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国内就业市场上为什么不“畅销”了?_风闻
钢的王十二-沐森科技战略规划总监-与严肃的思考者对话19分钟前
最近好多事情,都指向一个趋势,无论是体制内招聘还是市场化就业,“留学生”,指去其他国家念书的学生,同时,港澳台毕业生参照对待,在就业上不那么受热捧了。
我这个还算懂“大学”“高考”的人的来解读一下各地、各企业为什么开始限制招聘“留学生”了吧,主要是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还是环环相扣的:
1、国内的大学越来越好,QS那些主观性很强的评价体系我们不用去看,拿全球范围内最重视“硬指标”的软科来说事,可以明显的看到,最近10年,理工类学科,国内高校已经显著的升级、晋位,好多学科,国内高校整体已经处在了全球第一档次,甚至处在了全球最强的地方,这又带动国内高校综合排名又整体往上突进。
这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下,与中国经济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欧美、苏东地区的文明活力与科教文化分别都在衰退,当老一代教授退休与去世,后面的中年人与年轻人顶不上了。
现如今的科学处在一个“范式”的暮年,经济活力的影响值比较大,所以仍处在生产力水平与发展效率不断提高的进程中的中国大陆,科教事业发展优势就大一些,高校整体发展就很快。
我过去几年就开始讲,未来双一流应该扩编到200~350所,因为到2050年以后,全球前1000的大学,中国大概率要占300~500所,而TOP2000,中国的大学占500所的概率超大,就是基于中外高校此消彼长的这个逻辑,若干年以后,真的可能只有那些过去大名鼎鼎的国外大学,才能跟国内的一二流高校们碰一碰了。
2、第二个原因则是,一方面因为国内高考省际难度不均衡,而欧美与苏东地区高教资源随着人口的萎缩逐渐过剩而不得不“进口”生源,越来越多的小孩选择了去海外留学,留学生的供应量比过去大多了。
另一方面,无论是去海外留学,还是以国际生的身份逆向留学,无论本科还是读硕,其入学“名校”的难度,都要低于入读国内该名校同档次的大学的难度不少,基于我自己身边的有限的样本来看,入读QS上那些全球名校的难度,要低于在国内入读一所末流211的难度,相信不少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国内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本来就大,而我们又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选贤文化”传统的文明,选贤传统与效能社会两重机制贯彻下来,所以社会并不是很能接受这种情况的“留学生”,甚至有些辛辛苦苦念出来考上国内较好一些的大学的同胞,还会对这类学生有所轻视。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高等教育提质增效效果显著的今天,留学的就业红利已经消失,并且应该消失,把留学生看做一个正常的念完了大学的学生,当做市场上的正常的劳动力供应类型即可。毕竟,也要看到这些应届生的一些优点,比如虽然他们可能在智力上没那么优秀,但是国际化生活经验丰富,外语好,且往往口才、交际也好,企业可以量才使用嘛,当然,公务员与党政事业单位招考则另外来说吧,这批人相当多的毕竟没有在中国的课程体系内成长,未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