用说建立和平与稳定,而只是为了削弱美国。
在毛泽东统治时期(1949-1976年),中国是亚美尼亚解放组织的主要赞助国。但在邓小平时期,北京将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并将以色列视为能够提供必要军事和一般技术的合作伙伴。由此产生的追求达到了高潮,中国在2017年将以色列命名为其“创新全面伙伴”,这是北京在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和伊朗等仅仅是战略伙伴中的独特地位。
随着北京意识到追求中东最具活力的经济的好处,它意识到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一个负担。虽然中国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变得亲以色列,但它寻求了不得罪人的外交废话的安全立场。中国在2021年提出的有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的四点提议读起来像是每个智囊团关于这个问题的摘要。然而,北京通过其支票簿揭示了其真正的目标。在2021年,北京宣布向加沙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仅为100万美元,比许多西方企业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名义捐赠的金额还要少。同年,中国在以色列的投资超过20亿美元。
然而,随着近年来美中敌意的加剧,北京对以色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反之亦然。以色列政府最初在宣扬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后,部分受华盛顿的影响,开始在敏感的以色列基础设施项目中设置限制,以及限制双重用途技术的转让。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已经下降,因为耶路撒冷开始将北京视为一个不再是备用大国赞助者,而是一个安全威胁。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将以色列视为其与美国竞争中的牺牲品。在2021年加沙冲突期间,北京利用其担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的机会,抨击美国支持犹太国家,指责美国“站在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对立面”。随后,以色列加入了一份声明,谴责中国对其维吾尔穆斯林少数民族的待遇。
此后,中国加大了此类行动。北京允许反犹太主义在中国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上蔓延,同时拒绝公开谴责哈马斯,或允许有关10月7日袭击的信息在其境内自由传播。与此同时,也门胡塞武装对通过亚丁湾和红海的商业航运发动了袭击,人们或许希望北京会将其视为对其经济利益的威胁。然而,中国的海军舰艇,作为“反海盗”任务部队驻扎在该地区,却闲置不动。其外交官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弃权,谴责这些袭击,并且北京将其对袭击停止的迟来呼吁与批评美国领导的回应联系在一起。
旨在取代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中国可能会将加沙冲突视为行动的机会。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集团(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或上海合作组织可能会组织一项和平努力。中国海军可能会在北京对德黑兰发出严厉电话后,护送集装箱船穿过巴勒尔曼德海峡。一个有兴趣成为该地区首要外交调解人的中国将会培养本杰明·内塔尼亚胡政府,后者在意识形态上与拜登政府相左,希望耶路撒冷可能会转向北京作为替代赞助者。
但中国没有做任何这些。其行为表明,它对自己倡议的成功不那么感兴趣,而对华盛顿的失败更感兴趣。美国在中东的真正威胁不是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而是我们自己的削弱。北京想要的不是一个由中国主导的世界,而只是一个不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华盛顿不应接受这一点。
辛格先生是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格莱泽大国竞争与中东项目主任。
习近平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2023年6月14日,北京。图片: 黄敬文/祖玛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