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消费主义与个人身份以及生态危机_风闻
张虫二-45分钟前
《面对消费/confronting consumption》这本书的前20页对消费在环境恶化和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认为过度消费是生态危机的一个核心因素,但往往被忽视。因为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是基于消费以及消费主义,以此结合课件我就开始跟教授讨论消费主义以及个人身份的问题。社会学理论中的参照组,将自己区别于他人,以及下意识区别对待等概念给了我启发。 从这么几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团体及身份认同,营利性企业,以及资本主义(我在此并不认为资本主义一定是坏的东西)。
1. 人们在热衷于将自我与他人区分的同时也喜好为自己寻找所属的群体,并将此等区分与物理特征和个人价值结合。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也许对应从众以及自我这两个概念。如某些个人或群体认为穿戴体现了他们的价值与地位,某些认为有一辆豪车体现了他们的价值等。消费品成为拥有金钱多少的直观表现,好似不拥有某些消费品便不能体现出这个人的价值。通过消费名牌商品来获得群体认同,同时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这是消费文化在身份认同中的一种体现。Juliet Schor的研究指出美国中产家庭价值观中所认为的生活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其阶级认同所挂钩的消费品的昂贵度发生了极大的提升,舒适不再足以满足他们的阶级认同,奢侈才是当下的主旋律。为什么这些家庭会认为奢侈品代表其身份?这是否是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结构在不断推动奢侈消费?当身份认同和阶级与消费品如此紧密相连,《面对消费》所提倡的降低消费需求是否可以被视为将各人与团体用作与其与社会“地位”和“价值”的锚定物剥离开来?
另一个例子:利益团体设立了与他们所谓的社会身份以及阶级所对应的消费品类型/级别。并且将这类消费品认为是他们“身份与品味”的象征,如个人未达到此消费等级便无从进入此利益团体,当然我们可以就利益团体是否都具有包容和排外的两面性或是只拥有其一种进行讨论。
2.如你学过经济学,那么你一定听过钻石与水悖论。钻石究其根本只是一种不值钱的石头,只不过是戴比尔斯垄断以及成功的营销口号:“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并将其与爱情所挂钩所带来的附加/营销价值罢了。钻石本非人所必要之事物,但因其背后的营利性公司所炮制的营销策略将其转化为消费品且拥有极大的利润。其不仅通过广告,而且通过供应链控制来维持钻石的高价值,甚至将其嵌入婚礼等文化传统中,使得消费成为一种“社会规范”。那么在讨论营利性公司的语境下,他们是否会有持续动力更迭自己的产品并且将其推向向更大的市场?并且在资本主义属性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公司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在利益面前,这些公司必然会跟《面对消费》所倡导的削减消费产生不可调节的对立。在不消除公司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前提下如何能达成削减消费的目标呢?人们只不过会基于他们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景转而去消费更加“环保♻️”的产品。绿色产品的推广是否实际上刺激了消费,反而加重了资源的消耗?即便是“环保”消费,其背后是否也存在许多资源浪费和生产环节的环境问题?额外的问题:消费驱动的身份认同结构中,减少消费是否可能意味着重新定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