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你熟悉的城市往往有着你不熟悉的经济_风闻
林雪萍-上交大中国质量院客座研究员-1小时前
你我不同却同品同味。我们每个人使用的东西,可能都带着同样的风情水土味。
地板最有可能来自于浙江南浔镇,乒乓球来自浙江良朋镇。吉他可能来自于山东鄌郚镇,牙刷来自扬州杭集镇,泳衣来自辽宁葫芦岛。
你的布鞋一般来自河南偃师,女皮鞋来自成都,而男皮鞋的来自东莞。
嗯,那个,那个棺材(至少日本)都是来自山东曹县。
这些内容,如果您能找到北大王缉慈教授当面请教的话,她可以列出更长的清单。
家里边每一个产品,在她眼里背后都是一个城市故事。
我很有幸,能成为王教授还没有正式收录的弟子。这个元旦去先生家,能够当面拜见亲耳聆听很多传奇而有趣的产业风情。
那天下午窗外的冬日暖阳,着迷般地从南窗和西窗齐齐地挤进来。满屋流动的光线,变换出一城一乡一品的场景。这背后都是满满的城乡活力和倔强的民情人生。
王先生早在1982年就开始研究产业集聚,这应该是中国产业地理的鼻祖师太
值得研究太多,我希望有机会能够接续着王教授的研究,挖掘出有趣的产业地理故事。
中国制造业估计有1/4左右的份额,是由产业集群所支撑。而这些产业集群其实就在我们的老家,就在我们的镇子上。过年回家,如果稍微留心的话,身边就会有一个产业集群。
然而产业集群的概念,其实在很多地方也已经被绑架了,工业地产是它背后的驱动力。
过于拔高也是有违规律。
王教授非常警惕这一点,在2010年就提出来产业集群的八大陷阱。
今天看到王教授作序的这本书《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实践》。作者不认识,内容也不做评价了。书里写的好多东西都是百度型文本,也算是了解一点常识吧。
我努力看的是王教授写的序言。王教授那个时候,就已经提出的超越产业集群的八大陷阱。
1,不要进入低成本、规模化。
目前很多产业已经进入到这个螺旋向下的通道中。河北白沟的箱包正在受到电商鸦片式的摧残,倍收低价的折磨。
2,不要静态的看待这种产业组织形态。
很多产业集群,已经难以为继,正在进入最后的余光,非常危险。
3,不要想着集群文化,自然就促进区域合作。
其实很多时候可能是同行相轻、相欺。你我照抄,不尊重IP,反向恶化。
4,也不要想着这件事一定就能完全促进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必胜论,并不成立。
对于产业集群,它也有培育成长的过程,
就跟种树苗一样,中间有可能也会死掉。
北京平谷,曾经试图做一个管弦乐器阵就没有成功。总结一句话,还是外行管产业:只管热闹,不管规律。
5,也不要觉得产业集群就一定会带来创新。
创新因果论并不成立。
创新是需要土壤和氛围的。
6,不要认为产业集群就会带来集群经济。
集群经济必然论,也是没有道理的。
第7条,不要将产业集群看成封闭系统,要看到它跟外部的连接。
一个最偏僻的山村里的产业集群,仍然跟全球最发达的商业生态发生连接。
第8就是不要过于看重国外的理论。
不要谈及产业集群,开口必提海外的经验。
中国产业集群太复杂了,很难归纳分类。它有它内在的动力与规律,需要重新找到我们自己的理论根据地。
王先生15年前总结的内容,现在看起来依然闪闪发光。
从2007年发改委就开始有了扶持产业集群的政策,而在最近五六年中越发的频繁。
希望我们能把产业集群做好。如果做得好,就可能维护住乡村产业,就能留住一份乡愁。
我所在的威海文登曾经是鲁绣刺绣产业异常繁荣。现在却日渐凋落。从物理空间里,这已经再也回不到过去。记忆退路,永远关门,只有依稀的碎片图景,偶尔萦绕出童年的笑声。当你努力注视它的时候,却是雾影重重。
这并非只是乡愁,也是区域经济的悲哀,它往往预示着一个地区的衰落。
王教授一生都在研究地理经济和产业集群,卓有成效。她本人写了很多书,著作等身,我是一一追过去。
能够跟著作者当面请教书里的问题,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是人生少有的几个可以满面春风的场景。
希望我能够继承她的很多研究成果,讲好一个城市与产业的有趣故事。
至少我现在部分地继承了她用脚丈量产业的田野调研风格,她的鼓励让我很开心。其它的学问,则还需更多努力去学习大师的风范。
无论大家兴趣有多大差异,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由相同城市气质共同组合的空间里。就在身边,你的家乡,你熟悉的城市往往有着你不熟悉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