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虽因生产力所限,总体处于低层次水平,但保障范围却很全面_风闻
蜘蛛-1小时前
【本文由“天涯老唐”推荐,来自《自古以来朝廷没有体系性的福利机制,反倒是民间会有共济性的救助行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事业虽然因为生产力所限,总体上处于低层次水平,但其保障范围却很全面,基本上囊括了近现代社会保障业务的主要内容。
一是弃婴养育。自宋代设立慈幼局、婴儿局后,历代全婴堂、育婴堂之设史不绝书。清代雍正皇帝曾亲书《育婴堂碑文》,要求将广渠门内的育婴堂规制加以完善,号召士庶“捐资为善”,并向全国推广,严饬地方官吏切实做好弃婴养育工作,毋使坠入沟壑。这在方志中的建置、地理和赋役等内容里都有清晰记载。
二是助学济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而优则仕也是举子们梦寐以求的人生幸事。但因为家境贫穷而辍学的优秀者,也不在少数。如何救助这些贫困学子,政府与社会都非常关注。宋元以后,政府备有学田、膏火田等公产收入作为膳廪支持。直到明清时期,繁荣的庐陵文化阵营中,贫穷子弟代有巨儒名宦,并非偶然,他们往往得益于这一善举。
三是贫病救治。无钱治病,是穷人的共同遭遇。政府和社会各界如何去拯救这些贫病者,实是从佛教寺院的善业中得到启发的。自北宋政府大力兴办义诊慈善机构后,至南宋蔚然成风,并作为地方官员重要善政加以鼓励。
四是养老善终。老有所养是每一个人都企盼的人生结局,但总有一些人因为各自的不幸而变成鳏寡无靠。自北宋崇宁年间在常平仓下设立安济坊、漏泽园后,以赡养鳏寡老人为宗旨的养济院、居养院、安济院纷纷建立。如南宋刘宰《真州居养院记》指出:“居养院以处老疾无告者,其来远矣!”而此前朱熹《江西运司养院记》讲到仅南昌延庆、崇和二门外便有多个养济院,安置老病者。全国同类善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至吴潜《广惠坊记》惊叹“穷州陋邑犹有所谓居安、安济之所”。明清以后,虽然代有兴废,但以养济院为核心的善堂义举仍然保留完整。明代敖英《东谷赘言》记:“我朝设养院以养民之鳏寡而无告者也;惠民药局以济疾病之穷者也;漏泽园以葬无主之死者也。
五是理丧恤葬。中国传统文化饱蕴着悲天悯人的善德观念,死葬相恤是自孟子呼吁“仁政”以来统治阶级寻求社会安定的治道理想,北宋元丰年间政府倡建漏泽园,以示王道仁政的德泽“上昭在,下漏泉”,终于将善念变为现实,其后历代奉为定制。而民间社会的恤葬善举则随着佛教的传入,早已悄然施行。政府的主导更加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后民间捐建的义冢、义阡和漏泽园遍布全国各地,极大地推动这项慈善事业的发展。
六是失业救济。它是伴随着商业社会的初步形成,产生了失业风险后而建立起来的。而商人为规避包括失业在内的各种生存风险,积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明清苏州碑刻《布业经义公所善举碑》所议定的同业伙友之间互助救济,实是与家族血缘保障系统不同的另一个保障体系,即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保障,加入了失业救济的重要内容。又如道光《旅粤江西义庄条规》记载:乾隆年间江西商人在佛山建立的江西义庄,是个商人捐建的保障体系,对于流寓南粤的江西商人,有病者给予医治,歇业者给予生活补助,无法经营生计者给旅费遣返故里,死亡无以归葬者义阡;归葬者给亲属六两丧葬银和运棺费。[1]
七是免费教育。明朝开始开办的全国性教育制度 [3][4]
资料来源:
[1] 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https://www.gmw.cn/01gmrb/2001-12/04/12-286CDA6679BBC8E848256B180001C00A.htm
[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https://www.gov.cn/ztzl/2005-12/31/content_143826.htm
[3] 《百家讲坛》 20130422 明太祖朱元璋25 兴学重教 https://tv.cctv.com/2013/04/22/VIDE1366614188892836.shtml
[4] 兴学之训 https://www.shidianguji.com/mid-page/7430935869785145394
[5] 缅怀朱元璋:历代帝王谁对义务教育投资最慷慨? https://xzx.shnu.edu.cn/9b/04/c18438a498436/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