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杀出重围_风闻
一见财经-一见财经官方账号-央媒媒体人创立,提供专业独到有深度的财经商业内容23分钟前
一直以来,在国内车圈平平无奇的奇瑞,最近惊艳了很多人。
2024年,奇瑞汽车营收突破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全年汽车销量突破260万辆。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从荒滩“小草房”起步,成长为世界500强,奇瑞汽车书写了一段中国汽车企业不断“杀出重围”的风云史诗。
创业维艰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汽车生产实行限制准入,芜湖市一直谋划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芜湖市领导在欧洲考察时,意外获知英国一条发动机生产线要出售,想要抓住这个机会。
由于政策限制,这个项目只能秘密进行。启动时对内被命名为“951工程”,即国家九五期间安徽头号工程,对外则称“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也就是奇瑞汽车的前身。
成立初期,公司缺人少钱。时任芜湖市长助理的詹夏来最终从一汽大众挖来了尹同跃担任副总经理。在尹同跃的牵线搭桥下,搞发动机的冯武堂、抓生产的张亚峰、变速器的刘晓芳、涂装的孔繁龙等人相继加入。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芜湖市将当时利润可观的白马山水泥厂卖给海螺水泥,甚至尹同跃也投入30万元。最后加上省里的投资,勉强凑齐了资金。
克服了技术人才和资金问题,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又遇到了麻烦。花费2000多万美元购买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原本已经与外国公司签订了“交钥匙”工程,但是国外的专家工作状态涣散,无故拖延项目,严重影响了工期。
面对刁难,奇瑞一狠心赶走了全部外国专家。在离开时,外国专家扬言,离开了他们,奇瑞不可能组装成功。
为了追赶进度,工程师们经常等翻译员把图纸翻译完毕后,将材料拿到家里继续工作。图纸不清楚,就回头再来查找工艺卡和说明书;设备安装需要从8个仓库将机器运到发动机厂房,为了不丢掉一个螺丝钉,工人们在刺骨的寒风里骑着自行车跟在卡车后面,看到掉落的螺丝钉便立马捡起来……
经过长达13个月的艰辛努力,奇瑞的首条发动机生产线终于在1999年5月安装调试完毕。
1999年12月18日,奇瑞生产的第一辆轿车下线,被命名为“奇瑞风云”。奇瑞风云与当时热销的桑塔纳、捷达、富康配置相差无几,但是价格却低了将近三分之一。
自主创新
初战告捷,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奇瑞发展初期,国内市场还是合资品牌的天下,众多的合资品牌依赖国外技术,几乎躺着赚钱。
不过,工程师出身的尹同跃深刻认识到,没有核心技术只能永远受制于人、寄人篱下,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只有掌握核心竞争力,奇瑞才不至于沦为组装车间。
在技术的研发积累上,奇瑞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
第一是孵化器模式。奇瑞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投资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一般由奇瑞出资并控股,各类技术人才出技术和管理,双方成立合资公司。
第二是逆向研发。就是在专利保护壁垒的限制下,通过对市场上的标杆车进行分拆、分解,最终分析产生自己的设计图纸和技术工艺。逆向研发可以较快地对标已有成熟的车型,帮助企业减少研发失败的风险。
第三便是自主创新,也是难度最大的研发方式。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相对落后,还没有企业能够自主开发高性能发动机,奇瑞决定攀登这一高峰。
2002年,奇瑞孤注一掷投入了当时的几乎全部身家,与奥地利的AVL公司合作开发发动机。在3到5年内,开发全部满足欧Ⅳ排放标准的3个系列共18款全铝发动机。
奇瑞先后派出了包括设计、CAE分析、试验开发、装配工艺以及整车标定的100多名技术骨干,常驻在奥地利的AVL公司总部,通宵达旦的交流、学习和研讨。
在合作初期,还是AVL带着奇瑞研发,到了中后期,随着奇瑞工程师能力的提升,已经可以主导部分设计工作。最终,在双方联合开发的18款发动机中有15款是由奇瑞工程师独立完成的。
经此一役,奇瑞不仅获得了18款全铝发动机的产品及其全部知识产权,还掌握了高性能发动机的设计方法和试验流程。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奇瑞也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底盘等核心技术的车企,部分技术甚至世界领先。
一件轶事,二十多年后,奇瑞曾经拜师的AVL公司董事长亲自率队到奇瑞学习最新的混动技术。几经周转,师徒关系互换,颇值得深思。
截至2024年,奇瑞累计申请专利2.9余万件,储备的研发人才超过2.5万人。如今“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奇瑞汽车的金字招牌。
杀入国际市场
出海,是奇瑞又一个精心布子的棋局,也是奇瑞近几年杀出重围的关键。
2001年,奇瑞首批10辆轿车经天津港出口至叙利亚,实现了中国汽车出口零的突破。
尝到甜头的奇瑞汽车再接再厉,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2024年,奇瑞出口汽车超过114万辆,连续22年霸榜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的位置。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奇瑞还在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2007年,奇瑞与伊朗霍德罗以及加拿大公司在伊朗投资3.7亿美元合资建厂,首开合资建厂的先河。
2014年,奇瑞在巴西建立南美第一家海外工厂,总投资8亿美元。在巴西当地,奇瑞已经成为中高端汽车汽车的代表,甚至被选做总统的竞选用车。
奇瑞是目前海外建厂最多的中国车企,在马来西亚、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俄罗斯、伊朗与埃及等均有组装工厂。
更进一步,则是进军国际汽车巨头的“大本营”—欧洲。
2018年,奇瑞在德国法兰克福投资设立欧洲首家研发中心。几年过去,德国研发中心已经成为奇瑞最为重要的海外研发基地之一。
2024年4月,奇瑞收购改造了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日产汽车生产基地,并宣布与西班牙埃布罗汽车公司合资生产汽车。11月,首辆汽车下线,奇瑞成为国内首家在欧洲生产乘用车的车企。
追赶比亚迪
奇瑞是国内较早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品牌,但相比其他车企,是典型的“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2014年底,奇瑞就以QQ车型平台为蓝本,推出了eQ电动车。2016年,奇瑞又获得了发改委颁发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牌照,也是国内第四家。
遗憾的是,奇瑞并没有将新能源摆在战略优先位置,旗下仅有两款A00级小车奇瑞小蚂蚁和QQ冰激凌靠低价走量。
对比之下,比亚迪早已经确立了行业第一的位置,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则是一路狂飙、销量猛增,甚至传统的广汽、北汽、上汽也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频繁推出新车型。
尹同跃在评价前几年的新能源业务时直言不讳的批评,奇瑞实际上是表现最不好的一家。
已经落后的奇瑞后来奋起直追,转折发生在2022年前后。
一方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这一年迎来了井喷式的大爆发,2022年销量便增至680万辆,接近2021年的翻倍。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厂商不断推陈出新,价格也大幅降低。强攻围堵之下,奇瑞的两款低价车型毫无招架之力。
市场在变,环境在变,如果还只是固守燃油车的阵地,只有死胡同一条。
2022年,奇瑞高调启动“瑶光2025”战略,宣布5年内计划投入1000亿元用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奇瑞研发五大核心技术,用于支持新能源战略转型。
2023年,奇瑞推出四款自主新能源品牌:主打混动的风云T系列,主打纯电的ICAR,主打高端的星纪元以及越野SUV捷途山海序列。在2023年底的广州车展上,奇瑞更是一口气推出了16款新能源车型。
奇瑞还抱上了华为的大腿,合作推出智界汽车。
与华为合作,许多车企都心存芥蒂,上汽曾表示,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拒绝与华为合作;广汽、长安也曾因为控制权问题与华为分分合合。倒是奇瑞,对于华为展现出极大的热情。
尹同跃表示,与华为的合作是“奇瑞的核心战略、第一优先战略”,他更在场合表态,中国想要造好车,离不开华为。
最开始跟华为合作的时候,团队有些人就不服气。不换思想就换人,尹同跃直接开除了一名副总。
战略调整到位,思想统一到位,行动执行到位,奇瑞的战略调整还快见到成效。2024年,奇瑞旗下新能源销量突破58万辆,增速高达232%。
奇瑞“杀出重围”的历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传记,也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