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出海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那些关口与突破_风闻
林雪萍-上交大中国质量院客座研究员-27分钟前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进入百舸争流的状态。
当各个国家超市里的商品标签上越来越多地出现“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或者“Made in Turkey”(土耳其制造)的时候,商品生产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全球每个超市的商品都跟中国有关,变成全球每个新工厂都跟中国有关。中国工厂似乎突然出现在全球版图上,每个地理空间上都留下了中国企业家的身影。
这是一次群体性出海。中国制造业从未经历如此大密度的全球出征。行业包罗万象,从手机、电视到汽车、园林割草机等。
这也是一次仓促性出海。2018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引发了大量代工厂的迁移。从2022年开始,中间零部件的工厂也开始加速移动。中国从“制造力为中心”到“设计力为驱动”的切换周期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全球制造业的洪流已经进入了新的大峡谷。
与此相伴的是,“逆全球化”的声音也从四处传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和断裂被反复强调,让人觉得全球化似乎戛然而止。然而,这只是一种站在中国看中国的视角。如果站在月亮看地球,就会发现全球新增工厂在不断出现。全球化没有减速,甚至在局部加速。中国工厂,是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
出海的话题,对中国企业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很多企业已经早早出海,成为国际化力量的一部分。那么这一次规模广泛的出海会有什么不同?企业是沿着既有国际化进程向前延展,还是跳入新的空间轨迹?
对于多年关注全球制造业变迁的我而言,中国企业这次出海有一个最大的关键词就是“工厂”。一个工厂的迁移,带动了更多工厂移动的连锁反应。这些移动,引发了中国制造能力搬家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跟每一个国民的生活和就业密切相关。
如何建立一个“工厂视角的出海”?为了寻找答案,我开始大规模地寻找一切能够找到的中国海外的一线经营者,以及具备海外从业经验的人。在过去3年中,我调研过国内外100多家工厂,访谈了200余位海外亲历者,每天都沉浸在大量的对话与资料调研之中。
当访谈调研完成之后,我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涉及到的企业和机构大约有300个。当积累了超过300万字的调研笔记之后,一个五彩缤纷而且与现实感知有着众多差异性的海底世界,像水族馆一样在我眼前逐渐展现。
当国内很多企业因关税大棒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些同行已经将其当成一次拓展全球业务的外部力量,反向形成一种驱动内部组织变革的力量。逆风而上的焦点,变成了“向上”,而不是“逆风”。当国内媒体广泛讨论当地文化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的各种轰动新闻时,真正的一线管理者实际上要从容得多。那些从外部看起来令人揪心的事件,对当地管理者而言尽管并非轻松,但也并不轰动。文化的鸿沟自然存在,但也都是外派管理者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日常事务。
在企业出海的各种挑战之中,最重要的挑战是来自认知的差异性。中国制造几十年的发展,造就了国内各类产业的繁茂。它们相互支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形态丰富的生态雨林,拥有各种供应商资源和劳动力组织。这正是海外工厂所缺少的,它们面对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供应链。这意味着,每一个新落地的工厂都需要一种组织修复能力。
然而与这些明面上的挑战相比,来自文化和法规的隐性冲突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欧洲有着层出不穷的法规限制,强势的工会让中国企业感到十分棘手。在东南亚,常有海关税务的稽查官司。每个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些看似无穷无尽的经营陷阱,给初次出海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即使是多年跟海外打交道的企业,当将工厂建设到不同的国家时,也会面临高度的不适应。
当地的反应也并不都是友好的,投资并没有迎来赞歌。中国光伏龙头企业隆基在美国的合资工厂,坐落于俄亥俄州的哥伦布。这是对美国政府迫切希望将光伏制造业引入当地的一种呼应,也让当地居民获得了非常有竞争力的时薪。工厂旁边的水塘,一群加拿大鹅以此为家,流连忘返。然而这里并非只有田园生活和绿色能源,总有一些当地居民前来拉标语,甚至组织小型游行以抵抗建厂。宁德时代在德国图灵根市的动力电池工厂,一度遭到德国联邦政府的200多名警员的包围——为了检查企业是否有违法用工的问题。
为什么被投资的国家会有敌意?舆论与媒体环境的恶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将中国思维与全球思维融合,值得仔细思考。
中国企业大多是典型的效率驱动导向。然而,高效率驱动往往导致公平的失衡。曾经,中国为印度电厂提供的发电装备,考虑到现场安装效率低下,采用了“空降”的方式。中国企业将所有装备的安装工作都在国内完成,最后只到当地进行密集施工。这种“效率至上”的方式,也带来一种“吃干榨尽”的效果。“独享盛宴”的模式,容易将当地关联企业挡在利益链条之外,从而带来商业本身之外的巨大反弹。税务、海关的稽查风险大幅度增加,而在这样压力陡增的情况下又缺乏本地盟友的支持,其处境可见一斑。高效驱动、吃干榨尽,都会影响当地就业的公平。
如果中国企业一味抱着“效率优先”的理念在全球发展,那就会在很多地方碰到认知障碍墙。在德国小镇,很多隐形冠军的兴起伴随着整个城镇的发展历史。这些企业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家族荣誉感,格外关注当地居民的稳定和信赖度,而不是财务指标意义的快速增长。这类企业“本地优先”的发展思维,跟“效率优先”的理念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破坏性加速”现象,容易破坏当地社区的平衡。
同样,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合规需要都是第一准则。只打高抛球,不打擦边球,所有的行动都需要亮在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