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单应对内卷,低调冠军的成功之道_风闻
懂懂笔记-懂懂笔记官方账号-46分钟前
「 三流企业追风,二流企业顺势,一流企业遵道 」
1993年成立的英伟达,从图形GPU开始,后来随着个人电脑游戏市场的爆发而稳定了市场地位。当然它没有止步于此,英伟达后来又推出CUDA架构、开创了GPU在高性能计算和科学计算中的新应用。沿着用户对计算的需求不断创新,英伟达终于在AI时代站到了舞台的中央。
vivo脱胎于步步高,一直以通讯为核心,从固定电话、无绳电话到音乐手机、智能手机、AI手机,不断围绕用户核心需求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如今vivo已然成长为智能手机中国军团的领军者。
英伟达和vivo代表了一类企业:专注于一个赛道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小目标在时间的沉淀下可以成就大事业。
站在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地缘政治周期的交汇点,“内卷”是很多行业贯穿整个2024年的关键词。大家都在探讨怎么走出内卷式竞争,成功穿越周期。
近日,正和岛案例探访专场活动来到vivo总部,一众企业家通过与vivo的深度交流,发现答案很简单,实现起来却很难。
思维上追求定力,建立正确的“轨道”
了解vivo的人,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本分”,包括本心、平常心、进取心、利他心等等方面。
本分之于vivo,是文化,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对本分的坚持,体现在这家企业思维上的定力,确保可以建立正确的轨道,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本分,听起来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很难,难在有外界压力和诱惑的时候,能一直坚持做正确的事。
就以手机产业为例。中国手机产业的起步大约是在2006年,那几年可谓“千机斗艳”,各类企业都从不同赛道涌入到这一领域:有的是大企业看到新机会,增加一个赛道;有些创业者看到风口来跟风逐利;也有像vivo这样专注于手机赛道的企业。
vivo当时凭借音乐手机在市场立稳,正式坐到了牌桌上,并且持续深耕核心技术,做长期发展的准备。后来,vivo洞察到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的变迁趋势,凭借技术积累、对趋势的敏锐以及对用户的了解,在智能手机这一轮大发展中,企业也获得了质的跃迁,在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完成了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升级。vivo早早就在想更长远的发展。怎么谋未来?答案还是要回到用户体验上,要看用户要什么。
比如影像,成为用户对智能手机的核心需求,但是影像的天花板非常高。在手机上能够以最便捷的操作实现单反相机的效果,这是手机影像的终极目标。今天,各大头部厂商的影像似乎都不错了,但是整个手机行业相比单反相机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在别人都在宣传自己手机影像有多牛的时候,vivo以终局思维来看,更清楚自己未来的力发点在哪,如何在已经领先的情况下持续领先,并且慢慢拉开与对手的差距。
过去几年间,智能手机处于一个存量市场,市场低迷的同时格局却很动荡。市场热点在不断切换,先是折叠屏成为趋势,后是AI手机开启新周期……四年的时间,折叠屏手机先强后弱,AI手机还在蓄力。
在一片喧嚣之中,定睛一看,四年间行业一直有着一位低调的冠军——vivo。不抢眼,不争先,但就是静静地且稳稳地站在第一的位置。截至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显示,vivo已经三年又三个季度,蝉联国内国产手机品牌第一。
在谈及vivo竞争力的时候,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给出的答案也很简单:第一个是用户导向,第二个是持续的长赛道投入。
但是,真正能坚持做到用户导向和持续投入长赛道真的很难,需要定力。有时候用户要的很多,“既要又要也要还要更要”,会干扰企业决策。有的时候,企业做出成绩,超越了同行,就容易迷失方向。还有的企业在行业做到领先之后,就会开始扩张,向更多的领域展开多元化探索。
而vivo之所以能够穿越几个周期依然保持领先身位,是因为它能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市场需求,更简单、更纯粹做事,坚定地持续的为用户创造价值。
vivo的发展之路绝非捷径,但会是一条稳定向上的路径。所以,你看到行业里这个颠覆、那个改变的时候,vivo却在低调前行,成为一个“不抢眼”但有实力的行业冠军。
冯仑走访vivo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企业战略一定要简单、专注、持久。简单可以形成聚焦,专注可以形成能力,最后才可以实现持久的行远。“用价值观来做事,如果价值观对,你就埋头做,让时间证明。”
行动上强调执行力,确保“用户价值最大化”
如果说“做正确的事”是文化、战略层面的事,那么在“把事做正确”,则是执行力和能力层面的体现。
企业设定一个目标很容易,但是要保证这个目标100%实现非常难。这次走进vivo,懂懂最大的感受就是,vivo可以不受外界干扰,专注于自身节奏,持续为消费者和产业创造价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实力执行到位,所有的目标都非常清晰,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拆解、可执行、可落地,最终是可以看到结果的,绝非是虚无飘渺。
不盲目。
中国头部手机厂商都有一个梦,就是高端突破。但是高端不是简单地堆料、卷配置,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一股脑推给消费者,然后卖个高价。
vivo很明确地将苹果作为高端的“靶子”。其实现在国产手机品质不比苹果差,但还有很多苹果用户不愿意换机。vivo一方面针对用户体验不断拉开与苹果的差距,比如X系列在用户心中已经形成“影像灭霸”的认知,如果想买拍照好的手机,首选是vivo,而不是更贵的苹果;另一方面从方便用户的角度出发,vivo通过软件方式,通过打通数据,让苹果与vivo之间可以更容易互通,给用户更好体验的同时,也方便用户切换新机。
不跟风。
AI被认为是智能手机的新周期,一时间所有厂商都把AI作为手机的新卖点。
vivo清醒地认识到AI手机的进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AI能力加强部分手机功能。二是大模型能力与OS深度耦合,手机能真正地更懂用户。三是Phone GPT,这是AI手机的终极形态。完成整个过程可能还需要5-10年。
在vivo看来,今天的AI功能还远不能引发新的换机潮。所以你会发现vivo从不过度渲染AI去忽悠消费者,而是着手通过AI去解决用户一个又一个的痛点。比如更能根据实际情况帮助用户实现照片的AI消除,该留的留,该删的删,该补的补,给用户一张真正想要的图片。
不冒进。
国际化是当下摆在所有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这次走进vivo的活动中,很多企业家都非常关心这个话题。
了解手机行业的人都知道,vivo是中国市场冠军,但在全球市场并没有其它中国厂商跑得快。与vivo交流发现,懂懂总结他们有一个准则:能力到哪,企业才能走到哪。vivo把全球市场分三个层次,一是中国企业都非常熟悉并很容易突破的东南亚市场;二是相对比较远、有一定难度的拉非市场;三是更成熟、要求更苛刻的欧美市场。vivo正在根据自己的能力打稳一个、推进一个、探索一个。
我们今天看到vivo的国际化并不是一众手机厂商中成绩最好的,但依然在东南亚、南亚市场处于领先,并稳步开拓其他区域,这背后是vivo不冒进的执行力,有节奏、有层次,目标明确。慢,但是平稳。
透过不盲目、不跟风、不冒进,让我们洞悉到vivo的两个特质:
其一,vivo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为用户去创造价值,无论是走向全球、服务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还是AI手机的阶梯式推进。正如胡柏山所说,“创新源于对用户需求的专注与思考,企业不能自嗨式创新,要和更多的用户连接共创。”其二,所有的行动都很务实,执行力非常到位,确保用户价值最大化,目的是给用户带来极致的产品和极致的体验。
正如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对vivo的评价:“做企业就要把你最相信的、价值最大的边界划清楚,做本分的极客,把你最相信的东西做到极致。永远深挖一步,高走一步。要相信客户永远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心中没有竞争,是最好的竞争观
在外界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在疯狂内卷,这使得很多企业找不到方向。这次走访vivo,感触比较深的是长期主义竞争观:做企业,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是没有对手的。
跟vivo接触,你会发现vivo的注意力从来不在竞争上,而是锁定用户身上。
举一个例子。市场份额,几乎是所有厂商最关注的数据,这可以说是企业的KPI。但是在vivo,他们不看市场份额而是更关注NPS(净推荐值),这是一个与品牌信任度、喜爱度密切相关的一个数值,也是来自用户最真实的反馈。所以,vivo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监控体系,每一款产品上市后,会分几个阶段监控NPS数据的变化。来自用户的反馈,成为vivo下一步技术、产品进化的方向。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过:“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
在亚马逊创立初期遭到传统商家的抵制,但是以用户利益为出发点的亚马逊飞轮跑通之后,所有的品牌、线下商场,也都成为了亚马逊的合作伙伴。
蔡司作为传统相机的领导者,智能手机的影像功能是最大的“竞对”。但是vivo用发展的眼光、用户的视角去看,双方可以一起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所以vivo是手机厂商中最早结盟传统相机厂商的企业之一,双方合作创新,vivo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而蔡司也借势穿越周期,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到更宽的赛道中来。
vivo品牌副总裁贾净东用“本心而为、雁行致远”来总结企业文化,其中雁行致远也是vivo独特的竞争观的体现。一方面,vivo希望生态中各个角色共赴远方,所以是雁行,在空中飞行,而不是在地面缠斗。另一方面,大雁飞行时利用空气动力学效应排成人字形,可以大大提高飞行效率、增强防御能力。大雁成群可以轻松飞跃几千公里,而企业结伴则可以共赴星辰大海。
这一次走进vivo,听到很多,感悟更多。文章篇幅所限,懂懂最想说的一点感悟是:三流企业追风,二流企业顺势,而一流企业遵道。
做企业有很多种方式,成功也有很多种。
有的是风口来了,大家一拥而上追风。在国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有过无数个这样的瞬间。
有的是顺势,看到新的技术趋势,或者是产业周期,便顺势而为,借势而起。顺势的成功几率确实要比追风高。不过,有的企业顺势成了,但是没有核心能力,仍然逃不过周期。有的企业则是在顺势的同时,不断向下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最终穿越周期。
最高的境界则是遵道,回归商业本质。这样的企业可能发展得慢一些,成长需要一个很长的爬坡期。但是在完成底层的积累之后,复利会加速其成长,也让自身的天花板更高。今天的vivo、亚马逊、英伟达,都让我们看到了遵道的长期价值。
所有站在周期交汇点依然淡定的企业,都是遵道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