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①_风闻
剃疴-2小时前
想写这个小系列的原因: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并不难懂,但我往往是只知道辩证唯物主义的道理,但却在按照机械唯物主义办事情与思考,这一部分原因是旧有错误观念的历史继承性在我个体身上的表现,另一部分原因,是我深感当前所处的环境包括应试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错误观念的发展,我往往只有在不断看书学习以及实践获得新观念的同时进行自我反省,才发现自己身上这些毛病,因此想把我的思考写下来以供大家讨论。
观点:我们长期以来被教育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毫无疑问是一种不利于个人获得幸福的教导,也是一种带有私有制底色的观念,本质上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表现。正确的更符合当前实际观念或是“我们要竭尽努力,在人类社会中找到并建立起自己的生态位”,这是更符合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表现。
原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两种说法具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即一个社会衡量人的标准是物质的多少,权利的多少,并以此在人的观念世界里建立一套对应的观念来完成对大多数人的驯化,从而实现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在这套叙事里,只有少数人赢得一切,多数人都是无足轻重的。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在房屋装修选择材料时,我们一般都是从几个方面考虑材料,不会只用一维思考,并且这几个方面,一个方面要求高了,其他几个方面往往就难以实现,即这几个方面存在相互矛盾与联系,因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且人类社会只会更加复杂,尤其是分工越来越复杂的当代社会,人们在进行比较时却只单纯比较物质或权利,或者比较其他的东西,这的确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若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人们难免困于无谓的与他人的比较与竞争之中,在坚守自己的意志与追求物质之间选择物质,从而将自己扭曲,成为无法自洽无法尊重自己的痛苦的人,况且,人上人永远只有一个,且他也不可能永远维持第一,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存有这样的观念,那么就是永远的欲壑难填,并且由于一维指标比较的本身不科学性,最终,只能陷入个体内耗之中,带来心理疾病。谁一定要做那个第一呢?人类社会更像生态系统,我们不是非要去做老虎,可以做飞鸟,做猴子,但一定要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然后就是在这个生态位上专注的发展,获得代表失去,每一个生态位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与不足。
为什么人们容易受到前一种观念蒙蔽:①物质性目标是实现生态位的手段:即当个体已经确定自己的生态位,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自己这一生的时候,他的这个宏大的可能无法实现的目标感要转化为物质性的目标(如获得什么,到达某个位置),才可以最大程度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因此设立物质性目标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我已经深切感受到了目标设定对人的促进作用,但把设立的目标其重要性放在了如何度过这一生这个过程(代表的是人的生态位)之上,因而,常常陷入被物质迷了眼,造成自己为了物质扭曲自己本来内心想法的情况,这两者(即物质性目标与如何度过这一生的生态位追求)之间辩证统一,但一定要以后者为主要方面,否则人往往会因为物质做出后悔的事情。②自我改造的、自我实现的曲折性与不确定性:任何思维的改造至少得以一个季度为起始期限,这就意味着,在很长的时间,你会明确的发现自己的理论与行为之间的不相符,并经历一个竭力去调整但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有收获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让人想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