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分享一部主旋律剧的现实童话_风闻
江宇舟-财经行业观察者-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小时前
又到一年1月8日,不知不觉,距离总理远去已经快过去半个世纪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想和朋友们分享一部早已不见流传,但我自己非常思念的电视剧,作为主旋律的现实童话,她有着很多现在同类剧所没有的精心与温情。
我也相信,90年代就生活在华东地区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对这部剧留有印象。
片头音乐一响起,小女孩的那一回眸,仿佛就打开了时间之门,浮现出小巷中一户户爷爷奶奶们大蒲扇轻轻摇着追剧的画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R4y1s7An/?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
那个年代大家都熟悉了我们敬爱的人们指点江山、气壮山河,突然出现这样一部细腻柔肠、活泼灵动的主旋律剧,很是耳目一新。我记得当时上海卫视首播与重播,巷子里都是客满围观。
故事很多朋友应该都听说过,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参会的泰国总理首席顾问桑·帕他努泰为周总理的风采所深深倾倒,第二年的万隆会议,总理又和时任泰国外交部长的旺·威泰耶康亲王共进晚餐,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泰第一次正式的高级别官方接触。这也让桑萌生了推动中泰关系正常化的想法。
此处需有此照镇楼,一张我们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照片,每次看却都有一种自豪的共振。
本剧开篇女主父亲桑的出场,也颇为气质。
为表诚意,桑先生因循中国古代“质子外交”的传统,祭出了现代外交史上罕见、却很符合20世纪中叶浪漫主义色彩的一招——让自己的一对亲生儿女怀·帕他努泰、西林·帕他努泰前往北京,还向总理带上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诚心跟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我自愿把孩子送给周总理代为管教,希望孩子能到北京学习中国文化。
这部剧的共情渲染一直做得很好,像这段老师为西林讲解中国疆域的剧情,老师循循善诱的语气、西林求知欲旺盛的小眼睛,配上主旋律的钢琴弹奏,看得特别激动,也跟着又上了一次地理课,为我们的幅员和底蕴而开心和骄傲。
来到中国后,按照总理安排,孩子们交由廖承志直接照顾,并由何香凝女士亲自为他们取名叫“常怀”、“常媛”,从此开始了北京的生活。
吴京安老师塑造的这么多角色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廖公,虽然体型偏差比较大,但真的是目前见过的版本里唯一一个把廖公诙谐风趣、笑对荆棘的特质呈现出来的。配音老师也很加分,这段给西林模拟中国人上花轿吹唢呐的戏份,短短几秒,喜感十足。
天有不测风云,1957年9月17日,泰国军队在美国的策动下发生了政变,时任总理披汶流亡国外,桑等两千多人被逮捕入狱。
桑被捕入狱剧照
插播一句,审判桑的法官乍一看还当是罗家英老师23333
面对突变的形势,新中国就像后来一次次类似事件那样,尽力庇护了在自己境内的友好人士,总理和廖公向兄妹俩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保护他们,让他们在中国安定生活、学习、成长。孩子们从此在中国也多了一个周伯伯和一个廖爸爸。而他们和中国的缘分也由此缠绕着他们的一生,还延伸到他们的后代,成就了中泰乃至整个新中国外交的一段佳话。
总理和幼年常媛合影。
为了拍摄这部电视剧,常媛女士也多次出镜充当过渡镜头,旁白情真意切,配乐情景交融,让咱观众的心头始终带着一丝温暖。
……
在这部电视剧中,主角幼年期和成年期分别由泰中两国的演员担当,只说演员就有好几张亲切熟悉的面孔:
女主角西林是“小师妹”苗乙乙饰演,很是活泼生动。而且极其自然地演绎了西林在无忧无虑的成长、突如其来的动荡、历经沉浮后的回归,三种不同的风貌气质。后续几个版本,包括现在流传度最广的《海棠依旧》,其实都根本无法和苗乙乙这版比拟。
这么多年过去,即使能看到版本画质这么渣,女主调皮倚树的那一抹笑容,还像昨天那样清晰。
总理由各版总理中最擅长呈现春风化雨的黄凯老师担纲,可惜不久以后他就车祸身故,看此剧也多了不少怀念。
这种爽朗但又始终保持风度的笑容,演好相当不易,瞬间能理解尼克松、基辛格他们对总理“外弛内张”的评价,也恍惚间觉得不是看剧,而是在看真人录像。
我一直觉得第一代特型老师们才是真正吃透角色精神气质的,像黄凯老师这抹笑容,确实春风化雨到了都忘了这是电视剧,看惯了这版再去看现在的演员老师呈现的笑容,绽开的秋菊脸加上还有点佝偻的身板,反倒让我觉得演得不是总理,明明是局座嘛。
当西林长大后,经历过一段来时怦然心动,却因时代洪流裹挟,最终结束得潦草又破碎的初恋。而她的白马王子,由后来因为扮演卫青大将军而被全国观众记住的陆剑民老师出演。
陆叔演这部剧时候已经快35了,也不算年轻了,可是演起青春期毫无违和感。两人初识时这抹微笑,诠释了真人版白月光童话的样子,连我一个大男人看了都会有一阵心潮激荡。在常媛自己的回忆中,一直没有忘记这段感情,甚至在自传中专辟一节,以“西园寺王子”呼之。
再来一张陆叔的剧照,当年的演员,眼神都很灵动,一段没台词的对视都能百转千回。
本尊与总理合影,西园寺一晃的父亲西园寺公一也颇为传奇,是藤原七清华家之一的公爵西园寺家嫡长子,后者还过继给了旧日本元老西园寺公望为养子,二战中因参与佐尔格事件而获刑,战后曾当选参议员,后长期侨居中国,致力于推动中日民间友好,是名副其实的老朋友。
西园寺公一先生和教员的合影。这也是我觉得这剧厉害的地方,看似拍了段小儿女之情,但以小见大,揭开了五六十年代“天下无人不通G”的盛况。
上文中西林靠着树调皮一笑后,就是一段两人在树林里骑自行车的画面。本剧对爱情的刻画特别高明,看得就让人感受着青春那种既悸动又纯洁的感觉。在重现这段“人质外交”的影视剧里,西园寺和这段爱情仅此一版。不过也无需遗憾,陆叔这气质本就不是现在流量们能去比拟的。
哥哥常怀长大后的初恋则是陶虹饰演,两人初遇时,姑娘在琴房里那段小提琴演奏得甚是精彩,哥哥当时还跟妹妹说“我一定能超过她!”我妈赶紧教育也在学琴的我:“你也要超过她!”
再来张陶虹拉琴的剧照
吴京安老师的廖公特别完满地演出了夹带着父女亲情、又是老革命外交家的气质,也让人不知不觉忘了他和本尊的外形差距。
已经将近30年没见过重播了,对很多剧情的记忆也都模糊了,但还记得如片头曲一开始就有的清新又温馨的风格,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无论是光影调色、情节设计还是演员呈现都那么自然流畅,却又不动声色地寓教于自然。我还记得剧中兄妹俩刚到中国的小贵族做派,习惯性地将工作人员称呼为“佣人”使唤,还气哭过一个姐姐。后来在廖爸爸他们和风细雨的教育下,知道了新中国的人人平等,向服务的姐姐道歉。(PS:前阵子居然闹出了让咱运动员给泰国国王下跪这样的抽象行为,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这段剧情,并墙裂希望能让相关外事负责同志也这么“春风化雨”地回炉重修一下。)
一开始被西林称作“佣人”的工作人员里,还有一张我们都熟悉的老面孔。大家都习惯了李庆祥老师的袁绍和金大烟袋,演起这种基层劳动人民也毫无维和。
这部剧描绘感情双向奔赴的细节行云流水、细腻自然又感人,还是以小西林的日常为例,当她发现服务人员饮食生活和自己差那么多时候,会表现出迷茫不解和同情,去和他们沟通,他们则会开导她,说自己是大人,少吃点肉没什么,也会定期改善伙食。在这样的交流中反而促进了彼此的感情,既向西林、也向观众展现了那些平凡得宛如我们叔伯兄姊的劳动人民质朴的崇高。
反观如今的剧集,即使像《海棠依旧》这样口碑还不错的电视剧,只会拍总理单纯对他们好,一没有这样的劳动人民,二没有这样的双向交流,最后观众反而会对女主领受超国民待遇嫌烦,也起不到主旋律应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作用。
也还记得西林在北京上学后,和廖爸爸略带调皮地吐槽蹲坑的不习惯,引得廖公哈哈大笑。廖公平时也确实担得起“廖爸爸”的名头,摸着肚子来一句“爸爸有点饿了”,都能逗笑兄妹俩,这部剧前半段真是时不时就让人看出姨母笑。
不仅是欢乐,还有温馨,而且呈现的手法相当精巧。譬如兄妹俩刚到北京,还不太习惯在中国国内的生活,有一天晚上打雷,哥哥习惯性招呼妹妹靠过来,昏暗的灯光,联想到远方的亲人、晦暗不明的故国局势,很能让人共情这对肩负特殊使命的孩童。正在气氛渲染地足够愁云惨雾,观众们都在说着“小囡也蛮作孽”时,门外突然出现周伯伯,一下子就让角色和观众情绪都统一在了一起,仿佛一起看到了太阳。也正是在这片欢乐中,总理点明要他们吟唱一首名叫《满月》的泰国儿歌:
满月满月,我要你给我饭菜。
给我一支红戒指,带在我手上。
给我一个象河马,给我妹妹骑。
给我一张椅子,给我妹妹坐。
给我一张床,给我妹妹睡。
给我一个喜剧,给我妹妹看。
给我一个奶奶,养活我妹妹。
……
还记得镜头拉远,一片漆黑中这一点亮着灯的房间,有儿歌、有欢笑,不再显得落寞。而这首儿歌后面还会不断出现,兄妹闹别扭时哥哥独自低吟、与父亲久别重逢时大家在凉亭击掌,直到……
直到众所周知的动荡年代如期而来,本剧又是以小见大呈现着那份扭曲,动荡前的语文老师,在讲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依然不忘开解人在异乡的西林。却在动荡后变得冷若冰霜,要求着兄妹俩和已经被认定为街机敌人的亲生父亲划清界限,哥哥不从随即就是一番揪斗与驱逐出境,也是这段洪流让兄妹各自的初始规划和萌芽初恋都付诸了不见春风的春水东流。
当骚动渐渐平息,被总理安排出国的西林,又得以返回中国时,周伯伯和廖爸爸都已躺在病房和轮椅上垂垂老矣。记得当时演到西林与总理的久别重逢,看着姑娘几乎是冲进病房带着哭腔喊出“周伯伯”时,配音都极富感染,看剧的孩子们都开始抽泣。此时周伯伯那沙哑的嗓音开启,还想再听西林吟诵一遍《满月》,我那时候也是忍不住跟着眼睛打开了水龙头。。。
全剧最后几段夹杂着沧海桑田与物是人非的重逢都格外令人唏嘘。还记得西林走时,西园寺不在身边,她亲手做了水灯为他祈福。而当西园寺回来时,西林家也是人去楼空,承诺戴上的戒指空空显出了弧形。这就是具象化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剧终伴随着主题曲的轻音乐,是一幕时代照片的快进,中泰两国终于在1975年建交,于公,这是周总理波澜壮阔的外交生涯中签署的最后一份建交文件。于私,则伴随着剧中西林那句“这也是我和周伯伯的最后一次见面”。公义私情、情景交融,伴上已经瘦削的总理影像,看得格外让人扎心。
1975年二人最后一次见面
当西林带着自己的孩子再访中国时,能够见到的只有邓妈妈了……
本来那句“最后一次见到周伯伯”已经格外扎心了,看到这张缺了一人的照片,中间的孩子还被起名为“念周”,就是扎心后的撒盐。
本剧的片尾曲,也是百听不厌,到结局时还深陷惆怅好几天。
人间千万桥,这是座不高的桥。
它比彩虹更绚丽,谁为架桥曾经呕心沥血?
人间千万桥,这是座不高的桥。
它比彩虹更绚丽,谁为架桥曾经备受煎熬?
老的那样老,小的这样小,若问这些老的小的有什么需要。
桥东是乡亲,桥西是父老,架这座桥它比金桥价更高~
它比金桥价更高~~~~~
而演唱这首歌的,正是陆剑民老师的夫人胡月,听过就知道什么唱腔什么感情,能让人一唱三叹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07187325/
这部剧就是个活见证,记录了当年的主旋律剧也是可以题材多面、层次丰富的,如何娓娓道来,将观众们带入到本来隔了十万八千里的剧情里,既感受到老革命们的人格魅力,领略新中国如何有新中国的样子,也有不少实实在在的育儿经和情感体验来一齐共振。
就像前文说的,看过这种剧,过个二十来年再看后来的批量化、程式化,哪怕是《海棠依旧》这样现在口碑不错的剧,都是味同嚼蜡,那是从演员外形、气质、演技、叙事、运镜、音乐的全方位吊打。
连穿着白背心、摇啊摇大蒲扇的白胡拉渣都成了永远的回忆,蒲扇还在,人又去哪儿了呢?
人不在了,剧也再也见不着了,后来在电视上就再没播出过。。。
但我也没想到过自己和这部剧的缘分居然这么深,后面还有机会能找回。好几年时间的辗转,中间的哥们挂记着找到了最直接的来源,还遭遇疫情后的行动不便,也让这剧成为了和我牵绊最多、缘分最深的主旋律剧。
辗转好几年,终于在最近看到了友人传回的带子照片,寻回这部电视剧的过程,本身也见证了我自己身边的友情。
但有一点美中不足,从照片来看,泰语版的可能性比较大,中文配音非常精品,少了依然是个遗憾。
期待能看到完整版的早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